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通用8篇)

小编:念青松

好的致辞应该具备逻辑清晰、内容有深度、言辞优雅的特点。在致辞致谢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经典案例,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附上一些致辞致谢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并借鉴。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一

南国的烟雨,铸就了她无与伦比的诗情,面对生活的坦然、平静、如一朵白莲清绝遗世。她——就是林徽因,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

林徽因生于杭州,一座被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有无数文人为西湖题词,沉醉与杭州独有的清韵,独有的诗情。

她与徐志摩相恋,或许是她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伦敦,康桥,泛舟康桥,他们彼此都沉浸在诗意的美好,多年后,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语句中透出对往昔的追忆,一去不返的时光,历经多年,早已是物是人非。

这本书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林徽因的生平,或许每个人对林徽因,总有不可言传的倾慕,她作为那个时代独有的才女,在诗坛上显现出柔情似水,而她亦是建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众多贡献。文学是调配凡尘烟火的工具,而并非她的生活,她有着属于自己的追求,她曾经到各地游历,对古建筑的华美、威仪,有着独特的喜爱,以此为终身的事业,默默为之付出。

她的一生让三个人为她动情,一个是徐志摩他,她的心中一直有这个充满诗意、文采斐然的人,他们之间存在都不愿面对的现实。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康桥之恋,则是他们的内心尘封已久的珍宝,有时甚至依靠回忆曾经,来典当岁月。而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虽在文采上不及徐志摩,却在建筑方面与林徽因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他将林徽因呵护一生。另一人则是学界泰斗金岳霖,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每当林徽因、梁思成搬到哪里,他便搬到哪里,悉心陪伴,他与林徽因、梁思成终生为友。当林徽因过世后,有一年,他将朋友召集起来,默默的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众人望着这位终身未娶的老者,默默流泪、叹息。

如果仅读她的诗,便以为她所拥有的只有轻灵与典雅,充满诗情、与明月为伴、雨与花茶为邻,在清风诗书中度过一生,但她有着渴望凡尘烟火的内心,想与世俗为伴,渴望红尘中的幸福,她愿为一生所热爱的事业献身,在徐志摩死后,她没有了挂念,一心为事业,但当夜阑人静,明月入户,又有谁知他的内心所想。

当那种风起云涌的年代到来,它携一身病骨各地观察古建筑,她本应享受安稳,却爱上漂泊,爱上旅程中的风暴,爱上旅途中得失消亡。

她亦有那份坚持,为了事业,她他带病参与国徽的设计,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拯救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从众多的学术专家中脱颖而出,她是战火纷飞年代最清纯动人的白莲,内心却有坚强信念,她本身好像就是一个谜,神秘而深刻,她以最优雅动人的姿态行走在红尘陌上,让世人仰望,却又不敢轻易追随,她永远是明净如水,好像不属于尘世的烟火,却又生于尘世,在人间四月,在清风小径中徘徊,在燕语呢喃中度过花开花落,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有不会老去的美丽容颜。

不知她的一生是否有过孤独,当徐志摩乘飞机赶去听她的讲座时飞机失事,徐志摩走了,她曾经深深爱过、信赖过的人,许下山盟海誓的人,却首先背弃了誓言,与心中的`康桥永远别离。当她静静休养时,是否时常怀念起那个儒雅的诗人,虽离去却让人追忆。林徽因从不会让自己一蹶不振,她是将自己的苦痛埋藏在心里,她他曾爱过三个人,却又将每一份处理得恰到好处。当初,虽不得已离开徐志摩,也是她心中认为的最好的选择,一意孤行的结果,她不敢也不想去设想。只在心里为他留出位置,仅此而已。

纵观她的一生,都以一种清绝的姿态傲立于世,将苦痛埋藏于心中,不轻易透出,所见到的只是她他所写的清新的诗词。每次见到都感觉仿佛是一朵一尘不染的白莲,经岁月的洗礼,洗净铅华,清绝明净,生于烟雨迷离的千年古城,在细细的光阴中走过青石小巷,在西湖旁静听燕语呢喃。不过每个人都无法体会她的内心所想,她要的不是诗酒年华的朦胧,应该是她所坚持用生命付出的事业,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她完美地用她斐然才情书写她的人生。

这本书用清新秀丽的文字,描绘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语言平静华美,用虚幻而实在的意境,写出了林徽因那份无与伦比的诗情,让每一人都为她陶醉,为她的坚持、执着所折服,而她却始终如一,不改如初时的美好,用她独有的诗情,去品味凡尘烟火,抒写清新的人间四月天。

细雨打湿落花,走过一个又一个人间四月,那份独有的诗情在流年的光阴中不断传响,在月圆月缺中度过万水千山。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二

假期里,我读了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颇有感触。

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家兼文学家,人如其名,朴实坚强、内心细腻、清理端庄。在她所生活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却依然能如此坚强、纯净,如一朵在皑皑白雪与刺骨寒风中傲然绽放的梅花一样,容不得丝毫污染,愈是恶劣的环境,活的越辉煌,我想,作为一个女子,可以做到这样,也就算是极致了吧!

