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父母的散文名篇 感恩父母散文父母的孩子(通用18篇)

小编:GZ才子

在准备致辞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听众的特点和背景,以便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来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一篇好的致辞致谢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表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辞致谢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一

又是一年开学季,重温了龙应台的《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每次读到此处,心头都会为之一颤。

大蕊没能满足远走高飞的愿望,我问她是否责怪妈妈,她说“去了外地故乡就变成了他乡,可他乡依然是他乡,所以,还是留下来陪妈妈吧!”瞬间泪崩。

和朋友闲聊,提到了幸福的话题,她说“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比我们幸福……”对此,我不置可否,朋友家境殷实,工作轻松,孩子聪明,如此不幸福吗?怎会这般消极?后来才知,是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值不同。

关于幸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妈妈在世时,把幸福解读为“自在”,让她说的再具体些,她说“活的自在”,仅此。从前不能理解,如今愈发感同身受了。健康、快乐、知足,平淡中有惊喜,繁杂中有期盼,创造够得着的富足,享受归属自己的潇洒……也许,这就是妈妈所说的“自在”了吧。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二

中国式“结婚”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在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高科技股份制公司。截至到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14.64亿元人民币,总资产144.7亿元人民币;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创立初期的人民币1.2亿元增长至的111.8亿元人民币,集团合并收入达到161亿元人民币。

京东方拥有国内外5个研发中心,6个制造基地,营销和服务体系覆盖全球各主要地区的跨国高科技企业集团。下属几十家独立核算企业,此次实施erp的分别是京东方现代和京东方电子材料。

关于需求

甲方:京东方集团下属几十家子公司,其中大部分独立核算。在这些分公司中,大型企业的销售额能达到几十亿,中型企业的销售额在5亿左右,最小的企业一年的销售额也能达到1000多万。总部对分公司的控制主要靠派财务人员、总经理、人事主管驻扎在下面,扮演总部代表的角色。我们公司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这种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真正地提高企业效率,踏踏实实地提高整个集团的信息化管理水准。

乙方:根据我们的调研,京东方一方面要集中式管理,一方面要分布式经营。由于下面各自分公司都是独立的,因此erp第一要解决分公司自己经营管理问题,第二是解决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问题。

甲方:坦白地说,我认为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不适合用mrpii。大多数制造企业不注重制造管理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愿意花钱提升工人的素质,企业唯一的竞争力就是尽量把工人的工资压低。由于员工工资低,因此员工个人也没钱去自我培训,很难掌握信息化的应用。同时,中国的大部分制造类企业制造过程比较简单,产品却多变,用mrpii来管理生产项目实施变数极大,风险无法控制。

关于投入

甲方:我想问问,如果一个病人要上手术台,他会与医生砍价吗?就一个项目而言,如果企业已经投了1000万,就不会再与对方就10万讨价还价。这是一个价值对比的问题。如果甲方一定要砍到990万,那对方顾问没准就少来5天,甲方不是一样要受损失?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谁也骗不了谁。

乙方:有些时候,项目额太少会导致企业领导不重视,失败的可能性也可能增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事实上,如果把信息化的投入看成是费用,实际上不花钱最佳,如果把它看成是投资的话,那就要看你的企业要多少回报了。所以不应该单纯地看价格因素,应考虑性价比才对。

甲方:当然,也不能说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甲方自己抬高价钱,这是绝对不行的。不过,为了顺利地完成项目,甲方需要理智地算一个动态的价格。比如我这个项目,咨询公司派5个顾问在我这里做了5个半月,如果一个顾问的月薪7000元,算上呆滞成本和交通费用、劳保等等,一个人一个月要14000元,5个顾问5个半月就需要38.5万的费用。乙方要付出这么多成本,我不可能把项目投入压得太低。

主持人:事实上我觉得像你这么理智的甲方并不多见,没有人会不喜欢“便宜”。

甲方:有的时候贵与便宜是相对的。比方说,我虽然在前期投入上多投了几十万,但是优秀的实施顾问使我的项目早上线了一个月,早一个月使库存下降50%,就能降低库存占用资金1000万。你说我是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呢?如果重新做这个项目,我会多给他增加10万到20万。那样他就会派更有经验的顾问来,多呆一段时间,把前期的培训做得更好。要知道,实施是有风险的。

甲方: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态系统是一样的,大家需要互助。

乙方:因此企业要理性地善待乙方,善待乙方就是善待自己。去看医生的时候,你不会去招标,看谁便宜谁做吧……(笑)如果乙方出的价格太低,甲方就应该果断地拒绝。

主持人:那么从乙方的角度讲,应该如何对待甲方呢?

乙方:一个合格的乙方是要选择甲方的,有的时候,不该你赚的钱你就别赚,也就是说,应该有选择地做客户,这和结婚一样,不是一方同意就可以的。

乙方:首先,甲方对信息化的理解应该和乙方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个客户是可以沟通的。如果由于甲方的不成熟造成项目失败,前面所有投入的时间、人力都是成本。而如果耗了很长时间没签下来,也是一种成本上的浪费。

关于信任

主持人:能谈谈你们具体的合作吗?董博士对刘总有什么不满的地方?

甲方:在具体的实施中,说服工作很重要。因为要改变人的观念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些时候,我出面说服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乙方出面。我觉得他们说服力不够。(笑)当然我知道这也不能怪他们,人的观念是最难改的。实施过程中,阻力确实很大。

乙方:事实上使用erp的都是部门的骨干,过去部门之间靠人来协同,如今过去的上下级都变成了系统中的角色,他会觉得以前都到我这来签字,但是现在不来了,他会感到比较失落,“权力感”下降。

主持人:技术上实施最难的时候是哪个阶段?

&nbs

p;甲方:系统刚上线,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样,很多数据就对不上了。那个时候我会怀疑系统,怀疑乙方项目经理说的不对,怀疑服务能力有问题,怀疑指导思路有问题。我想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所有甲方的脑海里都会闪现这些念头。

主持人:那刘总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乙方:人都会首先怀疑别人,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他们说出了一堆问题,我一点也不担心,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怀疑过这个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在欧洲有多家用户在用,如果真有毛病,不会只在这里出现问题。erp的实施有一个幸福曲线,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当时我就跟他们讲,查找问题,最后发现哪里都没问题,只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或是某个地方设的参数后来变了。事实证明我们的服务能力没有问题。

甲方:(笑)从我的角度讲,有的时候我虽然知道问题可以解决,但我要与乙方保持相当的联系,我要让这些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管理者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怀疑随意地表现出来,影响到下面的执行者。因为执行者千万不能怀疑系统,再好的东西,军心散了,也不会实施成功。所以,项目管理者在项目推进中也要有策略才行。

关于如何成功

主持人:如果再做一次,你们觉得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呢?

甲方:我觉得事前培训第一重要,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笑)属于初次结婚,没经验。应该在实施以前先给使用者做2~3个星期的培训,告诉大家怎么操作这个项目,告诉他们自己在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先把这些人的观念统一起来,这样实施阻力就能小很多。

主持人:这个培训应该由哪方来做呢?

甲方:这个培训两方谁做都行。目的并不是让他多熟悉这个软件,而是让他明白公司没有这个系统不行,不是可有可无。

主持人:刘总的看法呢?

