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 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通用8篇)

小编:雨中梧

教师通过编写初一教案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十:《历史》高一下学期第二单元:古代文明与封建社会。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一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三,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二

二、单选题(2分×16=32分)

1.正常人平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1.2m/sb.12m/sc.1.2cm/sd.1.2km/s

2.小明为了测自己步行的速度,他从400m跑道的起点从8时10分0秒开始记时,沿着跑道走一圈到终点(即起点),表针指到8时18分20秒,则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a.1.25m/sb.0.73m/sc.0.67m/sd.0.8m/s

3.坐在逆水航行的轮船中的乘客,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河岸上的树b.船舱c.迎面驶来的船d.河水

4.一辆长30m的大型平板车,在匀速通过70m长的大桥时,所用时间是10s,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s的时间,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

a.140mb.170mc.200md.230m

5.如右图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6.如下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正确的测量图是:()

7.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

a.(1)和(3)b.都符合要求c.(2)和(4)d.(1)和(4)

8.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a.12.38cmb.12.365cmc.12.36cmd.12.37cm

9.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d、关着的车门

10.1600000um可能是()

a.一个人的高度b.一本书的长度c.一个篮球场的长度d.一座山的高度

11.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

a.变大b.变小c.不变d.都有可能

12.坐在逆流而上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a.河岸上的树b.河水c.迎面驶来的船d.船舱

1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14.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正确的是()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15.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

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2cmb.2mmc.2μmd.2dm

16.三个人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步行速度是3千米/时,乙在2分钟内走126米,丙行进的速度是1米/秒,比较三人的速度大小,则()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三

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2.(2014?江西)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10.(?永春县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t0相比可能正确的是()

底片上移动的距离不大于0.1mm,

否则底片上的像就会模糊.已知汽车的车身长为3m而底

物体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a)所示,电源、电流表、定值电阻和压敏电阻由导线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中间放置一个可活动的绝缘球,压敏电阻不受力时,电流表示数为i0,小车运动状态变化会引起电流表示数变化.如图(b)所示是某次小车向右作直线运动时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有关该次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14.(?庐江县校级模拟)观察和试验是学习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你的观察和生

15.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乙二.填空题(共3小题)

(2)列车出站时,安全线内的压强比安全线外的压强.列车行驶过程中,若

以座椅上的乘客为参照物,列车是

18.(?鸡西)在下列列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机械效率越来越高;

b、行驶时,它们与轨道间都有摩擦;

c、从列车发展趋势看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

d、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它们行驶时都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解答题(共12小题)

19.(2014?湘潭模拟)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两辆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20.(?资阳)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

(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

(2)列车的行驶速度v2;

(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

21.(?河南)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

(3)小华根据自己的腿长和步距画出了图所示的步行示意图,对步行时重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当两脚一前一后着地时重心降低,而单脚着地迈步时重心升高,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克服重力做功.如果小华的质量为50kg,请根据图中小华测量的有关数据,计算他每走一步克服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五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7、测平均速度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1、在国际制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2、1km=m=mm,1h=min=s。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叫误差,多次测量取是减小误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1)观察刻度尺的和;(2)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4)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记录结果由和组成。

6、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变化。

7、参照物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的物体。

8、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也,可见运动和静止是的。

9、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步骤:(1)确定;(2)看选择哪个物体作为;(3)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变化。

位置变化的为相对,位置不变的为相对。

10、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

交通运输中常用作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不变,即运动速度的和不变。速度的大小等于通过的和运动的比值,但不随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跟路程和时间关。

1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vt,由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恒定不变,则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成。

15、物体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这种运动叫做运动,可以用来粗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16、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求其平均速度用公式来计算。计算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即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7、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实验过程中主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和,用到测量工具为和。

18、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使用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写上单位。

19、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被判断的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参照物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但不能选被测物体本身。

20、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但要指明是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六

02

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03

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04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05

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06

平均速度

注: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07

测平均速度

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有的学生也十分想学,也确实在努力学习,这些老师也能看到眼里,可是成绩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反观之,听课认真,作业工整,笔记细致,但一换个角度,换个方法,这种学生就不知所从。这样的学生多数也不是完全因为笨,主要还是思维上出了问题。常见的思维性障碍如下:

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4、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6、旧有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及反思篇八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