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后的姿势试讲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大全8篇)

小编:雅蕊

我有且仅有一分钟来完成这个总结任务。一分钟的审稿,可以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善。下面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一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目标2。

自制课件。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二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万分危急)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舍身救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责任

临危不乱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三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课文中的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能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认识2个二类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中的相关语句,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崇高形象和精神品质。并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汶川地震,导入新课学习。

1.板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1)看到这个时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四川汶川大地震)

(2)对这次大地震你还了解些什么?指名说。

2.回顾汶川大地震。

(1)(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汶川地震的数据和图片。

(2)看过之后,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3.揭题导入,学生质疑。

(1)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灾难性的大地震,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四川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却选择了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2)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文中的生字词语。

2.师生点评。

3.指名轮读课文,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指名读,生齐读。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四、走进谭千秋老师,感悟他的崇高人格和精神。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1.过渡:面对巨大的灾难,生死的抉择,谭千秋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地震的那一瞬间,走进他的心灵,去认识谭老师。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说说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语言句子。

(1)(课件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大声呐喊”和句子中的感叹号。

(2)当时的情形如何?

(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危机的情形。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品读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句子。

(1)教师引读:地震还在继续,此时……

(课件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2)面对危难中的四名学生,我们的谭老师又做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情形危机,谭老师的勇敢的举动。

(3)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又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指名说。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教师小结。

5.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1.师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的崇高形象却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2.(课件出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课件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4.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

(课件出示:“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这评价中有说明什么?(以学生安危为重……)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1.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在学生眼里,……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2.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3.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

4.缅怀谭千秋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愫。

(1)“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2)学生汇报交流。

四、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英  恪尽职守   精

雄  大爱无私   神

不  舍己为人   千

死             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

2.回顾课文学习,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关键词:第一小节中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6、创设情境,补叙空白。

7、这一部分除了描写了描写谭老师的语言、行动以外,还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变化。如(1)天空阴沉沉的。这说明什么?(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文中还有哪些这样描写的句子,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说明形势严峻,变化突如其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小结: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能起到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思考: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下面听一听,这三位人物是怎样介绍谭老师?救援人员说:xx(死死地护着)获救的学生说:xxxx(飞生扑到)一位老师说:xxxx(生死攸关)

五、拓展深化赞颂精神

1、如果你是那四个幸存中的一个,你对谭老师会怎样说:xxxx

2、是的。谭老师的先人后已,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令人崇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也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定格!

3、质疑、“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读懂了吗?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大家为什么用着句话赞颂谭千秋老师?

5、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所有这些姿势都是谭老师留给人世间最完美、最耀眼的姿势!

六、课堂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五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自制课件。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试讲稿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二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