乙方:培训确实很重要,但我觉得项目管理更重要。乙方项目经理不是被动地接受甲方的意见,而是要影响甲方按照一个正确的流程走,这是一个沟通、博弈的过程。如果再做一次,我想我们不会用这么长的时间(5个半月)。在实施中,我们确实走了一些弯路。

甲方:刘总说的没错,这个项目流程组织得还应该更科学。我们当时是先调研、制定方案然后实施,如果再做就可以在做方案的时候进行培训。

乙方:成功的婚姻就是两个人都成功了,不可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很多人都认为erp是否成功在乙方,所以大家在选型的时候会那么慎重。实际上,erp是否成功有80%在甲方。

甲方:刘总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最后很多准备都需要甲方做。但是婚姻里也有主动和被动,我更愿意认为项目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大家其实都没有功利色彩。从更高的层次看,甲方乙方是应该门当户对的。如果与我合作的不是刘总,而是一个能力比较弱的人,我一定会不自觉地鄙视他,并且过多地发表意见,而乙方过分地依附。事实上,我的意见不可能完全对,这对项目的实施是很不利的。相反,甲方也要具有一定的水平。

所以我认为企业培训很重要,因为乙方相对来说已经专业化了。甲方在水平上也要与乙方基本差不多,不能被乙方牵着走。erp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双方的不均衡。在博弈的过程中,如果一方非要强压另一方,项目一定会失败。因为甲方对很多系统知识不了解,而乙方虽然是专家,但对企业不了解。

主持人:如果产品确实选错了呢?双方要怎么解决?

甲方:如果确实产品有问题,我觉得双方都应该承担责任。

乙方:其实一个产品不可能100%地满足你的要求,就和结婚一样,当你决定结婚的时候就一定要开始面对包容。如果对方有缺点你一定就会离婚吗?你是不是因为erp有某个缺点就不用了呢?如果这个软件实现不了,别的软件也可能实现不了,也有可能所有的erp都不能实现。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挑的缺点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有,那你显然就是不想过了。(笑)曾经有一个客户问我,上了erp以后还用excel表吗?我说为什么上erp之后就不用excel表了呢?可能会用得更多了呢!这是两个互相补充的系统。我觉得系统上线以后只要能满足企业60%的管理需求就行,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解决剩下40%中的60%,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三

几日前给妈妈打电话,手机的提示是停机。我想,那第二天再打吧!第二天,再打还是停机。正好我也在外面办事,顺道在营业厅给她缴纳了话费。再打,这次不是停机了,提示是无人接听。我这心里发毛了,这老太太哪去了?也许明天就行了。第二天,打电话还是不接。于是就打电话给叔叔、四姨等,大家均不知道去哪里了。我这个担心啊!心里面的水桶七上八下的,难受的狠。我决定晚上再打下,要是还不接,那我就得回家看看了。到了晚上,打电话还是没接,我这都快把我自己吓哭了!这吓人啊!直接在网上定了晚上7点多的车票,也没拿什么东西就准备冲下去,打车去火车站。这时候电话响了!我心里烦啊!老子这会要赶车的啊,这谁啊这时候打电话来。打开一看,我妈妈打来的电话。

我张口就吼道:“你去哪里了?你这几天电话怎么停机了?为什么不充话费?为什么手机不带在身上?”我问完这些心里才平静一点,我说:“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啊?”她诺诺的说道:“我想换号码,就去营业厅看了。可是没有好号码,所以就没换。手机我就放在家里,也没拿。”她好像想到了什么,冲我吼道:“你吼什么吼!你平常不都是周末才打电话给我的嘛!你还有理了?活腻了?你这的给我精神损失费的!你个臭小子!”我无奈的道:“好吧,好吧,精神损失费!您是娘啊!您狠啊!”而后又被她教训了半天。

挂断电话后,回到家,伏在桌上很是好好的按了按我的脑袋。我突然有一种无力之感,是那种深深地无奈。我总是觉得母亲越来越像一个孩子。

我于是就直接无语了。我能对我的妈妈,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性,有啥感想表示?她现在似乎很热衷于给我安排相亲,幸好今年她回家了,没有呆在我这里。

我叔叔,和我父亲是堂兄弟,现在有50多岁了,他的儿子五一结婚的。我父亲逝世后,母亲外出工作。我在上初中那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他照顾我的。他的一只耳朵听力丧失了,对生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十几岁的时候很不听话,顽劣之极。他那时候总是说大道理给我听,在大庭广众之下,由于听力原因,他说话声音特别大,而我,本身就因为做错事儿了,回答的又小声。他总是听不清,一遍一遍的说:大点声,听不到!真是难为情啊!但,我心里是尊敬他的,像待自己父亲一般。

高中毕业后,出来工作、学习,很少回家。这期间偶尔回去,给他买点酒,或是其他小的礼物。他都乐呵呵的.收下。去年,他开车,不小心碰到别人了,本来是很小的伤,别人就是想讹诈他。在医院住着不走,扬言要起诉他。他急了,我问怎么办?我说,你就去告诉他,让他赶紧起诉,你手里不是有化验单吗?那就成了。

我于是这边就安排我家里的一个律师朋友第二天陪他去医院,结果那家伙啥也不敢说了。说一句题外话:中国很多底层的人基本都是这样,欺软怕硬,可恶至极。最后,就是付了医疗费,解决了。

有时候接到他们的电话,你会发现他们现在是要你帮他们。而不是当年那样,你做了什么事情,没法拿主意,是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你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变得这么大了,大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他们的依靠了。他们给你的电话,不再是训斥你教育你。你会有一种时空的错乱,不敢相信当年无所不能的他们,已经像我们小的时候,面对一些事手足无措,会调皮,会不听你的良好交代,你会为他们感到无奈和头疼。

是他们老了吗?我从来不相信。我只是觉得他们开始像孩子的我们,我们像他们年轻时候那般强壮。而我,愿意像他们当年那般教育、照顾我一般,去关怀、照顾、关心他们。就把他们当做孩子一样。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四

北国的冬天,天寒地冻,山枯草黄,没有了花的妩媚,鸟的欢鸣,水的潺,枯燥单调的如一片死地。

对于我这样一位无所事事的闲人来说,在这样的季节,打发时光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电视剧了。是在网络上看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裸婚时代》、《新女婿时代》、《我家有喜》、《甜蜜蜜》……不用受广告的干扰,可以一集一集看个痛快。

可是,看着看着,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原来,看电视剧也会惹人生气,剧情如何狗血,粗制滥造且不必说,但但就是剧中父母的角色就够让人气冲斗牛了。在这些本该算是很优秀的剧目中,总会有一位父亲或是母亲,或者是父母一起上阵,对儿女的婚姻横加干涉。在电视剧《掌门女婿中》那位丈母娘甚至为了操心儿女的事,而患上了忧郁症。其实,这些剧情并不是编剧导演们无厘头的夸张描写,而是我们目下家庭的真实写照。

看电视剧,心里生气,气急之下,忽而想起了前几年一部非常走红的电视剧,名字叫《中国式离婚》。这个与我的想法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竟与我心里的郁闷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让我给这些父母们想到了一个很贴切的叫法:中国式父母。

泱泱华夏,真的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度。离婚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做爸爸妈妈居然也有自己的国情特色。

不过细想想也对,中国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年多年儒家文化洗礼的国度。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都带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奇怪。

但中国式父母似乎跟儒家的文化沾不上一点边儿。

而且,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国人都是急脾气,喜欢走极端。这在对于子女的教育上也不例外。

早年间,平民百姓们讲求的是多子多孙多福寿。每家的孩子多则七八个,少则五六个,孩子多了,精力与经济都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放养式的。最简单的管教,就是棍棒教育。

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多了,孩子少了,就金贵了。中国式的父母们,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由原来棍棒式教育,一下子变成了娇宠式的了。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

孩子即使长到一百岁,做爹娘的也不放心。工作怕他累了,交友怕被骗了。尤其是婚姻,女孩的父母人人都希望自己女儿嫁个王子,一辈子都活在蜜罐子里;男孩的父母人人都希望儿子娶个公主,一辈子都生活在福窝里。

纵观现代中国式父母们,用一个字形容:累!两个字形容:辛苦!三个字形容:太操心!四个字形容:多此一举!

