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优质9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一

佛教在我国是非常繁荣的,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莫高窟中佛像众多,但无论是菩萨、天王、力士,给我的总体印象都是严肃、庄重的。而唯一例外的就是弥勒佛像。说到弥勒佛,我便想起两句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佛成天腆着个肚子,笑容满面,没有佛的架子,却以肚大能容,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又何不是如此?面对跛女子侯玉英的闲言碎语,在她危急之时,仍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跳下河相救。这份容人气量,远非一般人可以比拟。我扪心自问,绝无如此气度。更可能还有一些心胸狭隘之徒会幸灾乐祸:“看,遭报应了吧!”而孙少平以德报怨,以容对人的举动则赢得了侯玉英的尊重和好感。

古代武士以力服人,谋士以智服人,而真正的饱学大儒何以服人?以容服人。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邻里之间的纠纷,那位宰相一纸家书传来即解决,靠得是什么?是容,是恢宏的气概和及其博大的胸怀。

有人认为“容”就是“忍”,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实则不然。“忍字头上一把刀”,忍,是强压,是克制,随着它的集聚,终有一天会爆发。容,则是以宽广的内心包裹住它,净化它,就像深沉的大海沉淀和包容着很多杂物,却仍以美好的一面示人。面对刀刃般的矛盾,“忍”是用另一把刀尖顶住它,而“容”则是用浑厚的刀鞘包住它,让它不再伤人。

唯容唯宽,能服于人。以容人之心对待别人吧,学着像可敬的弥勒佛一样,容天下难容之事。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二

站在浮华的世界尽头,一切都似乎都只是过眼云烟,可是幕然回首你会发现,褪去浮华后的简单,平凡的世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安详而又和平。

当金钱与权力这些物质欲望漂浮在城市上空时,我们都被它们笼罩了,他们的笼罩使我们无法自拔,沉醉其中,即使下一刻就要停止呼吸也不舍得冲出牢笼,我们甚至渴望在它们的牢笼下幸福的死去。可是,金钱与权力的实现真的能让我们幸福安逸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站在上层社会的巅峰,即使你俯视脚下的一切,你的高兴只是人们对你的恭维,你的快乐只是人们为了利益而假装的讨好,在那高兴和快乐的背后,是你永远也想不到的丑陋的嘴脸,只有生活在简单平凡的世界,你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香樟是美丽的,她的美丽存在于每个季节;白杨的叶子到冬天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枝叶很难看,可是香樟美丽只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还不算恶劣,它被自己美丽的外表以及别人的称赞所迷惑,它那看似光彩的人生却被大雪所毁灭。白杨是平凡的,他是千千万万凋零树叶的树木家族里不起眼的一颗,他的身边没有恭维,他懂得过简单的生活,即使大雪来临,它也没有感觉到惧怕,简单而又平凡的日子里,他早已使自己变得坚强,白杨的世界是平凡的,他在平凡的世界里体会到了安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世界是平凡的,他选择如此美好的生活,是因为在政治上失意的他没能实现远大抱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了平凡的生活,不再为那些世俗而闷闷不乐,他在平凡的世界里也享受到了安宁。

我喜欢平凡的世界,我也向往平凡的世界,我知道平凡的世界是祥和的。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三

第三次读完《平凡的世界》,依然读得废寝忘食,读得心潮澎湃,读得热泪盈眶……这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详尽的解说了何为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它带给我的也绝不仅仅是思考,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力量,一份勇气,一个信念吧!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一切本该如此!世界这么美好,幸福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平凡人亦会有平凡人的人生幸福之所在!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一次又一次将人们心底那种最原始,最简单,最朴实的幸福感唤醒,在这个幸福感渐渐缺失的时代,所有的人都有必要来读上一读!

“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每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继续繁衍和发展,直至遥远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多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将会走向自己的终点。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后归宿。热情的诗人高唱生命的恋歌,而冷静的哲学家却说: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四

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意味着,这世间暂时死亡,另一世间复活。无数个中午,我总或悠然或急不可耐地走进《平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作为旁观者又却似主人公般认识了孙少平、田晓霞、孙少安、田润叶、郝红梅、曹书记、王班长这样一号人物,他们的世界,也正如我们现实社会,是酸甜咸苦、悲欢交织的。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对下一秒的未知。

