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 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总20篇)

小编:琴心月

在这个重要的场合,我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这个话题的见解。引用一句名言或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注意。我的目标是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引发大家对于该主题的探索与深思。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一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二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句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写照的话语和他创造的全部宝贵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育者不单纯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议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xx年参加了渝中区黄咏梅特级教师工作室后,黄老师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留给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对我来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汇。熟悉,是因为经常在各种场合都能接触到这个词汇。陌生是不会科研。站上讲台快九年的我开始有些职业倦怠,通过参加工作室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教育巨著,我找到了职业兴趣新的增长点,走科研之路,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感谢我们学校的费校长,他让我们平时撰写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小故事,积累教育战线上第一手教育教学实例。本次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与几十年,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战斗在教育一线密不可分的。处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和背后的家长,给我们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我坚信只要认真总结反思,真理之光就会有被我们发现的那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虽然短暂,却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关于教育的阐述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无法跨越的不朽丰碑。给教育界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段。这段论述是对新修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阐述,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以前均采用门捷列夫的生动事迹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老师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0张纸牌,(范本网网)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体会到了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和种类繁多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学背后发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们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渗透情感,价值和态度,收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经典的论述是我们当代教育者实现“自成长”的密钥。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论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由于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信息储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只有获得心灵认同感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前提。面临更多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来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成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会妨碍你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杨澜说过“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长”.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历程书写的人生日记,无不处处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阅读伟人的巨著如一次灵魂的洗涤之旅和享受一场精神的大餐。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通过本次的阅读,让我有一种再出发的追求,回顾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点滴,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论,留给我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来的教育生涯。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三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实事。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文档为doc格式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四

最近苦闷于班级几个后进生的学习。每次考试,都因为最后三名学生的成绩差,导致班级整体平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向苏霍姆林斯基求教。目录中“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这几个字吸引了我。打开书,认真读下去,期待能得到导师的指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课堂生上针对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开展研究。他发现能力的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僵化。为了改变这类儿童的思维,他采用强迫儿童背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采用药理学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也失败了。最后他发现,人的思维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因为就是说,落后儿童并不是单纯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子笨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对老师的喜好,对班级环境的感受,家长对上学的态度等。这和“亲其师信其道”道理是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过的107个落后的学生。他发现他们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多数时候是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病:风湿病、软骨病、脑膜炎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原因——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那么还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一般是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加重了他们在发展方面的落后。

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早期落后的征兆并不明显,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了。

我们都知道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却不了解他们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发发展!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们也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有同事担忧地说班级某同学家长闹矛盾打架怄气,闹离婚抢孩子的教育抚养权或者嫌弃孩子是拖油瓶没人管孩子。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会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过不超过20xx-300个词汇。所以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虎、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无知。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语文课堂。有的学生对语言反应非常迟钝,他们读完一段话,没有感受,写不出批注。即使听了别人谈论的读书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讲的《穷人》这一课来说吧。当我们讲到桑娜一家的贫穷是,多数同学都能从文章的环境、对话等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家的穷苦。起立发言的同学有的热烈盈眶。但是有两个同学听了之后毫无反应。他们的课本批注也没有含金量高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家长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们说话来也很有条理,关联词用得也非常得当。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低,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太强,但是他们给孩子选择了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所以,高素质的家长和有营养的书籍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于学习的父母或生书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后的儿童多数是因为在出生后最初的2-3没有接受完整的母亲教育。

作者研究了几千个家庭中儿童的智力对于母亲的依赖性。他发现如果孩子在2-3岁的时候没有接受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感情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般教育学里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个全新的领域——母亲教育学。

读到这里我非常惊讶!原来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幼年时期的母亲教育有这么重要的关系!这个观点应该让我身边的妈妈们和即将做妈妈的朋友们好好看一看,读一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个负责任的妈妈很重要!做个好妈妈,从陪伴孩子开始!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五