在人们眼里,林徽因几乎拥有了一切:出众的才、倾城的貌、纯洁的心和幸福充实的生活。可是,你们可否想过,林徽因,她也有伤痛呢?康桥绝恋,林徽因和徐志摩两情相悦,遗憾的是,这个爱为什么来的这样迟?林徽因,她终究带着不舍逃走了,逃得那样仓促,那样决绝!她带走了悲痛与思念,却给徐志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人们可能会怪罪林徽因的残忍,可是,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是有妇之夫,她是那样纯净,而不愿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况且她也知道徐志摩是不适合她的。林徽因只想要平和安稳的生活,而不希望生活有太多的变故,这恰恰是徐志摩给不了她的。所以她选择了另一位才子——梁思成。

林徽因虽然伤心,可却从不把它在诗歌中表露出来,而是深深埋藏在心底,不愿意让别人去同情。她的诗,清新淡雅,蕴含着许多哲理,仿若一杯清茶,只是粗略地喝,不会有一丝味道,唯有细细地品,才能领会到其中那一抹淡淡的清香。我不愿做一个悲情的女子,而希望同林徽因的诗一样,安详、纯美,从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叹息,留下的,是对未来无尽的憧憬。

林徽因的一生是曼妙的。她创作了很多绝美的文学作品,在建筑学方面,也对这个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是那样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连在生病期间,也仍旧在不眠不休地工作,一直到去世。也许,就是因为她的勤奋、端庄和纯净,才会让徐志摩渴慕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暗恋了一生。

女子的美貌,那是天生的,改变不了的,并且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殆尽。时光夺不走的,我想也就只有内在的美罢!林徽因之所以再世人眼里是永远美丽的,不止是因为她柔美的貌,更多的,是因为她的内心纯洁如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侵蚀,一直保留着原有的那干干净净的样子。但她的内心也不全是“干干净净”的——她是拥有梦想的!她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便是内在的美。

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一定会有阻碍。但当你披荆斩棘,征服了一切困难后,前方便是春暖花开。这时的你,虽有可能已经被岁月的沧桑夺去了青春的美貌,可是,你那如花的笑脸,和纯美的内心,却会诉说着春天的气息!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三

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在人间四月天的烟雨江南里,抑或是在海角天涯,总有一段属于回忆的故事,深深刻在脑海之中。某个华灯下的夜晚,蓦然想起,微微一笑。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里乘舟远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过时空的温暖,永不消逝。

喧嚣、沉寂,终逃不过,消逝又躲不过悲凉,就如一碗烈酒,浓香散尽,剩一碗酒渣。

一辈子那么长,人生就是一列开往终点的列车,没有达到终点之时,谁也不知道哪一个人会陪你到白头。沿途上那么多站口,上上下下,形形色色的过客。遇一个人以为就是那心中的她,倚栏回首,她不过只是这一段路上的一道风景。缘浅缘深,聚散无由。谁走进你的生命,由命运决定;谁停留在你的生命,由你决定!

你可能幻想过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与你邂逅。可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机会,又有多少人是白马王子或是白雪公主?幸福不会总来敲门,爱你而刚好你爱的人不会总出现,有些人一旦错过,就真的不在了。轰轰烈烈、狂风骤雨的诗意过往;如影随形、普普通通、浓淡平常的生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的守护……不是每一个人所能拥有。有些人终会转身离去,所说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可是转过身却发觉,有一种撕心裂肺叫思念,而你只能静静祝愿。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是爱,是暖。

你到底是谁?我不知。缘来缘去,都已注定,你可能就是我的缘。你又在哪里?我亦不知。我注定会和你在时光的河流里相逢。你其实也早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你带我来到这个世界,教我行走,说话,生活。你可能默默不语,但我愿你除了承担生命里必要的负担,更要做好自己。你来自哪里,我无从知晓,你去往何方,我无处探知,但我生命里无缘同路的陌路人啊,我衷心祝愿你安好!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烦恼,阴雨连绵。