虽说它叫《平凡的世界》,也许他的生活貌似真的平凡,但他,孙少平,在我脑海中却形成了一抹独有的印象,他不似我所知道的任何一个人。孙家一家人,都有一“通病”——勤劳又肯干。如他哥哥孙少安,孙少平在干起农事上,丝毫不马虎、丝毫不逊色,甩开一双拖鞋在旁边,撸起裤腿就是一顿猛干,(他在他所面对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认真,揣着一起敬畏心,优秀的人优秀的不是哪一方面,而源于某一品格),按他这架势,在农村糊口谋生,应该无需任何担忧。但,他走了,去了一个叫原城,——一个从小到大与他仅有过一次邂逅的地方。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他初来到这座城市,只是一个破补丁布包,一双洗得褪色了的鞋子、一身黯然无色的衣服,一副稍带惊叹、好奇又有些无措的青涩面孔。“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不到几个月,他“系统翻新”了一般,浑身上下布满了肌肉,同时也遍布或已久、或还未结痂的一道道杂乱又狰狞的疤痕,这是这座城市留给他的刻章。

其实,这期间,他哥哥的砖厂正是红火之时,也需要人手。他若还乡,也许是另一番好风景,至少不会如此劳累。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方向,款款独行,才不致倾溢,人活着,总要有属于自己一人的追随着什么,它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至于他为什么宁可做苦力也要留在城市,……人总是喜欢不断地去接触未知,它赋予生命别样的力量。

他与田晓霞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胶甜似膝,我感受到的,是心心相印的静谧、毫无猜忌的自然、情比金坚的信任、唯我懂你的默契。他们也许只是书里这个世界的虚构人物,但在我看来,真爱就是这样,就只是这样。“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孤独是常态,所以陪伴才显得如此珍贵。况世上本知己难逢,如得一遇,不悔此生。

田晓霞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可望而可及的“理想化模型”,她温柔懂礼、处事有原则、大方又自信,并且懂得理解他人。于孙少平而言,她是一只云雀,衔来了一枚阳光。她每周都如约送礼给孙少平一摞报纸、书籍看,生怕他哪天成了她不愿见到的“满口黄牙,活着就为口饭吃”的孙少平。可以说,她对他一生的影响似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他靠近光明。“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大都好物不坚牢,琉璃易散玻璃脆”。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当最后一涛浪涌卷没她的发丝,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就这么没了?——应该会像其他小说中那样,带着主角光环,她最终又被某些潮水送上岸了吧?亦或是一块木块温柔而有力地将她托出水面?——她是那么美好的一个存在啊!丝毫不敢松懈,直到指尖滑尽最后一页,我才确实了路遥笔下的白月光,那天被卷入了潮水之中。

人活着,不能只看到了一面,忽视了不愿。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了。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五

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可以说,我是狼吞虎咽把它看完了,其实这部小说在大学期间我曾阅读过,说实话也许是懵懂无知,没有多少的感悟,只是当做一般故事来阅读,读过后记起相关的细节寥寥无几。这学期趁着自己突然间心血来潮想看这本书,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套,身边的朋友会说我有钱没处花,但是我知道,每个人的对生活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她们也许会认为花钱出去吃一顿或者到风景名胜出浏览一番是非常幸福的,但是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手中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身边的人们都在埋头看着自己的书籍,这是多么的幸福,既不感觉到孤单,融入在人群中,又很惬意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怎能不幸福。

当我拿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有点傻眼,不是因为书的质量有问题而是这部小说竟然有三本书,我估摸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将它看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通过作者的描写,脑子里面想象着黄原辽阔的气势,接着视角转到了县城的一个高中,两个衣着破烂不堪的两个学生在空旷的学生操场蹑手蹑脚去取他们各自的午饭,一个黑面馍馍,然后迅速离去躲在没有人烟的角落,狼吞虎咽地解决他们的午餐。故事经由此开始,给我展现的就是文革前后十年间国家发生变化的缩影。一个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汗水以及艰辛生活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平凡却又精彩的人生乐章。