加入第九期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已有月余,我也终于读完了我的第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注入我心田的一股活水。在读书班的开班发言中我就曾经说过自己被生活所累,很久很久没有读完一整本书了,今天才发现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延所找的一个借口。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出生即在罗马,那是很多人用尽毕生精力都到达不了的终点;这个世界又是公平的,无论穷人富人、老师学生,一天都是24小时。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这24小时呢?我仔细思考良久,颇有心得,与大家分享,我觉得可以把这24小时分为三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不算路上的通勤时间,在学校最少要有8个小时,这是必须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是在为很多人节约生命,所以在学校的这8个小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上课的时候关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特别要留心容易开小差的孩子,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班主任也要适时的巡课,观察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利用这个时间备课、改作业等等。下课时间是容易被忽视的,有人觉得学生下课了,我也可以休息一会,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上课的时候你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只有下课了你才能点对点与学生交流,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腿要勤一点,多到班级走走,跟孩子们聊一聊,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大课间、中午吃饭的时间更长,很多学生学习能力是有的,但学习态度不好,这个时候可以喊学生过来面批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养的重要方式,可以说作业是师生教与学沟通的桥梁,也是教与学的晴雨表。作业上有红叉叉很多孩子视而不见,面批就可以督促学生及时订正,而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他能够立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还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直接的交流,增进感情。总之一句话在学校的时间要花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家庭,需要扮演好女儿、妻子、母亲各种角色,所以在工作的时候必须全力以赴,而工作之外也必须给爱的人分出时间,父母会慢慢老去,爱人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这个时候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个星期回家看一次父母,实在抽不出空也要跟父母视频聊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趁早。每天柴米油盐必不可少,这个时候是与爱人、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机会,聊聊当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聊聊自己的困惑,聊聊诗和远方。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忽略,我们是教师也是家长,应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你的小孩。

写到这里除去吃喝拉撒睡,其实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但这也是一天中完全属于自己的独处的时间。这个时候该干些什么呢?白岩松曾经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开的?其实答案很简单,无非就两个字而已,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书中写的那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看似只准备了15分钟,其实准备了一辈子。有些老师为什么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让孩子们都能聚精会神,而自己上课时却经常捉襟见肘,语言贫乏,缺少感染力?完全是因为读书太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班就是我生活中的一泉活水。独处的时间我把他留给书籍,留给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天不能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节制地看电视刷手机中,睡前放下书本,思考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分出个轻重缓急,然后按计划逐项去做,做事要寻出窍门不能一味地蛮干。只有这样学习与思考同行,那么做老师的我们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教师的时间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情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合理管理时间利用时间,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自然就不会觉得工作忙碌,就能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温度的人生。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六

郑老师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等等这类智力因素的挑战和训练,而且倾听还是丰富情感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中特别需要关注中等生,因为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关键是让他们学会倾听。

全班集体交流时,一位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另外几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有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发表意见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不敢说了。如果学生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举手示意:“老师,我要补充……”“老师,我有不同的建议……”也许对别人和自己是不是都是尊重呢。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不相同,可以说,孩子是一个世界。小学语文提倡小组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们小组合作还有利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能看到小组合作环节热闹非凡,看上去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问题,可近看却是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根本没有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

所以,学会倾听也是互动评价的前提,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

一旦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观点,因为学会了倾听,我们才可能通过倾听而学会别的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二):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推荐》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务必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我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回顾踏入教师行列十几年的我,感到很惭愧。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能够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我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我的习惯,每一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我的必由之路。从此刻起选取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推荐》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资料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方就简单地谈谈自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须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三):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四):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我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向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我的。

二、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资料要十分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务必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决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样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潜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此刻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潜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务必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潜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职责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五):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就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我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推荐也对我帮忙很大。对后进生我一向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能够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个性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十分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个性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之后,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带给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但是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推荐。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潜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潜力、解决问题的潜力、与人交往的潜力、应对问题的潜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应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我的潜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透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我各方面潜力的同时,还就应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推荐和自我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我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我亲身经历了,才明白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应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期望我带给自我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我,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六):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我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务必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务必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就应要不断培养自我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资料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好处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齐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齐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务必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期望别人对自我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潜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期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盼的用心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明白,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我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但是,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就应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群众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忙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七):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资料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最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最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我“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明白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八):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但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九):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资料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透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必须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务必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情绪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齐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齐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透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就应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我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此刻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十):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八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他的老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是还是徒劳无功。这位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然后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就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

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2、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对巴甫里克所作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对楼翔作过类似的判定。

3、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为了让甫里克巴达到标准的救命分上来,硬逼着他在书本面前苦读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剥夺过楼翔所有的活动?或者也有过这样想法:你只能先读好书,才能去活动。

