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实用8篇)

小编:翰墨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期盼,它鼓舞着我们不断努力向前。实现梦想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不怕失败,敢于迎接挑战。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梦想实现的案例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一

摘要:

初中体育教学担负着像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与培养体育情感的重要职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学成效并不十分明显,这其中既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更多的是体育教师自身的工作问题。要想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成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习氛围示范

初中体育教学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体育技能与培养体育情感的重要职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学成效并不十分明显,这其中既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更多的是体育教师自身的工作问题。要想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成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l、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是尊重学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在班级里被无形中分成了三六九等,而分层的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成绩优秀的学生自觉高人一等,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自感低人一头,长期以往会形成自卑感,不利于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坚决摒弃这一种片面的观点,向学生宣传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成绩如何都是老师教育的对象,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在这样的环境下,班级全体学生,尤其是班级后进生,对体育学习增强了兴趣与信心。

二是鼓励学生。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体育训练中也会出现好、中、差,教师在对待体育训练成效不明显的学生,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帮助训练有困难的学生,在训练中注重鼓励,以激励的话语、眼神给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去。

三是关心学生。

要想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就要和学生在情感上走近,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还要在生活与学生成长中关心帮助他们。在课后经常和学生谈心,既和训练成绩好的学生交流,也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教师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一是做好仪表示范。

在有些学校,搞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很有个性,具体表现在仪表上就是穿着随意、不修边幅,其实这样的形象是不适合教学工作的,有些学生的奇装异服不能说和我们有些教师的不正确示范没有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我们不能要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着装整齐,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按照自己职业环境与教学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为学生做好示范。

二是做好教学示范。

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作教学的示范性,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通过口头讲解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手把手式的传授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一定要严谨认真,教学的每一个动作要力求标准,不仅要达到教材规定的尺度,还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增强学习兴趣。千万不能出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马虎了事,教学运动动作不规范现象,影响教学成效。

三是培养坚韧品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力与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中长跑运动,会有一些学生因为耐力不够而中途退却,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师自己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以自身行动激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坚持的信心,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3、引入电教媒体,提高教学的演示效果

一是开展动画演示。

在初中体育室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中影像的转移、转动、定位、缓步播放、闪烁演变、同步介绍等方式来教学训练要领,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开展运动动作传授示范中,可以运用图像的转移、转动、暂停等方式来揭示运动的轨迹、动作分布以及体位的具体正确位置,这样的教学内容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挂图展示以及教师的动作示范讲解,无法实现这样直观形象的效果。以立定跳远为例,教师在示范时无法进行同步解说与慢动作演示,空中动作和定格更无法实现,而通过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做到,并且做得很好。

二是补充教学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采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音资料,再加入到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暂停、慢放以及反复播放影音资料,或配以文字说明构成动静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更加有利于仔细观察与认真模仿。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技术要领理论讲解时,可以通过演示一些篮球队员在基本动作训练时的镜头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可以反复播放,配合动作训练,增强教学效果。

三是分析运动原理。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制作控制性较强的一些模拟演示课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充分表现动作原理,揭示技术各种要素与训练成果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和数学原理,设计模拟出投掷运动中球类的运行轨迹,使学生明白空气阻力、投掷角度、投掷速度以及投掷角度与训练成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投掷初速度越快、空气阻力越小、投掷角度越高投掷的距离越远的规律,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探究各种运动最佳的效果。

4、开展动作示范,增强训练的目标达成

一是确定训练目标。

教师在开展示范时必须具有明确目标,在备课时立足教学任务、运动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来确定示范时间、示范次数和示范重点。在教学新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整套动作概念,先做完整的动作演示,再结合教材情况开展重点示范。关键动作要放缓示范的进度,边做边讲。在开展复习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掌握教材情况,开展针对性演示。为了实现示范的目标,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看什么以及怎样看,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还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加深学生的理解,纠正不正确动作。

二是开展正确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每次示范成功。学生训练动作的过程,在生理学上是条件反射的开始与加深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相互作用的成果。教师如果示范不准确,学生对动作概念就会产生模糊与混淆,在训练中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的动如果经过反复训练,就会构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因此,教师要必须做好动作示范,争取做到规范、娴熟、优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提高训练成效。

三是示范讲解结合。

教师在开展示范演示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练习活动,可以采取教师边讲解边做动作的方式演示给学生观察,在了解了动作的基本要领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展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做到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收到更好的效果。

5、活化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程度

一是竞赛激趣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组织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训练,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利用竞争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训练的'过程,从而实现较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在开展初中体育中篮球教学内容时,发现学生进行枯燥的运球训练比较乏味,于是改变教学方法,将男女生分组,开展运球比赛,每5人为一个竞赛单位,要求在规定跑道上进行运球来回,在动作正确的前提下,评选出使用时间最少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不知不觉中就将这一动作训练熟练了。