“你”其实就是你自己。何必在乎什么?何必拥有什么?也不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是你的终究在那里,不是你的,得到不一定会拥有。正如那位诗人说的一样:“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也可以像那位才女一样,随遇而安,不让自己难堪,做不戴面具的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烦恼,阴雨连绵。

你若无恙,岁月静美。你若是你,便是晴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四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林徽因是从朦胧的江南小巷走出来的婉约女子,撑着一柄古致的油纸伞,发梢丝缕的流苏在氤氲细雨中摇曳,深邃明澈的眼眸清幽如水,素淡的唇间含着带雨的花瓣。

她自有斐然才情,亦有一段天然风骚,这是悠悠缠绵的江南晕染的:黛瓦粉墙,亭台水榭,还有青石小巷的霏微烟雨,转角长廊的淡淡回风。檐前落花里,她轻轻地抚摸着书卷中溢出的淡淡墨香,她像一朵白莲,白得纯粹而无雕饰,她注定会是一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素雅端然的才女。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雾凇迷离的伦敦,沦陷在康桥潋滟的柔波里,江南那把古朴的油纸伞挡不住雾都的万种风情。徐志摩对她说:“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样深刻。”他与她在温柔的夜色里默然相顾,有些人,看一眼,误终生。纵使他们曾那么近,却终要云淡风轻地道一声“珍重”,然后留给彼此一个渐远的背影。

缘深缘浅,情短情长。他假装释然地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携手共享一程山水,一晚风月,希望分手时可以微笑道别离。林徽因清醒地独步于紫陌红尘,在爱情面前,她从不卑微怯懦;她像一朵清雅的莲,不蔓不枝,纵使两岸姹紫嫣红,而她,依旧静静地守护着最初的纯净;她深谙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即使是新月朦胧的夜晚、怦然心动的雨季里的无言相顾,她亦清醒地保持着本真。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徐志摩写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而她,不惊不扰。她将曾经的`地久天长深埋心底,然后告诉自己:“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那终究是水月镜花。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林徽因渴望的不是遗世独立的孤高,不是惊世风华下肆意燃烧挥霍的光阴,她渴望的是寻常人家最渴望的相夫教子、柴米油盐,她爱看袅袅炊烟和着清风在云里缭绕,爱看幽幽的青苔爬满斑驳的老墙,爱看深深庭院里的雕花木窗与月色相溶。她选择了梁思成,他给她的是安稳平淡的生活,他们相敬如宾,从生活到事业,都如此和谐。他爱一句话: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时的她已没了青春去痴狂,当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是我”时,她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或许她的选择是正确的,至少她这一生恰似白莲,没有绚烂缤纷的颜色,只有通透的白色却纯粹静好,这菡萏于千倾碧叶上绽放,这一生倒也波澜不兴。她从不爱到卑微,从不爱到不知所措。多少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从未真正互相放下,在她眼里多情风韵不改当初,而她在他心里始终如初见。他们走着不同的路,爱着各自所爱的人,但再次相遇时又是康桥柔波里的浪漫。而她,始终清醒。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鲜艳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林徽因温柔低首下的不胜娇羞,春日浓醉里的旷世才情使人沉醉,这中,有金岳霖。他对她的爱做到了一生不变。他默默守护了她一生,无怨无悔,痴情至如此,令人动容。他用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情爱,他执著而缄默。而她对他是一份敬爱、钦佩,她的心中始终“悠然见南山”,滚滚红尘,她不轻易沾染,有时她更愿独品一个人的明月清风。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五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很喜欢这个名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总觉得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应该属于一个温暖的故事。于是便有了读一读的欲望,然后上网点击,再然后,就不可控制地沦陷了。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凉风吹起书页,这烟雨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独倚幽窗,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读其前言,就被美丽的文字、浪漫的情怀所吸引。

北师大楚江亭教授到校讲学时,对林徽因有所介绍,但那时没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故对林徽因不甚了解。通读每个章节,一个丰富而又清纯,惊艳全世、才华横溢、洁白如莲的女子浮现眼前。

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

看书里的一字一句,我似乎找到一种宁静感,一种对生活释然的感觉,其实人的力量是多么地微不足道,抵不过一寸光阴的削减,所以活得坦然才好,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

我们都在追求内心的自在和所谓的幸福,每个人都知道,幸福有时候是午后的一杯浓茶,是夕阳下的一缕阳光,真正的自在是知晓得失从缘,懂得随遇而安。

读着那些散发幽香的文字,渐渐忘却尘世的喧嚣,走进历史,品味悠远,与从未谋面的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共同徜徉心灵的桃花源,美好而温暖!

