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通用8篇)

小编:碧墨

安全教案是学校和社会团体常用的一种宣传教育手段,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传播安全文化,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水平。初中化学教案范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一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 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简评】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二

掌握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态度

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 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 民用 民用 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三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 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 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 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 组织学生 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 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 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板书设计】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分别对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见真菌进行了观察探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酵母菌的各部分结构在显微镜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对青霉和曲霉的菌丝的观察也有一定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知识更加明确,而且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用鲜活的视频录像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师生的互动性较高。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五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板书: 第7课 戊戌变法

(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六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第课戊戌变法教案篇八

展示:图片

康有为和梁启超

教师: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败的经历对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经在香港、上海等外国人管辖的地方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他看到了这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2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然而,17岁时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结成了“秀才先生、举人弟子”的旷世情缘,从此,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梁启超知识渊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被公认为是清朝秀的学者,中国历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有人称他为“旧时代的士大夫,新时代的启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对照表

时间 企业表 资金额

教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教师:说得好!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也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限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公车上书

展示:图片

1895年初春,是进士会试的日子,22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当他们和十八省数千新科举人,等待乙未科进士放榜的结果时,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在国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贡体系中的一个小岛,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一战中竟弱不禁风,结果割地赔款,士子们群情激昂……来自台湾的青年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启超悲愤难平……士子们报国无望,只有康、梁师徒提出了救国方案——变法,立刻成为众望所归……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大家从图文资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车上书

补充: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整个中国被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张牙舞爪的撕裂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