史记读书笔记心得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高中(优质7篇)

小编:字海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所经历、所感悟的一种总结和反思。看看以下的培训心得分享,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一

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重要一部,不仅对于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对于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高中阶段,读史记成为了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我也在高中时期深入研读史记,并写下了篇篇读书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史记的魅力和学习史记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与心得。以下是我的史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首先,读史记为我提供了一种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史记几乎囊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朝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通过读史记,我能够将自己的视野从狭窄的现实生活拓展到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历史,培养出对于历史、对于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

其次,读史记让我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史记的内容丰富复杂,其中涉及到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阅读史记时,我努力思考着其中的原因和意义,并试图将其与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和理解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另外,读史记培养了我的历史记忆力和阅读能力。史记是一部非常庞大的著作,其中既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又有深入的人物描写。读史记需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耐心,需要对于历史细节和人物情节进行准确的记忆和分析。通过长期的阅读史记,我逐渐养成了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惯,提高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力。同时,我也培养了敏锐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不仅能够理解并记住文本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最后,读史记对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史记是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文字和叙述都具有深厚的艺术性。读史记不仅能够让我欣赏其中的文采与韵味,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优秀的叙事技巧和修辞手法。通过仔细研读史记,我学会了如何用简练却又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章。

总之,读史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养和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读史记,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读史记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因此,在高中阶段,我深入研读史记的经历不仅让我从历史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更为我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二

我利用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史记》,《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在当时那个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写了这本书,一听书名,我们就会立刻的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孔子那个时代的故事。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讲的都是会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东西。

开头讲的是,五帝的故事,所谓的的五帝,讲的是,炎帝,黄帝,唐饶等五个帝,每一个帝不管是炎帝还是黄帝,都是爱国爱民的国君,第二个讲的是,大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所谓的大禹也就是前面提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忠臣,后边则将的是不好的事情,比如纣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而我读到了楚庄王的故事,这里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很吸引人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正在在影院热播的《赵氏孤儿》,也是根据《史记》这本书编演的,光是这些,就足以吸引我们90后了。

读完这些故事,我震撼了,原来,我们人来是那么的残忍,我们人类又是那么的让我不可思议,当面对死的可怕的时候,我们人类体现的是那么的勇敢,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带给我们的是勇敢面对。读《史记》就像是在回顾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道德品质。读《史记》就像是在看一场盛大的电影。司马迁的《史记》,描写的生动,把人物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把古代的故事描写的就像是那个镜头就摆在你面前。

《史记》告诉我,人生就像是一个旗杆一样,当我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不一定成功,当两者有一定的默契的时候,才会成功。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未来的收获。《史记》里的人物,当我们把悲伤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自己只会被人嫌弃。

司马迁用自己得手谱写出一本及其韵味的书,《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做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三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己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自己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四

当我拿到《史记》这本书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厚”!这也就激起我的好奇心,兴致勃勃读起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心中第一想法:创作这本《史记》的人了不起,就是——司马迁!书中的故事也活灵活现,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不管国家死活,只图吃喝玩乐,与绝世佳人玩乐,这也就有了历史中关于“褒姒”的妃子的故事,周幽王很喜爱她,可她很难一笑,于是奸臣又出了馊主意:点着烽火台,耍弄诸侯,博美人一笑。

于是浩荡的场面让美人开怀大笑,最终经过数次玩笑,真正有敌人来时,援军却一个也不相信,最后灭亡了。

我觉得周幽王作为国君掌管国家大权,就应该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可他不顾别人的安危,结果落了个如此可悲的下场。读完这个故事后,让我明白了:每个人肩上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一时的享乐而不顾其它事情,应该全心投入该做的事情当中。

这本书体现出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 ,显示了中华民族疾恶如仇的精神品质。让是少年的我们吸取教训,远离说谎,靠近美德,是死也为国家,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五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应认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五千年的中华史。因此这个假期,我读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千古之绝作”的《史记》。《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我认为其中最为精彩、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人物传记部分。