有对她关怀备至的亲人们,有对她呵护有加的孙少安,由于她叔叔的特殊身份,她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许多农村人也许奋斗多少年都不能够得到的城市教师工作。她的人生在一条平坦的大路上前进着,没有受到过很多的跌跌撞撞,没有经历过坎坷人生的人们是不能够深刻体验到幸福的真谛的,她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有能够和孙少安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她本身不是很喜欢的李向前对她穷追不舍,不管李向前对她再好,当她不喜欢他的时候,对她的殷勤只会让她更加的厌恶,尤其是在孙少安对于她的表白不敢接受而选择和秀莲结婚后无疑润叶是善良的,当听到祖父说到自己如果不跟李向前结婚,她的叔叔会因此而导致工作不顺时,她犹豫了最终妥协了,答应和李向前结婚。人们都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如果再加上婚姻一方是迫于无奈才同意结婚的话,将会使不幸加倍。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任何一方,因为当时的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过于单纯和狭隘。婚后的不幸是必然的,他们因为彼此的执着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人生啊,只有经历了一些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向前的车祸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在这之前,他们彼此都是从自己来思考问题,润叶责怪向前就是因为他的死缠烂打导致这场不幸的婚姻,向前说实话也有埋怨着润叶既然不喜欢为啥要答应呢。他们两个人就像是受伤的野兽,折磨着他人,更折磨着自己。

考虑到自己的一生,最后选择和向前生活在一起。我们无需责怪润叶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幸,遇到不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管怎样,你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幸福的。不要老是看着自己的不幸以及别人拥有你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你就会快乐很多。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它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我从少平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以及自尊自信,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农民出身以及做着低贱的工作而看轻自己,在人格上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我靠我自己的努力赚钱养活自己,也许你的工作不是每天的苦力劳动,每天下来累死累活还没有你的回报高,也没有机会穿着考究的衣服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面工作,但是我凭自己的劳动赚钱,我并不比你低人一等。不管怎么样,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加油,少平,你真的是好样的男子汉。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学会自立自信,自尊自爱。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六

在这个寒假的生活中,我的爸爸推荐我读《平凡的世界》这本好书,听爸爸说,它是郑州大学都推荐阅读的丛书,我看了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书中主要讲了:有一个黄土高原的人家,他们家的人的姓氏是孙,他们家家境贫寒、没有一点儿钱,他们家的人世世代代是农民,他们家的孩子不服――老大十六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村都过上好日子,村民却开始都不相信他,但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村民们从不信到相信又到帮助,把砖厂的生意干的红红火火的,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老二是由老大赚钱供他上学的,在学校,他连最差的黑馍馍和丙菜都买不起,他却好好学习,每次都考得好成绩。经过他的努力,他由学生到挖煤工,由挖煤工又到作家,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看了这本书,我对里面的人的贫穷而感到同情,但我又对文中农民的坚持不懈与永不畏惧而感到赞叹。书中的人虽然贫穷,但他们知道学习,懂得体谅家人,既有责任感,又有做一种做事的决心,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机会,即为自己造福,又带着其他人一同造福。他们虽然很平凡,但我认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因为他们有着他人没有的`良好品质。他们知道,他们对他人帮助、信任他人,他人也会对他们帮助、信任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想,我要向他们学习,也要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也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也要帮助他人,为己造福。多行好人好事,做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

《平凡的世界》高中读后感600字3

在路遥的笔下,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敢于奋进,勇于进取的年轻人,他们是平凡的世界里的一点不平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孙少平是全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新时代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年。孙少平上学时,家境是艰苦的。高中时,每天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使他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个衣着不合体的高个学生,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积极阅读,在学习的同时,也树立了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是阅读使得孙少平变得和其他的人不一样,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处世态度上,也表现他的行为言语上。

孙少平有着乡下人勤劳朴实的一面,又有着知识分子肯学上进的一面。他的身份虽然在变,可是他的思想却一直没有变。相比较,现在的人,对于信念的坚持很容易就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我们其实都在社会或者是周围的影响下改变着什么。如果我们都能像孙少平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放弃追逐自己的理想,执着于完成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的话,我想许多人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好上很多。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孙少平也能拿捏得当。在亲情上,他始终深知家中的疾苦,从不因为自己而给家中添加负担。在友情上,少平有一个最好的朋友--金波,他们都深深地了解对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爱情上,孙少平和田晓霞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感动了无数人。

我一直在想,《平凡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着我。孙少平的人格魅力,他的执着,他的爱情,无一不在牵动读者的眼睛。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人吸引别人的是他的品格而不是外在的虚华或贫穷,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人最宝贵的品格,要坚持原来的那份美好,即使出淤泥,也要不染。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七

五年前的初秋,我刚步入大学校门,鉴于经济拮据,我如愿申请到了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当我漫无目的的穿梭在林立的书架旁时,我翻开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在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处境中,在初入大学的迷茫中站立起来,去拼搏,去奋斗,去甘于平凡的体会尊严的力量。

