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8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

半年来,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半年来的工作,作出如下反思,希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

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适且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正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注意精讲精炼,在课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今后在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取得好成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

二年级的数学课堂,有时需要采用比赛的方法组织教学。这一次,我照旧把全班分成南队和北队,先给两队各加100分作为基础分,并说明:下面,哪队表现好,就给哪队加分。

开始上课了。“南队发言踊跃,加10分!”“北队听讲认真,也加10分!”就这样,一来二往,两队各加了50分。为了能夺取胜利,学生都表现出了最佳状态。“两个队都非常棒,再各加10分!”孩子们见自己队又加到了分数,高兴得直拍手。

看着他们乐不可支的样子,我心里暗暗发笑:你们只看到自己队加到了分数,可另一队也加到了同样的分数,最后相差的分数不还是一样吗?这一点简单的数学规律都不明白,还乐成这样子。

为了能说明问题,我临时调整教学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就请他们算一算自己队里的总分。几次算下来,两队的总分都一样。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队的分数都是一样的。

生:我们各加10分,这样,我们的分数还是一样的。

师:既然一样,你们为什么还这样高兴?你们并没有超过对手啊。

生:可是,我们都超过了自己。老师,你不是说过,超过自己就是胜利吗?

我愕然。的确,在我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我人为地把这场比赛当成一种敌我双方的横向较量,并一直用这样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可是,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里,他们竟然对此有着如此独特而又发人深思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比赛,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很多人却让浮躁的世风蒙蔽了双眼。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很多这样的比赛,我们也都知道“发展性评价”比“甄别性评价”更有力量,但由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形势,我们却无法真正去做好。

看来,在这场看似平常,却又寓意深远的比赛中,我“输”给了孩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在晋江市“教科培一体化”的现场研讨活动中,我提供了《淘气的作息时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钟面或借助直观图示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经过时间的获得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从开始时间数到结束时间,可以用画各种示意图的方法得出经过时间,也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而我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得出“经过时间”的探索过程,通过多样化的画图策略得出经过的时间,初步体会到画图的作用及优越性。同时也初步渗透“化曲为直”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课伊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画一画或算一算等方法来自主探索经过的时间,而后再来反馈交流,分享各自的方法。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于“经过时间”已有了一定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一部分孩子已具备了探索“经过时间”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孩子,为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主进行探索。

在探索6:30——6:55分及6:55——7:15分别经过多长时间中,能让学生充分展示画图的方法及思考过程,孩子的画图方法多样化,且随着语言表达及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于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一旦要计算经过的时间能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实现思维过程的具体再现。

计算经过时间,孩子们的画图方法多样,能与孩子们一起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在对比中,不断明晰方法。又如:当孩子通过借助钟面或数线来数一数、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建立丰富的图形表征模型之后,抽象概括出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且还懂得为什么要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的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课教学虽有可取之处,但也还存在着不足。如当学生画图得出结果后可直接追问是怎么算出25分钟的,5×5=25或55-30=25等,而不是把画一画与算一算割裂开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到数形结合。再如在图示表征模型中还要更注意方向性,注意标注所起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的这节课整体上的还不错。几个重要的环节都有按照顺序讲下来了。不过在细节处理上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首先,在上课初时给出的那几张图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下生活中24时计时法。不过在课上我在图片停留的时间上太快了,一闪而过,几乎就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在用画在黑板上的钟表讲解24时计时法时针所走的全过程时候,太独立的讲解了,在比较内外圈的关系的时候,学生说出相差12时的时候,我没有再深入的问这个是怎么得出来。而是直接就总结了。因此学生在后面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化的时候效果不是很好。而且由于是独立的讲,所以在讲完这个后出示8时让学生说出24时计时法的表示,学生会觉得太突然了。没有过渡。

这里如果和后面的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结合来说可能效果更好。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候和第二圈分开来讲,这样实例结合概念学生可能更清楚。

在讲解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虽然都说清楚了,可是学生消化的还不是很好,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在前面加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前不用时间词。在这点上没有大力的强调,因此学生在后面做这种互换的时候也就会忘记加上时间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在课堂上我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我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

我通过比较亲切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和学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使学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运用得少,致使学生没有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一次很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情感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2、在教学为运动员编号码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才能编得不重复、不漏号的方法时,对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导和强调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教学难点,致使在后面有四个搭配物的更深层次的“搭配鲜花”活动中有重配、漏配现象。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训练学生要把话说完方面强调够,今后要注重在数学课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六

师:猴妈妈有6个桃,想分给几只小猴,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讨论。

交流:

生1:3个3个分,分2份。

生2:2个2个分,分3份。

师:没有其它分法了吗?

(大多数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了,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还有,于是叫他起来回答)

生3:一边2个,一边4个。

师:这样的分法可以吗?

大部分学生摇头。

师:这里我们只是要求随意分,所以分成2个和4个也是可以。除了这些还可以怎样分?

生:分成1个和5个。

生:每份分的一样多。

师:对,这样分才算公平,每份分的一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反思:

很多学生都认为分成2个和4个不可以。说这样分不公平。看来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了。而且,孩子们的思想也很不错呢,分东西要公平些。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不过从学生的表现看来他们对平均分的生活感受还是挺深的。所以在本节课上,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小棒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七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八

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较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练习课的时候,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适时的激励评价,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智慧星,在我们看来多么简单的东西,但是孩子如获至宝,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了他们几天的情绪。这部分知识比较难,而且是以后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有问题立即解决,让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且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第六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但对我们这十二个新进实小的年轻教师来说却不同一般,我们的汇报课要在这一周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

我的'课安排在了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讲的是《两位加两位数》。前两天苏老师说她要将这节课,我去听了苏老师如何讲这节课,星期三说课时,各位老教师又对我这节课的细节之处进行了指导。我对自己是有信心的——我能讲好这节课。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来到了,我的实践开始了,总体上来说听课的各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说我很有课感,课堂上注意与孩子们交流,能很快地与孩子融入到一起……。但是,课堂上的某些小细节还是不尽如人意。伏案反思,感觉还是自己的因素比较多。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当我问学生:谁会列算式(指名汇报列式)

学生回答:26+12=38(只)(板书)

这个环节如果改成下面的设计效果更好。

师:这道题怎样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后三人小组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动作,但这样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即用竖式计算时,我唠叨的太多,明显出现了抢学生话的现象。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时,我想通过边示范边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是当我听到学生说的不完整的话,看到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滔滔讲解。但自我还是觉得话不多,看来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该学生说得就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讲解用竖式计算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我示范写两个加数和“+”时还记得强调这一点,可是在书写最后结果时,却忘记了说明,只是当学生说出6+2=82+1=3时,我直接把8写在了个位,3写在了十位,并没有先问学生8和3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自己一些不在意的小动作很影响课堂的美感,比如用手抹黑板,看似无意,但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以后上台板书时也出现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