先从司马迁说起。根据书本前言的介绍。我了解到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十岁开始诵古文。曾向许多名人名师学习,从小就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学问极为渊博,临终时授命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司马迁矢志继承其父命。司马迁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最终著成了《史记》,有很关键的三点因素:1.从小受到孔子文化的熏陶,孔子文化的博雅风度陶醉并照耀着司马迁明澈的心灵。2.父亲的叮咛也时时鞭策着他上进。3.统一强盛的汉帝国文化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4.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也是他作出《史记》这一中华经典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用丰腴的手笔将人物摹形得十分传神,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伴随着《史记》千载如生。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刺客列传》吧!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从前,“刺客”这个词在我心里含有极深的贬义。刺客不就是“亡命徒”?“心狠手辣的人”?“愤怒者”?读了《刺客列传》之后,“刺客”在我心中多了一层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忠。他们五位肩负着他人的嘱托或是国家的期盼和使命,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斥着浓浓的忠义,不畏强暴,勇敢地与敌人相斗。

五位刺客中我最欣赏敬佩的是聂政。聂政的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悲”的情调。开始,他对母亲的孝很是让人赞扬。母亲去世后,他感于对严仲子的恩情,为了报答恩情,他将死抛之于脑后,刺杀宰相侠累。本以为刺杀成功之后他会像其他刺客一样逃命,不曾想他居然当场自杀悲壮死去,以自己的命抵他人的命为抱恩情,让人感触良深。为使姐姐不受连累而毁容,可见他心思细腻,侠骨柔肠,亦可见其宁舍自己,不连累亲人的义勇精神。

《刺客列传》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最强调的四个字:忠、孝、节、义。“忠”则对国家的忠心,“孝”则对父母,对家人的孝心与爱,“义”即对朋友的忠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刺客视死如归,忠肝义胆,为国为民为信仰舍生忘死,值为赞扬。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数的人们被无情的灾难夺取了亲人,某些身体部位甚至是生命。此时此刻,许多志愿者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救灾工作。2012年天津大爆炸时,消防员战士英勇救火的背影被称为“最美的逆行”,医生铺在爆炸现场抢救人命等等。古往今来,在祖国人命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情况下。爱国之心往往能点燃每个人的心灵之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

聊起《史记》,“本纪”放在全书之首,历来被视为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本纪”中共有二十篇,以天子、国君的言行、政绩为中心,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曾经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当代社会究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是进步了!现代冰箱洗衣机高铁飞机大厦互联网各种发达的高科技,使人民生活更便利。可另一种声音:早在五帝时期,烧柴米也未必不必现代暖气更温暖,古代人活得明白,制度简单而有效,人民安居乐业,安贫乐道,不要担心成为房奴,也不用在各种商战中绞尽脑汁老谋深算。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本纪”中的五帝本纪作了一番研究。

“五帝”及轩辕、颛顼、帝喾、尧、舜。轩辕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在涿鹿郊野擒获了蚩尤之后,代取了神农氏做了天子,统一华夏,这就是黄帝。黄帝在位时,定度量衡之制、具六书之法、讨论病理并作《黄帝内经》,他的正妃螺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黄帝在数学、文学、衣服、医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的儿子颛顼劝导百姓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帝喾时代可谓是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式是:“德莫与博爱余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志莫大于人。”他强调以诚信、仁政治天下。尧舜主要贡献则是开创了禅让制。

五帝的统治策略虽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已是不凡之制。他们在道德人伦,在治国功业,在造福人类等诸多方面都堪称楷模的远古帝王。对于人类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之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时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不可否认的是五帝的功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先河。