6、最后提一点思考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班的许一诺,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别人,但他很爱看书,思维真的是很清晰的。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做题答卷,正确率都很高,就是动作慢。可是,像楼翔这孩子,新学的字、词一忘再忘,如何引导他课外阅读呢?不过,这次暑假里我给他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希望他能读20篇,其中5篇内容能大致讲给我们听。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九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年,我也已经是一名任教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就提出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的问题。是的,没有时间啊,白天要上班,上课、批作业、写计划、找学生谈话、开会……像个陀螺一样,整天不停地转啊转啊。晚上回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回家还要批作文,备课、做课件……似乎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满了。所以,常常听有些老师说到人到中年要锻炼身体时感慨万千:"没有时间啊!";说到挤时间读书,更是慨叹:"哪有时间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使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让所有的听课者都入迷了,之后,以为听课者询问这位上课的历史老师花了多长的时间来备这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十五分钟,对于人的一辈子来说,何其短暂!但是,备一堂课,耗费一辈子的精神与智慧,又是多么漫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细读这一条建议,其实说的是教师教育技巧和教师读书的问题。"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文学作品,教育巨著,时尚杂志,总喜欢一卷在手的那种书卷气。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到了迟暮之年,秉烛而行,也比昧行要好得多啊。更何况自己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告诉自己:学习,永远不晚!

每晚睡觉前,让自己的思想沐浴一下阳光,洗涤一天以来的疲惫烦忧。许是心灵的河床干涸太久太久,太需要滋润和沉浸。我在枯燥的理论里,却找到思想的泉眼。我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灵魂的泪光。阅读的阳光,静静地照着我生命的伸展。我仿佛进入了当初朱熹在一鉴方塘边读书时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一眼清泉在我心里汩汩地冒出甘冽的泉水。我感觉自己在静静地成长。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花在黑夜终绽放!读书的感觉,真好!

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爱是我的左翼,书是我的右翼,终有一天,羽翼丰满,我心飞翔!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了无数次交谈,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他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忠告,写了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各个环节。譬如书中谈到教师是儿童心中最权威的人,但这同时又是一把手术刀,可以为孩子敏感的心灵进行最细致、难以察觉的手术,也可以刺痛伤口,所以教师要有勇气理智的对待,做一个有智慧的、热爱儿童的、保护儿童的、值得儿童信任的人;又比如谈到和孩子沟通谈话的时候,他说我们要做到像画家创作水墨画一样,学会留白,话说三分就可以,留下空间让孩子从中自我反省,遗憾的是我们老师总是把话说的太透,太足;还有谈到给孩子推荐阅读书目的时候,他说这些书单不仅要有世界文化宝库的书籍,还要有一个后备书单,列入学生毕业后独立劳动期间应该阅读的书籍…… 读着这本书,我在想,这是一个具有怎样的教育情怀的前辈啊!他对教育的热忱,他细腻的教育智慧,和对儿童童心的珍视和呵护,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们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们纯真善良,却又是娇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伤害。面对这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真的应该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度和柔软。

。读《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有一点是我记忆深刻的。他在第一条建议里就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他说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本质具有无限的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他说,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要知道,我们面对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他说如果儿童的么一次淘气都引起你的苦恼和心悸,如果你认为这些孩子已经闹到了极点,应当采取一些特别的“消防”措施;如果你每天都盼望着课快点结束,喧哗声快的消失,可以一个人独处;如果你面前来了四十个小家伙,你一眼望去,他们的外貌特征似乎都是彼此想像的。可是,过了一个月,你依然没有记住他们的外貌和名字,你感到这四十个孩子是一模一样,单调乏味的。那么你就该再三斟酌一下是否适合当一名教师,是不是要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因为教师应该是快乐、阳光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教师应该是热忱和智慧的结合,同情心和对儿童由衷的关怀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连的。读到这里我沉默了,难道我真的丢失了这些最基础做教师的能力了吗?因为我有时候也真的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说的那些状况,有时候真的也很苦恼和力不从心,这时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送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过你所爱的日子,而是爱你所过的日子。当我们真正的走进儿童的世界,相信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个孩子捅了那个男孩的腰,那个女孩又用尺子打了别人的头看的像鱼儿在水中游一样自然。真的有小混世魔王的话,医治他们也要靠我们的善良、人性以及乐观主义,这就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可以拥有的教育才能!

书中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用书籍去影响儿童的`心灵。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想这就是教师文化底蕴的事了,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位历史老师吧!

关于读书,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我们这些兄弟姐们读书的时候不太上心,偷了些懒,把我们尊敬的郭校长给惹哭了。在郭校长泣不成声的那一刻,我们大家好多人也都潸然泪下,这泪水里有愧疚和歉意吧。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我想我们三小“美学习、美生活”的办学理念,首先就应该是一种书香美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庆祝建校二十周年郭校长为我们安排了十多场讲座 ,说实话听讲座,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郭校长的总结和点评环节,他常常是一语中的,让我们对讲座的理解升华一个层次,当然她的总结之后随之而来我们中间也总会出现一些热搜词,诸如 须臾不可为,泥沙俱下,还有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等等我都没有听说过的词。上周五,她又在手机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读来真的是清新、雅致,人生的阅历恬淡和内心世界的丰满可见一斑。