二是游戏引趣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组织中,运用游戏和动作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把单调乏味的机械动作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的投入到训练中。例如进行跳远、跳高内容教学时,训练中,起跳技术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练习中很难做到上体与下肢协调,训练的积极性低,影响训练成效。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海豚顶球”游戏的方式强化训练,将一个软式排球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适当地方,要求学生开展训练时用头触及软式排球,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分组练习,看哪一组学生顶到的次数最多,学生在游戏中兴趣大增,积极投入练习,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三是情景设趣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设置好学习的场面和环境,把体育学习的方法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展示出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电教设备辅助设置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揭示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前,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美国的nba的精彩投篮集锦或甲a联赛精彩场景等,接下来再开始教学,学生的专注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二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1][2]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三

[摘要]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体育依旧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保障,更是素质教育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界提出了在中职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从而重新构建中职体育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体育的创新教育,有诸多理论和方式可以借鉴,正是立足于此,探讨了创新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职体育;策略

一、当下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体育意识较弱

现行的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取技能灌输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达到预期效果,但终究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的中职体育教学,必将在长期的使用中严重阻碍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此,创新思路下的中职体育教学亟需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而不是长久地沉浸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而无法自拔。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使师生体育意识薄弱,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真谛。一些中职院校甚至因为体育认识上的偏差,校方更为重视知识科目的教学,而无暇顾及体育教学的效果和革新,这便直接影响到体育工作的开展。

(二)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失衡

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多按照项目的技术培养流程进行体育训练,让学生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三重吸收中学习体育,但这毕竟是一种单传的科目学习,并不能作为一种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技能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何处?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和难点攻克,还是技能的学习和适应现代体育的社会要求。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重视体育难点的教学,轻视基本功的夯实,哪怕是业余爱好者也进行职业性的训练,这明显是教育目标不明确的行为。

(三)教学目的模糊化

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理念上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也始终遵循着“终身体育”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由于过于强化了体育作为一个学习科目的教学意义而忽视了其技能的全面教学,厚此薄彼的知识型教学思想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大都不能适应中职学校的实际需要,评价体系单一,无法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有序地体现出来。如此,也在思想上让学生和“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背道而驰,这是不理想的体育教学。

二、创新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重新明确规范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其内容的涵盖面也应该是多元的,并非是校领导的一家之言。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作为第一目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一些大众健身娱乐型内容,以强化其实用性。其次,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终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中职体育教学应该适当开展几项让学生在毕业后仍然能够享用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单纯的全方位技能强化。最后,为了缓解学生在其他知识性课程中的学习压力,体育教学还应该开展一些塑造身形、保证健康的项目,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方法上实现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长期不革新也是学生体育兴致不高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倦,因此,教师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之外,还应该考虑教学方法和思路的创新,通过采用不同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通过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改革教学模式

中等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始终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体育科目的培养目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安排和教学,区别他们的体能差异和活动能力,如此才能在平等的练习中分出高下,对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地安排额外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体育技能的指导,通过学生技能的强化和运动会等形式的检验促使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从体育学习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是从理论和思路上进行革新,这无异于是一种重构,而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应该谨小慎微,时刻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为参照,妥善安排教学流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链条,同时也是一个集合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社会活动,学生和教师需要在这一个活动中相互协调合作,达成一种双向的平衡,这不仅是现代教学的最终追求,也是传统教学理念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创新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开展过程是一个平稳而有把握的过程,学校应将体育提升到与知识科目并重的地位,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呈旭.关于搞好体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1).

[2]周永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师德榜样作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4).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四

摘要: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到:

1.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

2.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

4.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5.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例3: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4: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2、言行避免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五、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教育科学》2001年2月刊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五

浅谈小组学习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智

摘要: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发现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小组学习法在双语教学学习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更加专注、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关键词:双语教学;小组学习;学习效率

小组学习是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共同学习的教学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以实现共同学习的目标,在成绩评定中,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全面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创新型学习方法。

一、双语教学的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或加强了合作办学的力度。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适应和把握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

学生学习英语之所以有困难,是因为缺乏英语环境。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学生真正对英语感兴趣的,有强烈的自我学习动力的毕竟是少数。学生在校的英语课仅有4到6节,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英语授课的时间也很有限,学生能开口说英语的时间也很有限,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英语的机会除了应付考试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学习英语。说到底,学生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本无法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双语教学”强调的是用外语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外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双语教学并不是被动地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

二、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鉴于双语教学的本质是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而学生又没有机会和环境进行这样的练习,因此,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在双语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来挖掘学生自主合作、互动学习的学习热情,同时营造了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1.小组建立的原则

首先,小组最好由3至6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关系好的同学更容易交流,有更多的谈论空间,即便水平有差异也不会在交流中感觉很尴尬。另外也可以由成绩好的带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词汇,而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更自信、更有兴趣去学习和帮助同学。

另外,学习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人数越多,交流的'盲区越多,人数越少,每个学生发言和说话的机会就会很多。

