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通用8篇)

小编:笔舞

编辑是根据读者群体、媒体特点和传播目的,对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改写。编辑需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使其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辑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文章。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一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平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习,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习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习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二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平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习,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习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习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五

1、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2、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厘米。

1、给一块长28米,宽22米的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是20分米的白布绣一圈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合多少米?

4、小明围着边长为20米的菜地跑了5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6、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p79练习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习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八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