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8篇)

小编:LZ文人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初三教案范文,包括多个学科和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一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论文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二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并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关于文体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论据应可*、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2、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

2、检查预习情况

3、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 ( 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 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如下:

(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

(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

(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

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

6.教师总结:

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布置作业

2、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下节课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

(六)板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三

主题词:课改 教案 评选

教学目标 :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构想:

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

(生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请看:(投影)

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

6.师: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讨论、扮演)

(生齐读)

9.师:小结(略)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生1答)

……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四

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投影思考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屏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将投影片分发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问题,写投影片]

2.学生展示投影片,由全班同学选择最想研究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老师可指导学生将相关问题再次整合,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讲解、陈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补充:教师参考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2.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投影回形针的图片]

3.你来评一评:

[投影]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4.学习评价

[投影问题]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思考、评价]

四.课后学习拓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人是本文不拘泥于传统思维,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

区分文章的观点与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及方法。

德育目标;

人是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本文的论点与论题。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点拨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讲解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学生思考回答: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 一首诗  一首歌。。。。。。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李白 + 酒 = 诗百篇

同样的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就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探究创新的奥秘。

(二)资料助读:

1. 作者简介:

罗迦 费 因格 :美国实业家 学者。代表作品《创造性纸牌》 《踢醒沉睡的心》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名言

2.背景:当时的社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认为事情的答案只有一种,所以他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意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创新是伟人,名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限制甚至埋没了自己的创新思维。针对社会上的这两种认识作者写了此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积累字词,勾画引发思考的关键语句。

根深蒂(di)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qie)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zi )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2.     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中心。

中心论题: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具有知识

创造性思维具有的要素:活用知识的态度与意识

分析论证                         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无创造性的区别: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假如给你一枚回形针,一张花边信纸,你能有那些设计?请谈一谈你的设想。

2.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熟悉的26个字母,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人看到“      a”   想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有人看到字母想到他是一只飞翔的鸟,于是想到张海迪的一句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请你仔细的观察26个英文字母,看看你能想到什么?请以“由字母——想到的”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五)总结本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六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 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背景资料

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觉得自己聪明的同学举手!(环视教室)请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我们不妨来做个口头练习,测试一下?请看黑板。

板画: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书1~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篇八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2、教学设想与教学目标

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并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由于家庭条件所制,无条件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关于文体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论据应可靠、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2、情景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引发思考的警句、文章的关键词、设问句等。

2、检查预习情况

3、提问:本文主要沦述什么问题? ( 学生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提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明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 三)精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论述的中心(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 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3.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5.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四)组织课堂竞赛,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另设计时员一名,监督员一名。

游戏规则如下:(1)小组自备一串钥匙,传递钥匙,从第一个成员手中传给第十个成员,

(2)钥匙必须经过每个人的手,不得落地;(3)以历时最短者为优胜组。

2.各组讨论交流,确定最佳办法,并自行演示。

3.比赛正式开始。

4.宣布比赛结果。

5.监督员总结:

游戏方法如下:

(1)第一组:十个人站成一排,第一位成员把钥匙抛到第二位成员手中,第二位成员以相同办法传递到第三位,依次类推。历时最长。

(2)第二组:十个人站成一圈,伸出右手,第一位成员左手拿钥匙,用其中一枚划过十个人的手心,最后放入第十个成员手中。历时较短。

(3)第三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右边成员伸出左手,两两交差,形成斜坡,第一位成员左手抛掷钥匙,钥匙顺着斜坡滑落到第十位同学的手中。历时比第二组短。

(4)第四组:十个人站成两排,左边成员伸出右手食指,右边成员伸出左手食指,依次排列组成一个垂直面,第一位成员将钥匙顺着垂直面作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位成员扬手接住。历时最短。

监督员建议:把第二组和第四组的方法结合起来,十根手指组成一个立面,第十位成员用其中一枚钥匙快速划过即可。

6.教师总结:

同学们,创新带给我们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同学脸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布置作业

1、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 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造几个比喻句。

2、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下节课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