《史记》中还有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或事例。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时的聪明机智令人赞扬。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诡计多端的妲己等等。这些人性的丑恶与美好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将之列于《史记》之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教会了我们怎样明辨善恶,弘扬善良,贬弃丑恶。《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张耳训斥他:这样的小耻小辱怎值得用性命来做赌注?而《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屋,才最终得到《太公兵法》。司马迁所列的这些人物同样是收到屈辱,却有不一样的结果。这教育了我们做事要学会理智,清楚地衡量辨别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舍去什么不能。忍辱求生其实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图强,通过建功立业或是复仇来洗刷过去。《史记》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十分出色,如喜爱诋毁他人的骊姬、神明大义的赵括母等等,许多不同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姿态的女性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此的一本文学著作,四百多页的充满陈香的纸张,包囊的却是几千年的历史,用尽的是司马迁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司马迁用笔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将一个个故事情节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情节的此起彼伏,我的心也在随之抑扬顿挫,它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一个世界,经历着那样的事情,品味着那样的美善美与丑恶。

品读《史记》,如观赏一幅描绘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的动人油画,缓慢行走在历史长廊,品味中华民族的神奇与伟大。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六

第一段:导言(引入文章主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们高中时代必修的一本阅读材料。通过对《史记》的学习和阅读,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更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下面我将从对《史记》的理解、学习方法、兴趣培养等方面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对《史记》的理解

《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纪传体大型史书,记载了从夏朝到汉朝前2000多年的历史,深入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命运。通过阅读《史记》,我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杂乱的史实和繁杂的人物事迹虽然有时让人感到困惑,但我通过理性思考和比较研究,逐渐理解到历史是一个科学而有趣的学科。

第三段:学习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在高中阶段,我逐渐形成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发现在读《史记》时,应首先把握大体框架,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脉络。其次,我注重关键词和名词的背诵和理解,这有助于我更好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此外,我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和笔记整理技巧,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增加我的认知深度。

第四段: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历史的兴趣是我学习《史记》的动力。我尝试通过史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我也参加了一些历史讲座和研讨活动,结交了一些历史爱好者的朋友,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

第五段:心得和体会

通过这几年对《史记》的学习与阅读,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和对历史的重视。《史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不仅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还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和拓宽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能力将为我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结:通过阅读《史记》,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沧桑巨变,还锻炼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学习《史记》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我相信,在读书笔记的积累和体会下,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人生中不断前行,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

史记读书笔记心得篇七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古往今来,有许多知名人士对《史记》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这一历史巨作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这令世人称赞的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的经典。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从《史记》这一本书中我得以窥见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 宽以待人,严与责己”。

宽以待人的态度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与争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布衣蔺相如得到宦官令的举善荐贤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识并授予了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大怒,认为本就是贱人的蔺相如既然凭借着口舌之劳而位居他上,感到羞辱并宣言“见相如,必辱之”。然而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概令廉颇自愧不如而后肉袒负荆请罪。蔺相如也以休休有容的品格原谅了廉颇。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两人最后也成为了刎颈之交。

你看,就连战功赫赫的廉颇也有犯错的时候,“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连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当然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不也提到过一句经典——“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在日常生活,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难免会碰壁,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感同深受地真正地去理解与包容他们, 这时候事情往往会顿失前嫌,化险为夷,一切恢复风平浪静。这样才会为你赢得更多的赞许和珍贵的友谊。

当然“见人之失,如己有失”, 当我们看见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借之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正所谓——“严与责己”。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史记·管晏列传》中的晏婴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 他身为丞相,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虽然身居高位,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他吃的是粗米饭,住的是低矮狭小的住宅,乘的是驽马破车,穿的是粗布衣服。齐景公无论是给他建新宅还是赐他车马他都坚决辞谢了。为了百姓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晏子一生都以节俭为表率。

常言“ 归咎于身,刻己自责”我们作为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但是有的学生,人在课堂却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少数学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逃课上网;个别学生考试时抄袭舞弊,等等。其实,每个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甚至屡教不改呢?究其原因,就是不能做到严与责己。中国有一句谚语很接地气,叫“强盗收心,废铁变金”。范仲淹曾划粥割齑、刻苦学习而我们现在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条件都这么好就更应该奋发图强,都应该做一个思想成熟能够严与责己的人。

读完《史记》这一本书令我百感交集,书中神形兼备,跃然于纸上的人物描述以及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它改变了我对历史的态度,以前我认为历史一直是高不可攀、不可侵犯的尊严离我很遥远,而现在却让我觉得近在咫尺,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