不断奔跑,坚持读书,才能更靠近梦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捧读这本书,阅读让人生更美丽,让我们一起美丽,一起成长!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二

寒假期间,无意中在书店里买到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深深地被书名所吸引,乘假期认真拜读了一番,深感收益非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累经验。他用那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结合起来,独具观点,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和领导都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整本书采用“建议”的形式,感觉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促膝谈心,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这些教学新手的谆谆教诲,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其中有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我们一辈子都在备课。书中第六条写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不进则退。我们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的同时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求新教师订杂志、做卡片、多做题的良苦用心了。学贵有思,在阅读时还要认真思考,从中获得质的飞跃。

其次,这些建议的引导,让我们对照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时时刻刻的自省和自励,也指导着我们的教学。

苏老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背教材,还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到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提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个别对待呢?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

其中第19条这样写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苏校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嚗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

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有些老师和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事实上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

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关于知识的巩固问题。有些教师认为,知识的巩固就是重复,因此,做过的题还要反复做,背会的课文还要反复背,会写的字还要写上十遍二十遍。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复习课越来越反感。“如果我们确知全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某一教材,那就既不用着再布置课后去学习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复习它。顺便指出,检查家庭作业常常进行得没有趣味,正是因为它是机械地重复早已不止一次地复习过的东西。”

这样的建议还有很多,给我们青年教师很多具体的、细节的指导。这是一本值得我放在床头终身学习的书。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三

教师只有坚持阅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学校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但学生没有学习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呢?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感到茫然、无助,不知道如何教学生。读了《教师100条建议》之后,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建议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本书使用了许多例子和经验,生动、清晰地解释了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阅读后,它使人感到亲切和深受鼓舞。每一条建议都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个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也是一本综合培养人才的教科书,可供参考。这些关于教育的见解值得反复阅读、品味和反思现在,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和我自己的经验,我想谈谈我们应该为后进生做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要求,那就是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中尤其强烈。”

我们有时会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说了好几次了,但是学生们还是没有把它做好?”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冤枉了学生。事实上,当我们解释时,我们有时忽略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成为一项真正的脑力劳动。优秀的教师越善于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就越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明显。因此,脑力劳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认为教学内容越清晰,学生遇到的问题就越少,掌握知识就越坚定的教师是非常错误的。确定老师永远不会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孩子们不仅需要极大的关注,还需要极大的意志。要真正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精髓,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让他们独立、有意识地深入到老师的详细讲解中去。

从这本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一些知识被一些学生理解而另一些学生不理解时,教师的最佳作用是组织和协调活动,以便“把知道的人告诉不知道的人”。爱因斯坦还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社区,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幼稚、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断纠正和改进,教学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们学习的最佳方式”,面对“老师的身份”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名教师,对《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独有情钟,读后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书中列出的101条建议可能不全适合我,或者有一些建议中列出的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碰不到,但这本书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书中列出的大量实例,也是我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如果我早一点采用书中的想法和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

平时误将“课堂管理”与“纪律”划上等号,读了这本书后,知道纪律的确重要,但它仅仅是课堂管理的一部分。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习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我教的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如对于一堂操作性特别强的课,我只是将要学的内容完整的向学生演示一遍,可能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或者一些学生根本听不了那么多,听一会儿就有可能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果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向学生演示一会儿,学生练一会儿,小组间相互合作,再向学生演示一段,学生再练一段,可能效果会比前面更好一些。甚至连教师演示的操作也让学生来尝试,在发现问题中师生一同解决可能效果会更佳。总之,多让学生动手,少让他们等待。

除了学生,还有谁能更好地评估我们的工作业绩?科学地设计我们自己的“教师成绩单”,通过它,让我们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并且有价值的反馈。这样,不但学生们很高兴做,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帮助。

向学生祝贺生日;带着笑容迎接学生走进教室;向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询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这些可以随时提醒我们记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几件这样的小事,学生们会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们自然也会有所收获。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认识到自己将影响别人的生活;记住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一生的激励,建立一个“我与从不同”文件夹;让学生知道失败是学习的良机,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些影响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励对学生们来说比起知识更需要。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对他们的激励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一生。受到激励的人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识而无激励,一个人将一事无成。书中结束部分,讲了一个一位老师如何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个学生的生活的例子,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以前学校曾承担一个关于“激励教育”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都列出了学校许多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确,影响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以上六个方面是书的全部,但列举的建议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其实还有更多更好的建议。如果能将这些好的建议应用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坚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五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资料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最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最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我“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明白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六