其实,你只要放开手脚,就会发现,我们的儿女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低能,他们大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很优秀。尤其是孩子大了,渴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梦想,是不希望父母对自己的事,横加干涉的。根本就用不着那父母大人,为他们做牛做马的。

我以为,中国式父母们,真的该歇歇了。闲暇无事,看看天,看看海,读读书,写写字,你就会发现,生活居然是这样的美好。等你回过头,看看你的儿女,没有你的干涉,他们居然把人生安排的井井有条,生活的是那样的快乐幸福!

再把你的悠闲岁月,与儿女们青春朝气糅合在一起,日子就会因为璀璨而异彩纷呈的。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五

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刺,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刺,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痴,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的声音。

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韩少功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六

年已过了,各地的人才市场开始变得热火朝天,这是一个容易蠢蠢欲动的时期,许许多多的程序员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与追求后,对现在所服务的企业与boss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上看到了自已在这里的前景与希望,情况不妙的,是时候离开了,以便寻找一个新的开始,情况良好的,就要静下心来思考与计划。

it是一个莫明其妙的行业,其人才流动率之高令人惊讶与反思,究竟问题出在企业还是个人?似乎很难下定论。阿蒙向来是个传统的man,小时候听妈妈与老师的话,goodgoodstudy,dayday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呵呵,中国式英文),工作了,也颇具职业道德,总是认认真真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尽管具有如此理念,但毕业后的六年期间,还是换了三四家公司,与同行的部分朋友相比,还算不错,挺稳挺能呆的,有些朋友一年至少换一家公司,大家都觉得累,但依然乐此不疲,原因也乱七八糟的:公司管理混乱、boss变态、同事排斥、工作太多太忙太累、工作太少过于轻松没前途。。。。。。年轻真好,压力小,理想大,本领低,心气高,想干嘛就干嘛。

其实有时与若干热衷于换槽的朋友聊天,他们实际上很后悔,跳了几年,到头来都不知自已在干什么能干什么,这城市也小,换来换去的,周围大部分都是熟人,搞得大家都不好意思,呵呵,或许有点夸张,但在我们这一行,确确实实存在不少这样的哥们,我们提倡“理解万岁”!

两年前,有机会与朋友合作成立了fastersoft,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归宿感,人生好象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归宿感的过程,生活上,努力地寻找爱人,于是拍拖,热恋,买房,结婚,生baby,我们的归宿感就是那个温暖的家以及老婆孩子;事业上也一样,我们总在努力地寻找与追求,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然后努力认真地将它做好,打工也好,创业也好,都是为了体现自已的价值,实现个人的成就,获得社会的认可,我们才会甘心,才会有归宿感……话说回来,尽管目前fastersoft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作为小公司的小boss,想的是如何将它做好好大?不再有以前那种飘荡的欲望,开始害怕员工离职,过年后,最不想看到的是:员工主动找偶谈话,当然除了拜年。特别是表现优秀的员工,失去他们,公司真的损失惨重,因此偶总是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好,虽然我们暂时不能在金钱与物质方面给予满足,但是我们会在精神方面力求做到更好,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责任心,我们坚信,公司将越来越好!

我们在埋怨环境埋怨公司的同时,也要估量一下自已,从自已的角度多想问题,跳槽本身并不是谁对谁错的事情,而是应不应该值不值得的事情。阿蒙祝愿每一位朋友好运相随!

评论

阿蒙,您好!

我是年底看到您的blog的,之后,算是您的半个fans了。

现在就遇到您说的这种情况了

我是一个朋友介绍进现在这家公司开始程式员生涯的(以前做了近2年的老师)。当时,我想,起码要做m三年,才对得起朋友。到如今刚好2年了。

可现在问题复杂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发工资就开始拖了。最恐怖是的台北总公司一个最资深的sa也走了。我都不知道公司现在是什么意思了。想走,觉得有点对不起朋友,对自己信心也不足,哎。。。。。

如今,正向阿蒙当年学习,努力看书。戒游戏戒小说,已经二个星期了。

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也希望阿蒙的公司越开越好!

其实钱是跳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目前状态下!

其实没有哪个员工会工作的好好的,会跳槽玩玩的!人与身据来的本性是追求稳定的生活!

但当目前的工作,不能维持他稳定的生活(物质和精神2方面),他肯定会离职去继续奔波.

当然有人会自己定位不够准确.当受到多次,相同的结果,他也会稳定.毕竟越战越勇的人不占多数!

来自:/harrymeng/archive/2007/03/05/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七

这年头,遇到离婚的事越来越多,尽管离婚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条原因,一定是常见的,我称它为——中国式离婚。

什么是中国式离婚呢?

这是我在遇到的真实故事里总结出来的。

因为,见过很多闹离婚的夫妻,经过了解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比如有几对夫妻,都是大学毕业,工作好,收入稳定,小孩聪明可爱,夫妻双方彼此也有好感,也认为对方聪明能干。这样的家庭,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好家庭。但是,夫妻双方就是争吵不断,时间长了,双方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无法收拾,虽然双方的家人亲戚朋友都在反复调解,不过大家如何调解也没有用,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我把这类离婚叫做中国式离婚!

为什么夫妻双方没有什么大问题,他们最后还是会离婚呢?

接触了解多了,就会发现他们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夫妻一方或者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听话,认为对方固执已见,不愿改变或者无法改变,就如同单位的领导不喜欢不听话的员工一样。他们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手下,把对手下的要求,用在了对待夫妻的'关系上。宁可选择一个听话的,不聪明不能干的手下,也不要一个不听话的,聪明能干的手下,不管对方有多聪明能干,只要是不听话的,就可以不要,就必须离婚。

所以,在生活中,离婚的一方,并不是不承认对方聪明能干,而是认为对方不听话而无法相处,是对方听不进自己正确的意见,是对方死活要与自己对着干,所以才无法容忍,双方都认为,如果不听话,要来干什么?所以,在大家眼里非常般配的一对夫妻,最后还是会离婚,这就是我说的,中国式离婚的根源。

其实,双方都认为自己聪明能干,当然双方也真的认为对方也聪明能干,就是因为对方不认错,自己又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谁都不服谁,你要我听你的,我也要你听我的,双方意见永远难以统一,生活自然无法协调,双方矛盾当然日益增长,久而久之,双方的选择就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甚至一走了之,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说穿了,中国式离婚,不是因为夫妻双方或者一方,不聪明不能干,家庭不行,孩子不好,而是因为,夫妻双方或者一方都认为对方不听话,最后导致双方之间争吵不休,结果就是宁可自己一个人过,也不愿意与对方一起生活下去了。

这就是我说的中国式离婚。

导致中国式离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中国式调解。

什么是中国式调解呢?