最后,学习小组成员不能固定,应每节课进行调整和更换,保持新鲜感,保持学生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2.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我们可以用“一荣俱荣”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共存的关系,才会自主地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每个任务。只有每个学生都努力付出,小组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奖励。比如说,优胜组可以得到平时分的加分,或者作业量的减少。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会尽己所能,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小组成员会尽量按照个人能力进行分工,只要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小组也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小组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进行之后如何评价小组活动的整体情况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1)小组评价遵循的原则

小组评价应包括即时性评价、纠错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导向性评价、延展性评价、实效性评价等方面。

其中即时性评价要贯穿从预习、黑板板书、学生展示、质疑对抗、反馈测评等每个过程和环节;纠错性评价是评价的最基本功能;激励性评价要求树立“展示无错”的观念;导向性评价是指在教改初期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需要所进行的具有指向性的评价。就是想达到什么就评价什么,需要什么就评什么,缺什么就评什么,从而达到“评什么就有什么”的目的;延展性评价是指在点评时,可以补充拓展延伸,提炼生成;实效性评价是指课堂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围绕主题展开,使评价富有实效和价值。

(2)小组评价的方法

小组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互评,还可以是学生评委组评价。

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应该起到导向性的评价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讨论议题和正确的讨论方式。控制课堂,不能进入中文聊天状态。另外,教师评价还应起到延展知识的作用,教师在导向性控制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进入拓展思维的领域,开拓他们的视野,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拓展领域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发挥潜能找到答案。

小组互评可以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开拓思路,查找错误、纠正错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保持活跃的思维,始终运用专业知识和英语思维进行交流和沟通。

组织学生评委组是指从学生中找出几名评委进行点评,每次评委都可以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会专心听取课堂讨论,因为自己有可能被选为评委,这样必须准备发言,从而调动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性。

4.教师的作用

(1)教师应该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

整个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但是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介绍和讲解相应的知识框架和基本概念,然后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进而提出讨论问题,组织有目的分组,然后对学生讨论进行整体把握和控制。

(2)教师应该是小组学习的控制者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控制者,既控制知识点的讲解,又控制学生讨论的方法、思路、英语使用程度等。

(3)教师应该是小组学习的评估者

教师同时又是学习小组的评估者,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的同时,还应引入拓展的知识点供学生下课后进行拓展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随后再对拓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行二次评价。

(4)教师应该是小组学习的激励者

教师是最重要的激励者,教师对小组工作的肯定和赞扬就是对学生付出的最好回报。如果能善用激励机制,那么学生会越学越有兴趣,如果运用不好,学生会逐渐对这种学习方法失去兴趣。

小组学习模式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只是我们对教学的一个起点和试点,希望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时,努力探索小组学习的最佳方法,不断总结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让小组学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且希望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双语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模式,而且能够在教学效果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金良,李青山。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小组学习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12)。

[2]田若飞。英语小组学习组织方法浅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05)。

[3]王燕。英语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c版,(01)。

[4]刘勇。协同学习中分组策略与同步学习方法的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01)。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六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作者: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余江琴徐虎)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一节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有效参与必不可少,只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颜桂荣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职业教育中心校,224200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篇八

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要迅速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由教学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发挥双主作用,鼓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学生运用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课程标准》只是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不同的水平目标,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课程标准》并未做出详细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提高耐力素质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或健身场所采用跑步机和自行车器等健身器械进行专项训练计划,无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室外采取重复跑、变速跑和越野跑等练习方法。

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新课程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学习水平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适宜的水平目标和学习练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多统一的要求,不要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确定自己“跳一下,够得着”的学习目标,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搞“填平补齐”、“大锅饭”、“一刀齐”,尽可能地发现和捕捉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成绩和潜在的能力,不要求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而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鲜明个性。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进行学习,要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完善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身心体验。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来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合作学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内容有着较强的合作性和实践性,这为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提供了机会,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营造相互合作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能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球类集体项目比赛中,要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补、替换谁都要以实现胜利为准则。要让学生明白一场比赛的胜利,除了场上每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取得成功。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中阿根廷篮球队夺冠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篮球队nba球星云集,但他们不能相互协作配合,不能发挥团体的.力量,结果输球。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场上是对手”与“场下是朋友”的关系,要把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中的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积极运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推动探究学习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所教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探究,如推铅球为什么不仅要注意爆发用力,而且还要注意用力的方向、用力的顺序以及铅球的出手角度?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探究能力和自我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勇敢地寻找问题答案,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甚至错误都应给予宽容和理解。如在跨栏的教学中,可以将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的决赛设置为问题情境。中国选手刘翔是决赛八名选手中途中跑速度最慢的,但他却夺取了冠军,获得了金牌,这是为什么?有学生讲刘翔起跑快,也有的说刘翔的过栏技术好,还有的说刘翔的冲刺能力强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跨栏跑的核心是协调与速度,具体说就是起跑反应敏捷,栏间节奏好,过栏技术优,平跑速度快,冲刺能力强。国外的选手虽然途中跑速度很快,但其它技术指标不如刘翔,所以最后刘翔夺得了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