近日,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书中谈论的每一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和精辟的教育理论来加以分析。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困惑,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着纯净如白纸般的孩子们,如何帮助他们成就自己,书写辉煌的人生,我时常感到迷茫。于是,我就趁着周末空闲,翻开来细细品读,不由得沉浸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一次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折服。

书中谈到“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由此可见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个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见我进来,他那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这么瘦小的孩子我还以为是走错班级了呢,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么瘦小的个头,我心里莫名地对他升起了一股怜爱之心。可是一节课过后,这股怜爱之情就荡然无存了。课上,小杰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微微仰着头,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从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课堂上讲的内容他是完全没听进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么一两秒,之后又恢复到原来走神的状态。课后,我把他叫过来办公室,一开始就用训斥的语气批评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吓坏了还是他根本就不说话,接下来我问他问题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会我,甚至几次作业中,他都不能按时完成。这下可真把我急坏了,我连忙跟他妈妈联系,最后才得知原来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长时间以来,让小杰一直极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为没能得到家人关爱和陪伴,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会变得内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里,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这次与小杰妈妈交流过后,他妈妈也表示要多关爱孩子,有事多跟老师沟通。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言:“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是啊,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每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制约,“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全面地观察了解他们。既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又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就需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关注学生,用满怀爱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想必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要求孩子都是优秀的。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班上小涛同学开学初动不动就摆出一张臭脸要跟同学打架,同桌是一个换了一个,课间同学对他的告状也是一波又一波,课上却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谓“课上一条虫,课后一条龙”呀。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这么棘手的孩子,还真心力交瘁,我发现每次的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该换种方式去对待孩子。于是,我决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中,小涛积极主动承担起擦玻璃的责任,他那忙前忙后积极干活的样子,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过后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不见了,灿烂的笑容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借机找了他谈话,发现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真心想捣乱,而只想引起老师关注,我问他:“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最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值日班长。”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总算心里有底了。于是我就让他当周三值日班长,带领同学们早读。从那以后一到周三早上,总能见到他早早来到班级带领同学们早读,还把班级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每这一天我都会大力表扬他,不过我也偶尔会发现到他欺负同学,毕竟改掉一个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学生的矛盾依然不断,我也就随时准备着说服教育。因为我坚信,我的付出定会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当太多的责怪、冷落过后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真正地把学生看成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难免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和解决事件,可能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只是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让已经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要让暂时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变好的信心。

“一个春天有千万朵玫瑰,可是,对一朵玫瑰而言,却只有一个春天。”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开放,只要我们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坚信,或许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拥爱满怀,静待花开。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七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满口余香;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神清气爽;犹如聆听高人的谈话,茅塞顿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的好书。在骨干三期班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我有幸拥有了它,细细品读,不仅被书中精辟的理论观点和生动的实例所折服,真真正正感受了一回爱不释手和废寝忘食的滋味。

在书中,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广大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既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更引我们深入地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就是说不存在可以把教师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带着尊重与关怀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我想,这与我们《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一点是相一致的吧。

再说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备课、家园沟通以及还要完成各种案头工作,分析原因,这问题恐怕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栗,这样在教学中你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读书不仅要读,更重要的是读书之后的思考。"思考才是我们自我提高的不竭动力".我们平日里的工作,除了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我们还要对孩子们的思想、人生观以及能力、发展等等负责。在这些日常的工作之中,我们难免会遇上这样或是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匿与书中。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思考。这些思考将是我们日后工作的经验或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书中所讲的要善于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思考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在读书中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思考,还要思考幼儿,思考课程,思考班级管理,思考家长工作等等,这些思考都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障。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八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十九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完成。这是我读的最慢最慢的一本书。因为书中每一条建议都需要我在需要长久的学习实践中消化吸收。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为教育教学中的实力,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思绪万千,大师为我们指引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今天我从以下两点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我曾经泻过气,也曾经怀疑自己能否能胜任。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指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去做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任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更要用心灵去体会,就会发现有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二、爱阅读

第19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做了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相片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就更要靠阅读、阅读、再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感,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做起来也就会容易一些。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他每天的阅读打卡,由一开始的一字字的迸出来到现在的朗朗上口,识字量大大提高,课堂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勇敢。他的妈妈激动地告诉我孩子现在认了好多字,愿意去做阅读理解题了,进步真的很大。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思其根源就是认真的阅读造就!这也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了低年级的识字量,更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给教师的个建议读后感篇二十

近段时间读了美国作家安奈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安奈特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她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讲了许多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忽然间感觉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地发现了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先要学的是什么?最先要做的又是什么?这里,我的感受如下:

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四、学会创新。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在勇于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