就是认为夫妻关系和家庭矛盾,都是一本糊涂账,总觉得家庭矛盾说不清,理还乱,说什么: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说什么家不是说理的地方,说什么妻子永远是对的…等等。

每每遇到家庭矛盾和夫妻关系紧张,总认为床头打架床尾和,没有必要调解,也没有办法调解。

这种调解方式,虽然没有什么作用,但在过去经济落后的年代,还是少不了的。因为争吵归争吵,离婚后,经济不独立,会导致难无法生存下去,最后也就忍忍算了,很少有因争吵而离婚的。

所以离婚就越来越多。

如果真要解决中国式离婚问题,只能从根本上解决,也就是双方都要找自己的原因,首先从自己身上开始,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标准和要求,不再动不动要对方听你的,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个性,不要动不动就要对方与你保持一致,给对方留下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平等相待,夫妻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减轻中国式离婚的趋势。

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改变,我认为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是希望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甚至还要保持高度一致呢!

所以,我说,要改变自己,真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啊!

不过,也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减少争吵,最后解决家庭矛盾和夫妻关系紧张的问题,才能最后实现夫妻和睦,家庭幸福。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八

在我家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妇,在小区住了十几年,一直没见过他们有孩子,就在他们四十岁时,上帝送给了他们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他们左想右想,最终给他取名叫王大宝。

有一天,大宝回家吃饭,此时他才上三年级,但体重已有100斤。可他的父母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照样每顿大鱼大肉,今天也不例外。大宝一打开家门,一股肉香扑鼻而来,不用说,大宝家又煮排骨汤了。饭桌上放着一大盘红烧猪蹄,一盘红烧肉,半只烤鸭。吃饭时,大宝的'饭碗总是堆得像小山一样,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而老夫妇的碗里,只有半碗白饭而已。他们总看着大宝将碗中的饭吃完,自己才开始吃。晚上总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球在楼下与那些小孩们玩,不用问,白球一定是大宝。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晚上为何不在家中写作业,反而跑到外面玩呢?因为此时大宝的老爸,快50岁的老王正坐在书桌前帮他的宝贝儿子写作业呢。

当天夜里12点,大宝突然肚子痛了起来,这可急坏了老夫妇,他们赶紧将衣服穿好,将床上的大宝裹得像个粽子一样,生怕他受凉。然后老王将100斤的大宝背起来,顶着深夜刺骨的寒风直奔医院。第二天早上,我正好遇见老王的妻子,便问她大宝怎么样了,她说大宝昨天去了医院,医生检查了一下,什么事也没有。深夜回到家,老王发高烧了。现在他们帮大宝请了个假,让他在家好好睡一觉,老王现在已经去上班了。我听后便无语了,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人在家休息,而一个正发着烧的人则带病去上班。

有一次,我送一个东西到老王家。老王的妻子接过东西,转身时自言自语道:“大宝这孩子体育课上撞破了腿,老王现在已经向单位请假赶去大宝的学校了。”我听到这句话,顿时就愣住了。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九

每年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妈妈都会提早准备包粽子的用料,粽子叶、糯米等等。那是我的两位姨姨也会来帮忙。

嫦姨、芸姨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总要包一个早上的。全部包完之后,就到火上去煲,粽子需要煲几个少时才会煲熟透。

她们包的粽子真的很香,很好吃,比在超市里面买回来那些粽子,好吃得多了。

表妹表弟他们特别喜欢吃妈妈包的粽子。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我就会穿上一条不新不旧的裙子,很漂亮的一条裙子,然后,我们一家人会到阿公家里去吃饭。那天,因为是传统节日,大人们都是很忙碌,要杀鸡、烧鹅、煮菜。等饭做好了,大大小小的家人也都到齐了,围坐在一起,和气融融,真的很快乐。

现在想起来过去小的时候,真的希望时光倒流,让我再体会以此儿时的时光。

我觉得以前的人,是很重视过节日的。也许是以前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当时过节和长辈生日才会有鸡鹅鸭吃。那有像现在那么多肉吃啊。

小时候我好喜欢过节的,最喜欢是就过年。过春节可以拿到红包,还有新衣服穿了,又有好东西吃的,小孩子不就是这样想的么。

我觉得小时候过节日是很有气氛很热闹的',反而觉得现在过节,没有什么气氛了,再加上我不能走路到去外面,家里人聚会的少了,就感受不到过节气氛。

记得看一部电视剧,听到主角很无奈这样说:“如果有时光倒流就好啦。”

在现实生活中那有时光倒流那一回事呢。

时光倒流只不过是有人自己空想出来而已。可是这样一种希冀,还是使得许多人在梦想着。我也是这样啊。

无论你的生活是怎么样过,无论你过得快乐与不快乐,时间总会一分一秒地流逝了,时间不会为谁而停留。

我们只能看着以前的相片来怀念过去,在有的时候,比如过节时,会觉得回忆有一点点恍惚。

抽象的、但是过去了的那些事情是真真实实发生过了,最重要是自己在世的时候,尽量不要做令自己感到后悔的事情就行啊。

人要学会凡事不要那么执着,人要学会知足常乐。这样才会过得自在和快乐。只可惜我抓不住属于自己生命里的时间,去做自己想的事,在过节的时候,想想过去的日子,还真的要抓住时间,以后过节时,就不会再思念时间倒流了。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

学习之余,看看新闻时事,翻翻qq看点,除了文章,最大的看点便是评论。

中国网民的评论,大都是以下三种类型:

1、发些无聊的“沙发”之类的内容;

2、吐槽国家发展中的缺点;

3、为国骄傲的话语。

第一种便是最无聊的,在此也不多提了。第二种,多是吐槽国家不足,但是这多是出于一种爱国情――认为国家发展至今仍然不够完美,仍旧不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关于第三种评论,有件事令我记忆犹新:

曾在qq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病重前坚持主持国家的会议,为毛主席的健康担忧的文章。文章还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就例如周总理关心的矽肺工人的事情。

看到最后,便就是网友的评论,“中国式评论”满屏都是,多是写向周总理、毛主席敬礼,也有不少网友写道:“为我们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却没有一条是别的内容。

这种对国家的喜爱之情便在这些满屏的评论中体现出来了。事实上,这样的评论不少见,就好比先前“万豪酒店把湾澳台西藏列为国家”的事情刷爆了微博。许多网民在万豪酒店的微博上痛批他们想要分裂中国,有条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网友出去旅游时本想住万豪酒店,就连房间都已经订好了,因为看到新闻,不惜退了房间住别的地方,也决不住万豪。

“中国式评论”,其实多是出于爱国,是赞扬国家的优点也好,是评论国家的缺点也罢,这都无妨,这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上都不多见,只有到了现代,人民完成了大团结后才有现在如此之大的凝聚力,足以把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一

唯先有平等,才能有分享,然后才有其他,如果单纯以商业成功作为唯一标准,我们无法决断地说原始组织和初级组织就是“不好”的组织形态。但,如果从企业在变动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似乎谁也无法否认现阶段和未来的商业成功越来越依赖于组织智慧。