这本书耐人寻味,带给人一种洗尽铅华,尘埃落定的平静感,这是一个经历过人生丰富阅历,苦难的折磨,亲情的传承,爱情的甜蜜,收获的喜悦的生活中种种赠予,带着宽容的心,站在高山上俯视这一切的境遇。《平凡的世界》以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为广阔背景,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的人生遭遇为主线,表现了社会的历史转型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以及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展现了农民艰辛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探求与思考的人生途中,《平凡的世界》沉淀在我们的脉管之中,而使我们的生命不会变得更加苍白、软弱、或者懈怠。有很多人几乎都是通过这本书走入了陕北那一片连绵起伏的沟壑土塬。

面对大学生活中新的环境,当时的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同时又面临接踵而至的挑战和打击,是个浮躁的矛盾体。在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要想急迫的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担心被快速飞转的社会齿轮抛弃遗忘,想加快步伐,提高呼声,想要在聒噪的环境中跳跃而被瞩目。这本书让我少有的坐下来,在阳光普照的下午,翠绿新鲜的绿植旁选择倾听,沉淀思想,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许多看法。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坚信自己的双手能改变命运的轨迹。他们在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撰写了充满活力的生命箴言: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他们对生活理想所持有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这是一部用激情和磨难来写成的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感觉到,在这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有一种平凡的力量雄浑深沉。

20xx年,我考上了研究生。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听闻清华大学校长给新生推荐了此书,坚定了重读此书的决心。再次在图书馆找到她,捧在手里时发现,重读《平凡的世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本书不但没有因为岁月的风尘减色,恰恰相反,时光的无情淘洗,反倒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之林中一株质朴伟岸、绿叶纷披的梧桐,成为文学史中永恒的风景。我痴醉的穿行在《平凡的世界》的字里行间,跟着路遥一起在陕北的黄土塬上奔走——那里有通向世界尽头的黄土大道上颠簸的木轮马车扬起的黄尘,那黄土崖畔上在寂寥凄清中绽放的山丹丹,那冬天苍凉的北方原野如刀枪剑戟一般指向天空的树。而更重要的是,《平凡的世界》使我们领略了路遥那博大、苦难、忧郁、善良的灵魂以及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憧憬、理想与坚强。

有着新的体会和感悟的我,再次回味80年代前后中国剧烈转型的时代,那时思潮涌起,百舸争流,变革中的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但对于广大农村青年而言,等待他们的仍是一个特定的轨迹,在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都极其匮乏的世界里,怀着憧憬与无奈,在这条平凡的人生道路上走下去。但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那一张张坚持,固执,不向环境低头认输的脸;一张张刻着艰辛岁月,却无怨无悔的面孔总是能给人难以忘怀的感动。特别是经历过五年医学教育之后,我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我犹如亲眼目睹黄土地演绎的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与五年前比少了点青春的朦胧和诗意,却多了点对未来命运的沉思,犹如在漫山的野花丛里,突然发现了岩石的坚韧和厚重。这种启蒙式的人生感悟,使我能在象牙塔的岁月里,将一颗不安的少年的心系于求知的方向上,而远离了喧嚣和懒惰。

掩卷沉思,作为临床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目睹了许多生老病死,人间疾苦,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需要精神食粮给我的滋养教育。我将铭记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珍惜社会和家庭给我带来的机会和温暖。以悲悯和良知,乐观的面对生活,以平凡之心,铸造自己不平凡的精彩!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八

陕北,是一块属阳的土地。这里的塬、陇、川、沟、峁、墚、壑、圪崂等地形地貌,袒露了黄土高原苍凉、古朴、雄浑、粗犷的原始美,也体现了陕北人朴实、善良、内敛、深沉的性格,更彰显了古老而年轻的黄土文化魅力。

这里的每一座城都古老,都深藏着一个文明的典故。清涧,一个清清明明的词,清如山涧溪水,明如草上阳光。路遥,便是清涧的风流人物,是清涧土地上生长出的一支笔。

巍巍苍天之下,黄土大地之上,这个朴朴素素的清涧人,将一支笔紧握手中,握得踏实,写得坦荡,挥洒得风光。他顶天立地,泼墨挥洒,蘸着秀延河的水,洗着笔架山的尘,绿着满青松的锋,以一支笔的力度和锋锐,横平竖直,大写人性的良善、尊严、正义与浩气,以平凡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为清涧的前路,做了伟大的介引。