很感谢白落梅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么一篇美好的小说,遇到这么一段美好的爱情。我想,作者也一定是一个温暖的女子,有着细腻的感情和温暖的心。因为只有这样的女孩,才能写出这么美好的故事。于千万人中,我们遇到,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祝愿作者,祝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幸福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快乐便是幸福!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六

白落梅的这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是朋友跟我推荐的,说是很不错的,于是我报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打开了书,没有想到在没有放下,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已经印在我的心里,那些不是路过心上的句子,而是住进心里的句子。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书,或讲述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抑或是代表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心中的那本书,便是这本。阅着这本书,就似嗅着夏初荷花开时的味道,清丽脱俗;书中文字,优美似荷塘中泛起的涟漪,在我心中圈圈扩散。书中的那位女子——林徽因,就是那朵梦中初夏的白莲。

林徽因,生于杭州,是民国才女兼四大美女之一。她性情温和,清净,永如她身着的那一身素色衣裳般素净。林徽因没有张爱玲的锐利,没有陆小曼的洒脱,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没有什么犀利的言辞,没有任何的不满牢骚,所以从不会伤害他人,自己也因这份安静不曾被他人所伤。多少女子也曾拥有这份令人心动的平静,却在久浸凡尘后变成胭脂俗粉。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远离车马喧嚣呢?真正的平静,是在自己的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便作到了。

就因她的才华,她的性情,她的美,三位男子无法抗拒地驻足在了这朵白莲盛开的池塘边。徐志摩为她写诗,为她徜徉在康桥,等待着那段逝去的康桥之恋;金岳霖等了一世,盼了一生,也终生不娶,最终依旧只能遥远的望着。谁让他迷上的是这样一位淡然却又决然的女子呢?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向他许下诺言:用自己的一辈子去回答是否爱他。她选择梁思成后便再也没有起过动荡,她与梁思成白头偕老,走过千山万水。

有时候,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林徽因的这份淡然,或许才真正能历久弥香。

这位女子或已化身为雁,寻觅她的江南水巢。但她的容颜,永不老去地活在了人间四月天。她飞过的地方,有一朵一朵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有她弥留的余温。有人说,林徽因是温柔的;有人说,林徽因是高洁的。我说,林徽因是清醒的。她活的清醒,爱的清醒,从不迷失于人生道路中的泥潭。她是我心中的那本书,那杯淡茶,那朵永不凋谢的白莲。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篇八

老实说,刚开始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故事平淡,对白无趣,情节缓慢,人物不讨喜,等等等等。但是,末了那块写的不错,剧情紧凑,有画面感。这个故事让我想到烟火,前面的铺垫,只为最后的那一束灿烂。就是时间太短。作者的文笔不错,故事不算好,但也不差,但是,给不了我再看一次的欲望,因为,我还来不及喜欢上主角,故事就结束了。

我知道,如果让我再看一次,我依旧不会喜欢里面的主角。怎么说,主角没有自己的灵魂,也不真实,我无法理解这个故事的人物,作者没告诉我,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还有故事里莫名其妙失踪的人,我以为是个会和主角发生故事的人物,可是却无声无息消失了,结尾时,连个面都没露。我有时在想,除非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路人甲乙丙,不然,像一些重要关头出现的人物,总不能在故事还没完结的时候就默默消失了吧。

这本书,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咸不淡的一本书。可能因为主角的年龄阶层是我这个年纪无法理解或是接受的,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以至于,我无法理解人物的一些行为做法。

让我觉得赏心悦目的,却是后期发展时,两人产生误会的那时,情节,人物神态,动作反应以及心理活动,我才隐隐约约觉得高潮来了,只是,这种期待只维持了短短的几分钟,因为我发现,故事快完结了。

在看《失恋33天》的时候,我喜欢王小贱,喜欢黄小仙儿,他们都拥有各自的灵魂,包括闺蜜,小仙前男友,包括那个姓魏的和他的未婚妻,让人捧腹的台词,还有让我耳目一新的情节,总而言之,那是一本值得我一读再读的精品。

在看《我可能不会爱你》的时候,我喜欢程又青,喜欢李大仁,虽然故事情节会比较幼稚了一些,但是,它呈现给我的也是一个完整清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