个体中国人的“聪明”能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得到印证;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地走到了“智慧型组织”阶段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会将此归咎于“体制”,但如果对照上面这个模型来看智慧型组织形成的基石――价值观的分享、能力的分享和财富的分享,再对照中国的文化基因,颇能引人深思。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重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王,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西人众评议。其于财政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了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这是率先将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思想介绍到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

这一段话可能是国人首度以中西对照的方式,公开地颂扬西方环绕着“自由”的价值观念,认为因为自由观念的有无,使中西双方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包括“正规约束”和“非正规约束”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征”,即制度主要是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它们的实施方式构成。其中,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法律、政治规则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并构成历代相传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时间比较长,对正式制度的选择会有影响。

严复在100多年前所做的中西比较涉及了中国的非正式制度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无论是以自由、民主为终极“目的”还是强国“手段”的思想启蒙和道路选择都没有成为中国的选择。时过境迁,但1前中国的选择依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选择和选择成本。

举凡可用者,多为“器具”。守纲常、亲亲、尊权贵的制度(伦理)环境下的中国古代统御之器真的可以应用在现代商业组织管理中吗?以首重平等、尚贤、求公益为精神核心的西方管理之器真的能在中国的企业组织中管用吗?答案不是绝对的。真正能不能用,要看组织的文化根基中是怎样的制度渊源,特别是那些“非正式制度”――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能够感知的公司政治中的潜规则。

凭借私人关系结构的原始组织不是只在中国出现,这种组织形式并不必然带来“亲亲”的弊端,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由“志同道合”的私人关系开始的,关键是其后选择的成长之路――初期的私人关系是如何随着组织的发展而适当地调适成为怎样的同事关系,以及选择通过怎样的标准和手段来吸纳和评估以后不断加入组织的其他人的。

军事化管理也绝非中国企业家独创,令行禁止,上司让做什么就没有借口地去做,像机器一样追求高效率运作也并非就一定是落后的组织管理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为谁打仗”和“为什么打仗”。中国很多企业昙花一现的转折发生在从“跟我拼”到“给我拼”的不经意之间,但是把破坏企业文化的“黑锅”扣到了“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头上――很是耐人寻味。

有人特别推崇“无为而治”式管理,我不认为“无为”是在企业中担当特定职责和使命的管理者应该存有的思想。有不少津津乐道于宣扬自己“无为”的“企业领袖”,从其言谈话语中,你时时可以感觉到――他是把自己当作帝王。

在中欧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交流时,经常能够谈及真正有效的管理结果往往来自对每一个员工以同等的尊重,帮助并促使企业中的每个员工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并能够获得与其选择相应的回报这个话题。我想,这其实就是构建智慧型组织的重要的一个价值核心:平等。

唯先有平等,才能有分享,然后才有其他。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二

游子今天不论身在何处,距离家有多么遥远,大西北甘肃那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地名偏僻的小山村,永远是游子时时刻刻牵挂和眷恋的热土。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座老屋,和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一样的深情。

在今天社会飞速发展的变迁中,那里虽然不富裕和贫穷,永远跟不上科技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却是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童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生长的摇篮和现在在外面漂泊累了心灵休憩的港湾;这个小山村虽然地处偏远,被黄土大山四面环抱,交通闭塞,几乎与外面世界隔离,却有一位双手拄着拐杖,迈着蹒跚的步态,那花白花白的头发,染红了夕阳西下的半边天的身影,每天只能站在熟悉的家门口,祈祷、守候,期盼远方漂泊的游子平安归来。这个身影就是我那年过花甲、年老体迈的母亲。

我的故乡,地处大西北黄土高坡大山深处,由三十多户人家组成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错落有致的把家园建在大山脚下,其中的一户人家,便是我小时候和现在的家,我的父母亲从没离开过家半步,还常年生存在这个家里。

居住在这个村里的人们,要外出,必须向山上步行一里地,到达山顶,到了叫“阳山壑岘(是山梁与山梁的连接处,地势略微平缓些,以地貌特征命名)”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条通向东西的简易土垫公路,也算是这个小山村,与外面世界接触的唯一交通要道,是这个小山村唯一的出口。每年、每日,村里、村外,数不清的人都是在这里出出进进,风里来,雨里去;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和我的亲人们都在这里送别、相聚。同时,这里世世代代生存的父老乡亲,也是从这里进入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日息,辛勤的劳作!

在我有记忆力的时候,这个叫“阳山壑岘”的地方,把这个小山村家家户户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走到这个地方,就到了小山村的最高点,可以看到整个小山村的全面貌;村里在外面工作、忙碌奔波的游子,到了这个地方,便到了家的感觉;村里出嫁的姑娘,一旦回到了这个地方,就算回到了娘家;村里世世代在这里生存的父老乡亲,如果离开了这个地方,便离开了家。这个地方,标志着村里、村外出出进进的分割点。

一个由懵懂无知的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上学、工作,渐渐地踏入社会,也就是从这个小山村的“阳山壑岘”出来,从此,便离开了最熟悉、温馨、民风淳朴的村庄。也从有了记忆开始,这个“阳山壑岘”的地方,紧密的把小山村的一切,根深蒂固的植在脑海里。

随着岁月的增长,时间的流逝,我对大西北黄土地上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清晰。常年在异国他乡漂泊,早已厌倦了着片陌生的土地上,到处充满人心的险恶、尔虞我诈,几乎感觉不到一点人情味。随之对大西北黄土地上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充满了无限的眷恋,特别是那份淳朴的情感,与日俱增。这一切都来自与我那位心底善良、慈祥的母亲,还有世代生存在小山村上面,勤劳朴实,憨厚善良的父老乡亲。

小时候,因为自己的天真、贪玩,从村里这个“阳山壑岘”的地方,走出了封闭的小山村,迷失了回家的路,会给整日忙碌在一亩三分地上的母亲,带来无比的担忧和操劳。

在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通向村外的“阳山壑岘”要塞,永远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神奇。因为在信息闭塞、大山环抱的黄土地上,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常常在大人下地干活的农忙季节,约上村里的同龄孩子,儿时的小伙伴,云雀欢跃,吹着口哨,爬上村后的大山,来到小山村最高的制高点 “阳山壑岘”的地方,尽情的贪玩,饱览一下外面的世界,来开阔眼界。

因为在这里偶尔可以看到从西向东、或者从东向西急速奔驰的一辆辆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的机动车辆;也可以看到衣着打扮穿戴整齐,骑着自行车穿越而过的行人;也可以看到一个个陌生面孔、脚步匆匆,赶路的行人;同时,也可以浏览一下隔山相邻的村落的真面目。由于童心无忌,天生贪玩的特性,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流连忘返、尽情的贪玩,早已忘记了夕阳西下,该回家的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小山村里从地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回家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身影,焦虑万分的大声呼唤着自己孩子的乳名,划破了黄土地上整个小山村黄昏的静谧。我的母亲和其他小伙伴的母亲,眼里噙满了焦急的泪水,不通预约的来到小山村这个叫“阳山壑岘”的地方,全村的最高点,出境村庄的门户,寻找从家里走失的孩子,大声呼唤着孩子的乳名,直到听到我们的呼应或者看到我们的身影,我的母亲和其他小伙伴的母亲,才放下担忧万分和提心吊胆的心情,停止了呼唤,我也看到我母亲高大的身影;同时我的母亲,牵着我胖乎乎嫩稚的小手,领回了家。