他虔诚匍匐,捡拾秋风里飘落的每一片黄叶,细数叶脉上的每一条纹路;他辛勤耕耘,播种黄土地上的每一段人生,摩挲生命中的每一粒微尘;他大气磅礴,挥洒浩气长存的平凡世界,与山河同美,与日月同辉;他以笔的风度,丈量人性的高度,穿越了陕北人一世又一世泥土一样的朴素温暖。

路遥,守住了这片土地,守住了生命中坚实的内核,使自我灵魂得以清洁、高尚而骄傲,从而成就了一个世界,也留了一个世界。他坦荡为人,含泪写作,热爱底层人民,关注他们的命运,思考民众的出路;他把灵魂揉碎,融进作品,表现了朴素的悲悯情怀,绝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他以质朴的仰望,写出对土地的恩情,这恩情,源自尊重和敬畏;他饱含深情,审视内心,与笔下的人物倾心交融,在平凡世界中,看到人的不平凡。

平凡世界的读后心得篇九

路遥先生的呕心之作《平凡的世界》,共有三本,不得不说这是我读得最长的一部传统文学小说了。之所以要强调是传统文学,因为我还读过很多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比比皆是,而这部著作也是百万字上下。故事的开头,也就是第一本的时候,我并没有找到思想上的共鸣,因而读了一两个月才勉强读完。中间歇了一个月,我想做事应该是有始有终的,还是把它给看完吧,这样才又拿起了第二部来读。读第二本的时候正好是出差期间,事情比较多,于是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还停留在前五分之一的地方,直到扰人的事情逐渐变少了我才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后来仅用了五天的时间,把第二部和第三部给一口气读完了。我深深地被这部史诗巨作感动住了,多少次我在书桌前感慨,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与我有着相同思想且也读过这部书的人分享心中难以抑制的激动。

《平凡的世界》路遥

如果可以我真想到黄原市,到原西县,到双水村,到铜城,到大牙湾去,那是多么令人喜爱的地方啊。少安、少平、润叶、金波、晓霞,看到他们曲折的经历我一个人对着书页流下了一次又一次泪水,他们是多么令人喜爱的人啊。我除了说命运太过狠心还能怎样来审视这个世界呢?我多想走进那个世界看看他们,不管是他们悲伤的样子还是他们在为生活努力奋斗的样子,我都希望走过去和他们说上两句话,虽然少平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我们相隔了三十年,但我仍觉得他是和我一样真实生活在这个世上,与我一同成长的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甚至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到他们是真正值得我崇敬的人。他们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我的心,我深切地祝愿他们在那个世界越过越好。

孙少安剧照

我喜欢孙少安,他13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而辍学,无缘高中。当时他对他爸说“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全县几千人当中考取了第三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被小小的少安给感动到了。小小年纪就能这么懂事,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他18岁的时候,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他成为了孙家的顶梁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顶梁柱,孙家才会有后来的风光。

看着书中孙少安的人生轨迹,我会扪心自问:我13岁的时候,有像少安那样懂得体谅家人的艰辛吗?我18岁的时候,有像少安那般成为父母的骄傲吗?答案是没有。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种种任性,虽然我现在不愁吃穿,也从没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也有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挑战,我应该像孙少安一样用于直面挑战,同时我也应该更加体谅和爱护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少平剧照

我更喜欢孙少平,一个在大牙湾挖矿的年轻人。可能现在的观念里结婚的前提就要有车有房,按这个观念来看孙少平确实不是一个被看好的人,即使在当时,他也是不被官僚人家看好的一代。但路遥先生刻画这么一个人物且一直在歌颂他,就是想要表达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

不俗气,明白人情世故,但知道为人要高于人情世故;

不虚浮,懂得耕种植栽,更懂得明身自立与砥砺前行;

不庸碌,知道学习奋进,更要具有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抱负。

田晓霞剧照

师傅不幸,晓霞去世。生活的风波一次又一次打倒他,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爬起来。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意志坚韧,从不言败。就算在矿洞里挖煤,他也没像大多数人那样,琢磨着如何动用家里关系调出去,甚至拒绝了吴仲平的好意。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甚至还想着要去进修,想要去为这一份事业献上自己的智慧。哪怕这一份事业,已经让他伤痕累累。

田润叶剧照

可能,因为我也差不多是这个年纪,也充满着雄心壮志,才会偏爱孙少安吧,或许当我再年长一点,我就会喜欢上孙少安,再老一点,就成了孙玉厚。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特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