一九九一年,当我考上县城重点高中,一辆加重自行车,是我去六十公里的县城中学读书的唯一交通工具。我的母亲提前给我备足够一个周的干粮(方言:指的是食品),自行车的后座上捆绑好简单的行李,把我送到小山村出口的交通要塞“阳山壑岘”的地方,目送着我渐渐消失在蜿蜒、崎岖的黄土大山的山路中,母亲才依依不舍放心的离去,回到了家里。

从上高中开始,每个上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和下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这个小山村交通要塞的出口,“阳山壑岘”的地方,永远站着一个人的身影,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她把远在县城读书的儿子送走又接回,接回又送走。

在我上高中三年的时间里,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阴晴寒暑的每个星期天早晚,母亲永远站在小山村的交通要塞的出口,阳山壑岘的地方,风里来、雨里去;雪地里来,寒夜里去;永远为我送行、接回。无情的雪、雨,打湿了娘的前身和后背,但永远没有打湿娘为儿子守护的心窝;岁月变成了白霜,染白了母亲的一根根黑发,但没有染白母亲望子成龙,将来有出息,走出黄土大山小山村的迫切心情。

当我远远地望见母亲的那一刻,她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她是那么的无私和慈祥!

也就是从那时起,大西北黄土地上,这个边远山区小山村的“阳山壑岘”的地名,我就觉得那里就是我的家;一旦回到这里,我就感觉回到了母亲最温暖的怀抱;回到这里,同时感觉到获得了天下最幸福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也许,在八九十年代的大西北黄土地上,每个边远、偏僻的山区、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里的莘莘学子,他们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生活在解决温饱,最艰难的困顿中,永远省吃俭用,站在他们小山村的出口,提前给自己的孩子备好行李和干粮,送行,静静地期盼、守护!希望孩子将来都有出息,走出黄土大山,带来时代变迁的新气息!

当我一九九四年考上学校,去远方城市上学的那一天,我的父亲和母亲,帮我带上简单的行李,送到小山村交通要塞的阳山壑岘,母亲轻轻拍着我的肩膀,呼唤着我的乳名,叮咛道:“出门在外,和同学之间搞好关系,努力学习,认真完成学业,时间长了给家里写份书信,报个平安……”然后把我送上一辆路过去县城的农用三轮车上,为了不让我分心,母亲故意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回头朝着小山村的方向走去!我座在农用山轮车车兜里,不经意的向着阳山壑岘一瞥,一个最熟悉的.身影,永远屹立在那里,那就是我的母亲。

“儿是娘心一片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模糊了我的视野,最可怜莫属“天下父母心”,母子心连心。我的母亲,为了让我将来有出息,走出黄土大山,已经深深的把娘的身心摧残!

当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顺利的踏上工作岗位,在县城建立了自己的新家,也算是走出了黄土地,偏僻的那个小山村。而我的母亲和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黄土上那个小山村“阳山壑岘”半步,一直在那个小山村的家里静静地生活、坚守,还不停地为远方的儿子操劳!

今天,我常年在异国他乡,为了生活而打拼。而我的母亲已经年过七旬,由于常年累月,为孩子将来有出息,在黄土地上的小山村里的一亩三分黄土地里,艰辛的劳作,已经被重体力的农活,折磨的体力透支,再没有力量支撑,走到“阳山壑岘”小山村的出口,只能艰难地迈着蹒跚的步态,双手住着拐杖,每当夕阳西下,永远会站在黄土地上小山村,最熟悉的家门口,为远方漂泊的游子,默默地祈祷、守护!那花白花白的头发,早已染红了夕阳西下的半边天!这个身影,就是我的母亲!

每次探亲回国休假,我带上爱人和孩子,乘上最后一趟路过这个小山村“阳山壑岘”开往乡下的城郊车,看到黄土地小山村“阳山壑岘”的路口,仿佛就看到了接我、送我的母亲的身影。短暂的团聚后,再次离开了熟悉的家门,母亲对儿子、儿媳、孙子,一字一句,千万句叮咛,都包含着人世间浓浓的母爱和深情!

当我每次走进或者离开黄土地故乡小山村这个“阳山壑岘”小山村的出口时,我怀着无限的敬意,轻手轻脚地走过,生怕打扰这片黄土地上小山村的宁静的温馨和神圣。因为到了这个地方,就会看到我母亲的慈祥面目和高大的身影,还有心底善良、憨厚质朴的父老乡亲的笑容,他们永远站在这里,为走出黄土大山的儿子接、送。

当我休假完毕,再次匆匆忙忙踏上异国他乡这片陌生的土地,对大西北黄土地上小山村亲人的思念,从未间断。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脑海里,悠悠回旋;还有那个四面环山小山村出口的“阳山壑岘”,是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累了,梦回故里,让心灵得到栖息最温馨、舒适的港湾。因为那里,永远站着我母亲的身影,等待异国他乡的游子平安归来;那里也是母亲的怀抱,“家”的延伸!

不论阴晴寒暑,还是春夏秋冬。我的母亲永远会站在那里,送走朝阳,迎来晚霞,焦急的等待、祈祷、期盼远方的儿子平安!她那花白花白的头发,双手拄着拐杖,蹒跚步态的身影,永远驻在我心间。这个身影时时闪现,反更分明,那就是我的母亲!

如果母亲健在,大西北黄土地上的故乡,永远是游子最温暖、舒适的“家”;一旦母亲离开了人世,我就会变成了一个没娘的孩子,我就没了“家”。大西北黄土地上的小山村,永远会变成记忆中的故乡!

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深深的祝愿:“我的母亲永远长寿、健在!父老乡亲永远安康!”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三

中国式“请假条”

上课之初,坐在教室第一排的一个同学替他人交给我一张请假条。这是一张普通的请假条,上面是这样写的:

请假条

尊敬的×老师:

学生×××因家里有事,故请假两天回家。希望老师批准。

请假人:×××

2015.4.24

辅导员:×××

这样的请假条,老师们司空见惯。因为我曾经强调请假条必须要辅导员签字,在这张请假条上还有辅导员的亲笔签名,似乎算比较规范的假条了。但我认为,这张假条是一张典型的“中国式假条”。该学生的请假行为隐含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和法治的精神是不相容的。

因为今天考察同学们的课外读书情况,觉得很不满意,我就借这张请假条谈起了法治问题。我和同学们说:最近中国媒体在讨论“中国式过马路”,其实,何止过马路存在“中国式”,今天一位同学交给我的请假条就是一种“中国式假条”。一张短短的普通假条,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我向同学们解释说,至少有四个问题。

第二,请假条中有这样的话:“希望老师批准”。但在请假条转交给老师的时候,这位同学已经提前走了。而“批准”一词的含义是:老师有权不同意。可见这位同学虽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尊重程序规则。请假前要报请老师批准,老师是可能不批准的,他就不能提前走。但他这么写,并不是真的要老师批准,而不过是把这句话当作一句套话,把老师的批准当成一个形式罢了。这样的思维不正是我们国家的诉讼法不过是一个形式,一个摆设,包括一些法官都不尊重程序法的基础吗?我们的宪法不过是一个摆设,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法律不过是一个手续,我们的法院开庭往往不过是把早已内定的判决结果合法化而已。所谓的“希望老师批准”,不过是该学生把自己擅自旷课行为合法化的一个托词而已。

第四,该同学的请假条中体现了对权力的服从,而不是对规则的服从。该同学在请假的时候,从未思考过请假的行为规范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向老师请假是同学们的权利,还是同学们的义务?它应不应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或学校规章?我们国家和学校现在已经有了规范学生请假的法律和校规吗?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思考似乎根本就没有进入同学们的头脑。而对权力的服从,不管这种权力来自何方,都只能是人治的意识,而不是法治的智慧。对权力的盲从,对规则的漠视,正是中国人的致命伤。

法治的根基在于民众的智慧和勇气。法治,说到底是人民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对权力的高度警惕,也是人民自觉成长为公民的一个艰难历程。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四

他在电话的一端,她在电话的.另一端。

他从早晨开始就准备给她打电话,因为在梦里他已经把这个号码拨过无数遍。

但他想,星期天,她一定还没起床。

好不容易捱到太阳升高,他拎起话筒,但又想,这时她一定在做面膜,不好打搅她。

心不在焉地翻过几页书,看一看表已是中午,毫无疑问,她已经在用餐了。

用完餐她或许会午睡,即使她不睡,她的母亲肯定要睡的,铃声大作会把大家都吵醒。

下午可一定要打电话了,再不打可就晚了。可忽然想起她曾说过,午睡后喜欢静静地坐那么一会儿……第二天在厂门口,他遇见了她。她告诉他:昨天,整整一天我都在等你的电话。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五

【一】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女孩因和母亲吵架离家出走,饥饿难耐时,路遇一位好心的婆婆端了一碗饭给她,女孩吃过后,特别感动,觉得她比自己母亲好,于是说了很多感激的话,婆婆说“我只不过为你做了一顿饭而已,你母亲把你养这么大,为你做了多少顿饭,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婆婆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做儿女的去反思。

从十月怀胎到痛苦分娩,从我们咿呀学语到上学读书,从我们蹒跚学步到走进社会,无论精神还是物质,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是他们的一生。父母的爱是这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养育成人,而在我们成家后,又关心着我们的下一代。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父母对我们的好是理所当然的,也总是心安理得的接受着他们付出的一切,甚至从未想过回报。成长时,我们又以为只有自己是对的,总抱怨父母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嫌他们管得太多,嫌他们言语啰嗦,于是叛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等到受伤了,跌倒了,才想起父母的话是对的。儿女成家后,就如同长大的鸟儿,拍拍翅膀飞走了,去建立自己的新家。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社交,忽略了父母悄悄增添的白发,忽略了岁月在父母脸上刻下的犁沟,忽略了父母的期待,忽略了父母的孤独。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父母会竭尽所能帮助我们;在我们做错事时,父母会耐心的教育我们;在我们成功时,父母会为我们高兴;在我们失败时,父母会为我们鼓励加油。父母从给了我们生命开始,就将他们的爱源源不断的灌注给我们,父母是我们一生最需要感激的'人!

《老年法》的发布,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却也是针对一些忽略老人的子女。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上纲上线,固然是一种幸运,心底却也有一丝小悲哀,做子女的为什么要因为法律才想起父母?其实父母并不需要我们回报什么,他们所期望的不过是经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能聚在一起陪他们说说话,吃顿饭,在他们生病时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笑容很甜,很幸福!

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懂得感恩的人,有一个宽广的心胸,会拥有美好的生活。感恩,就像一阵春风,让心灵开出一片温馨的花朵!让幸福的笑容灿烂绽放!

【二】

我的父母都是农村人,虽然他们不是高官,也不富有,无法为我铺就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可是他们用勤劳和朴实教会我脚踏实地,他们用无私的爱教会我正直善良,知恩图报。

生在七十年代的我,深深体会着父母的艰辛。父亲是教师,很少在家,桃李芬芳便是他的功劳。我们三个孩子年幼帮不上什么忙,到了上学的年龄,又各自去学校了,是母亲用她的汗水和泪水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在那个年代,母亲是村里唯一一个用牛犁田犁地的女人。母亲是个要强的人,播种,除草,收割,什么活都不落在别人后面,就连在稻场里扬、晒、收都是母亲一个人。一年四季,母亲的身影总在田间地头忙碌,一顶发黄的草帽掩不住黑红的脸,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裹着一身不屈的傲骨,沾满尘土的双脚总是匆匆忙忙。

尽管苦,尽管累,父母也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我上小学时,冬日的早上,母亲为了让我多睡会儿,总是早早起床,将稀饭煮好后,先盛一碗放着,然后才叫我起床,待我梳洗完毕,稀饭也不烫了,刚刚合口。我知道,这温度,正好是母亲对我的爱!上中学时,和父亲在同一所学校,每次放学同学们拿着饭碗排队等候大锅饭菜时,我在父亲宿舍享受着他为我亲手做的菜。想起这些,我心中就涌起满满的温暖!

当父母第一次吃上我为他们做的饭菜,当父母第一次穿上我为他们买的衣服,当我终于长大了,成家了,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了,父母却也老了,头发白了,面容憔悴了,腰身弯曲了。每次我们带着孩子回去时,他们又忙着为我们做好吃的。如果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父母给予我们的则是无尽量的海水,我们就该拿一生去回报他们。

我只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能多回家陪陪他们,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幸福的安享晚年,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六

昨天系主任建了家长qq群,旨在搭建一个老师与家长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的举动虽然有点不像是大学生的教育,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毕竟还是应该多和家长交流的,所以这样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进入群的有的家长积极和老师交流,在与老师交流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他们的孩子的期待,也显示出了有的家长的渊博学识,令我很是羡慕。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我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农民而嫌弃他们,反之,我为自己有这么爱我的父母而感到自豪。父母虽然是农民,虽然知识水平不是太高,但是他们对我教育并不会亚于任何人,教过我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教过我要自己的思维和主见,教过我要不断努力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虽然现在的我并没有完全做到父母所期待的样子,但是他们的话就好似我的人生法则。

父母不玩qq和微信,所以远方的我与他们的交流仅限于电话的交流。我喜欢和他们打电话,虽然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些什么,或许就是一些简单的`问候。

家里的信号不太好,妈妈的手机经常没有信号,所以有的时候给她打电话总是打不通。虽然我知道这一点,但是只要打不通我心里就不舒服,手指总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点着拨号,直到拨通为止。通话之后,总是先向我妈发几句牢骚,她会问我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我才反应过来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仅仅是离家太久想听听妈妈那温暖的声音而已,又是简单的几句问候后,不知道说什么时就匆匆挂掉电话。挂完电话的我既兴奋又有一点小小的忧伤,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跟爸爸打电话时别样的一番感受,其实我很少跟他打电话,基本上都是他打给我。以前爸爸的通话非常简单,前后可能很少超过2分钟,但是现在不会了,总是要说很久才会挂电话。爸爸总是给我以正能量鼓励我,关心我冷不冷,关心我学不学的懂,关心我的钱够不够用。爸爸常说,如果想走出农村,只能靠我自己的努力,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他也说虽然我们家穷是穷了点,但绝不会亏待我,自己该花的钱就花,别太节省。每每听到这些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心酸。

我的父母虽不懂得太多学术上的东西,但是他们在生活上给了我巨大的支持,他们辛苦大半辈子,妈妈在生活上斤斤计较,但是在对我成长的投入却是大手笔,爸爸一个人在外务工,有时候连住的地方和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是不会忘记在给我打电话时传递正能量。我深爱着我的爸爸妈妈,我也喜欢跟他们聊天、打电话,我多么希望我的爸爸妈妈也加入家长qq和我互动,但是物质基础决定了这一切,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深爱着他们,无论他们是否有学识、富裕或贫穷。

就算一切都变化了,但唯有不变的是我和我父母之间的爱。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七

昨天一整天都是闷热的天气,感觉整个苍穹像吹鼓的气球,充满窒息的空气。我们都在压抑中预测一场暴风雨的到来。

到下午五点钟左右的时候,果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山外瞬间变成混沌,天地不分,青翠群山被模糊在视线里,看不到绿色的鲜活。阴风从很远处传来,呼呼直响,树梢在狂风肆虐中无助摇摆,瘦弱的腰身扭动的超出了舞姿的形态。闪电夹杂着雷声从山头飘过来,电闪雷鸣,声响交融,视觉的冲击,把一切都变得诡异起来,似乎预兆着一场无法预料的预谋即将爆发。

我打开窗户,迎面扑来强劲的风,有股渗骨的凉意,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不过在一天的沉闷之后,这种凉意到让人清醒几分。我满怀欣喜地爬在窗台上期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暴雨,我看着每个人都像暴风雨前忙碌的小蚂蚁一样在躁动着。我看着外面的天在瞬间变黑,感觉自己就像见证着一场奇迹,而心情更加激动。

雨点开始铺天盖地地落下来,砸在外面小房子的水泥房顶上,错落有致,动听悦耳。我把头伸出窗外,感受雨滴的温度。在一片狂风助威中,一刹那间,雨点像洒落的珠子又被串成线,紧接着连成帘。在忽明忽暗的天空中,像左右摇摆的白色窗帘。窗帘在风中摇摆的更加厉害,甚至荡漾了起来。恍然间如仙女白色的袂裙,在空中摇曳出柔软的涟漪。我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神奇变幻中,忘了雨飘到我的面庞,我在悄悄期待白色的帐幔飘得再飘渺一些,飘得再多姿多彩一些。山腰的树也跟着舞动起来,在天地一片强大的舞动里,小树看起来多么弱不禁风,所有的枝叶都跟着风的旋律有序摇摆。

我又跑到院子外,看着大地被雨点铿锵有声地掷出一个个小坑,滴滴答答。雨点飘落在地上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洒在草丛里,落在泥堆里,砸在玻璃上,飘到我脸上。大暴雨依然在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热情,没有停止的信息。外面已看不清对面的山,冷风在呜咽,闪电在狂鸣,烟雨蒙蒙里似乎诉说着多少解不清的恩怨。

天渐渐开始变亮,山头的轮廓开始清晰,雨点变得温柔。像舞台上放声歌喉的后生,一场淋漓尽致的表演后,开始用感谢的话语结束这场表演。尽兴了,唱累了,该停了,却意犹未尽。

小雨在继续铺陈着这场盛大的宴会,要千年孕育,隆重出场,完美落幕。要让这场纪念落地生根,要让这种气势驰骋苍空,要让这种凉意渗透脊骨,要让这股清新顿悟人心。

结束了,我的暴风雨。

写父母的散文名篇篇十八

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都是在一个叫老公峪的小山村里度过,它是我记忆的栖息地和梦的背景。在这充满苦难和艰辛的地方,人们相互搀扶,应对着来自自然和生存的种种挑战,民风淳朴,一如山间的清溪。

山里人坚信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认为补路修桥是最积德的事。小时候,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常常遇到有人在修一段垮掉的路,或是把被山洪冲走的“河墩子”重新垒好。河墩子就是摆放在溪水里高出水面的大石块,供人们踏着它过河。有时候河墩子还没砌好,而妇人或小孩已至河边,那人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先把小孩或妇人背过河。这样的事一代代传下来,影响着人的品行,是活的样板。

那时的老公峪,识字的人不多,会写字的更少。过年的时候,山民只好拿上几颗鸡蛋,走几里路,求人写一两副对联贴在门框上,图个吉庆。至于写的什么,是否以联言志,都忽略不计。有一年,我家的对联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当我认出对联内容的时候,在场的大人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山里人的家训自然就略去了符合世味的智慧特质,只是对一些行为做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象“孝悌为本”、“耕读传家”之类,是无法企及的境界,更没有人提炼得出来。至于“勤俭”,更没有重视的必要,山里人没有不勤劳的,也没有不节俭的。只记得父母经常叮嘱我们要“有志气”和“有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家训。仿佛大多数家庭都这样要求孩子。“有志气”就是做到不偷、不抢,不占便宜。在山里人看来,偷窃是最让人不齿的行径。父母常对我们说:“我们穷,要穷的有志气”。“有教养”就是有礼貌,尊敬他人,尊重长者。山里人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有娘养,没娘指教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挨了这样的骂,连父母都受了牵连,是极丢人的事。现在看来,这两条简单的家规,却不无道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强调不偷、不抢,是对物欲做了及时的限制;主张尊敬他人似乎旨在规范一定的秩序。正是这些够不上品位的做人准则,哺育了一茬茬山里孩子,对我们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记忆中,村里每户人家都是我家的亲戚。老年人是我的表爷、表奶奶;跟我父母年龄相仿的是表叔、表婶和姑姑;再年轻一点的就是表哥和表妹了。不管在哪里见到乡邻,我都会怯怯的叫一声“表爷!”或是“表叔!”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遇到不认识的长者,我会恭立一旁,给别人让路,这些长者就会对我报以赞许的微笑——似乎在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有礼貌!”每逢这时,我都感到如释负重,因为,我按父母的要求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尊敬他人的习惯。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件事,让我惭愧了很长时间。

“船老大,把船摇过来吧!”

“摇过来吧,要多少钱,我们给多少钱!”

小人书上的情形是,喊话的人是坏人,艄公是地下交通员。小人书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

我这一喊,其他同学也跟着喊了起来。我们不用渡河,只是喊着好玩。正当我们狂呼乱叫的时候,却有一双眼睛向我横扫过来,眼光里射出的是失望和指责。我立即噤了声,低头走路。通过偷偷观察,发现那人约40多岁,穿一件银灰色中山装,白而清瘦的脸上,嵌着一双睿智的小眼睛;那略显失血的薄嘴唇里,似乎随时都会迸出能杀人的话来。那一刻,我深刻的体味到没礼貌是极不光彩的事,就象被现场抓住的小偷一样,无地自容。山里人对艄公是极敬重的,尊称他们“船太公”。新年里头一次过渡,母亲会拿出两毛钱,要我们以恭敬之心交给艄公,表达对他一年辛劳的感恩。因此,公然把艄公唤作“船老大”是不礼貌的言行。我为自己有违父母的叮嘱而深深自责,久久不能释怀。而就在这自省的瞬间,我长大了。

父母对我们没有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的期许,只希望通过持之以恒的叮嘱,使我们具备公众认可的健全人格。正是这简单、朴素的家训濡养了我谦逊、淡泊的品行,使我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其实,拥有朴素、宁静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

感谢父母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