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小编:笔舞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印度史心得体会篇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局势瞬间扭转,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原先两极对峙的局势为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所取代,美国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可谓一时春风得意。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廷顿于1993年夏季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阐述了其对后冷战世代世界局势的判断与分析,并指出几大不同文明的矛盾将会取代传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因素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

此论一出,拍砖者众,而附和者少。反对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下面两方面:

一、根据现实主义的理论,国际关系的主角依然是民族国家,国际冲突的根源在于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文明或文化不过是利益的延伸,或争取利益所打出的幌子。

二、还有一种论调是反对“文明不可调和”一说,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之下,所谓文明之间的差异最终会逐渐缩小。

然而,九十年代至今不平静的世界使学界对“文明冲突”一说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反思。巴以冲突不断,以暴易暴,为了耶路撒冷打得头破血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烽烟又起,夹着宗教的怨恨和世仇;9.11的那惊天一撞更是让世界为之悚然,废墟烟灰,断壁残垣。所有这些暴力与冲突事件都在显示不同文明间的矛盾正成为世界不安宁的根源之一。

在剖析亨廷顿的理论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几个概念,即“文明”、“文化”、“宗教”、“民族”、“国家”。文明包含多层含义,亨氏将之定义为一个文化单位,是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文明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而是宗教。据此标准,亨廷顿将世界分为了七大文明(或者八大),并指出各个文明间都具有不可消除的矛盾和相互的排斥,它们彼此间的状态只能是冲突而非调和。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宗教,而宗教本身就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存在,于是文明间的冲突也就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间的冲突,而演化为数个具有共同文明(宗教信仰)的民族国家联合体。相较文明,文化多是在一国内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认同,它一般与民族相伴出现,既可以在历史进程中慢慢形成,也可以有政府加速催化,形成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共同的文化皈依。(民族与国家的概念也并非完全重合,这当另文说明。)

文明在国际政治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简单夸大文明和粗暴否认文明的作用都不可取。诚然,自1648年三十年战争中黎赛留所确立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以来,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考量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学说和思想。帝国主义间对于领土和殖民地的争夺,对于战略要塞控制的竞争,对于自身影响力的苦心经营,这些无不直接体现着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考量。然而,我们实在无力否认文明(宗教)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推波助澜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纵观历史,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战争延续了上千年,为了真主的圣战贯穿了整个中世纪。服其他宗教的可能。每一个信教者都坚信只有自己的真主才是正确的,拒绝妥协和兼容。出于真主的召唤,人们的行为往往很难用理性的经济考量来给出解释。如果说策划9.11事件的和在塔利班组织的那些圣战者是出于经济利益,那么这很难让人信服。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是不是不可避免的。乐观者说,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已经一天天地将全世界连成一个利益攸关体,文明的融合将是经济融合的继续,因此认为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完全是杞人忧天。当然持此论者多认为经济一体化意味着西方文明的胜利,并举冷战结束以来民主化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为例,来证明西方文明在向世界的每一角落扫荡;当然也有一派观点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已经日薄西山,而拥有者更久远历史和更高明智慧的东方价值观将会担负起拯救世界维护和平的重任。国内的学者多持后一种看法。

悲观者则赞同亨廷顿的看法,宗教的不能调和、不可妥协决定着文明间冲突的必然性。以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为例,他们正超越国界,在共同的意识形态感召下,全世界范围内和美国人作战。并且他们正试图掌握国家政权,结成统一战线,以合法的国家暴力与西方文明对抗。

综上可以看出,笔者对于亨氏理论总体上持肯定意见。他在传统的地缘政治研究领域之外开辟了文明和宗教的观察角度,这和建构主义的思想史一脉相承的。文明的矛盾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国际间的冲突,但是将冲突全部归结于文明差异却又陷入了简单化处理。

但是笔者对于亨廷顿做出中国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将联手抵制西方文明的做法深不以为然。从传统角度来讲,儒家文明讲求的是宽容、和谐,主张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促进文化的融合,以致能保证文明间的相安无事。儒家文明是一种大陆式的、内省的文明,而非外向而扩张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也不可能和伊斯兰世界联手抵制西方文明,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式现存经济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在全世界的经济分工中,尽管中国处于生产链的中下游,但是这却符合中国的人口和经济状况,凭借着其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并且正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跃升。而反观伊斯兰世界,贫困依旧,社会凋敝,人民潦倒,产油国依然只是产油国,农业国还是农业国。简言之,伊斯兰世界是现存世界秩序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而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生出强烈不满。因此,从现实角度讲中国也不会和伊斯兰世界联手。

最后,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亨廷顿并不是一个西方文明至上者。尽管他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提出了策略性的意见,主张维持西方对全世界的物质和精神优势,但他的深层隐忧确实在美国文明本身。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各种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一直是困扰美国的问题。他反复提到的美国国内的文化冲突,即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代表的西方传统自由主义思想和移民的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斗争。长期以来,美国以wasp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起到了熔炉的作用,将少数族裔的文化进行融合。然而,随着亚裔、非洲裔、西班牙裔人口的快速增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失去其磁石般的吸引力。亨廷顿忧心的是美国西方文明失去主导地位,从而导致最后国家因文明冲突而引起的四分五裂。多元文化正在销蚀西方文明的桥头堡,这种忧虑在其新书《我们是谁》中的得到了验证。

笔者相信,文明间的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统一的宗教也从来不会出现,但是一个普世公认的道德准则倒是可以出现。诚如王辑思先生所说,“尽管这样一个世界还很遥远,但是值得为之而努力。”

印度史心得体会篇二

我没有个性喜欢的演员,也没有个性喜欢的电影类型,但是阿米尔汗的几部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没有在印度生活过,但是透过他拍摄的电影,我也算是窥见了印度生活的一角。昨日和朋友一齐去看了阿米尔汗的新电影《神秘巨星》。我是怀着期盼去看,电影本身亦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电影开头是一群年轻女学生在火车上一齐合唱歌曲,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中学时代和同学一齐时的玩闹,那是很快乐的时光。当女主尹希娅拿起吉他的时候,所有人都停住欣赏她的美妙声音,她很有魅力,同班同学钦腾被她吸引,从另一节车厢走过来驻足,当尹希娅质问他来那里做什么的时候,他说是过来发通知的,就递给了大家才艺比赛的宣传册,年少时期的情愫总是被隐藏在很多事情下,以各种借口接近对方,却不明说,但望向对方的深情目光早已出卖了自己。

尹希娅为梦想的努力:

之前我看有的人说整个影片没有看到女主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什么努力,她的成名有些太容易了,而我认为她面临着最大的障碍,那就是女性地位的地下。她在努力打破这种思想的禁锢,其他一切汗水或者努力都能够自己刻苦实现,但是唯有思想的束缚才让人无能为力,更让人觉得无奈,她不只要有才华,还要有改变别人思想的潜力,而最后她也做到了,这才是真正努力的结果。

她的妈妈说:我能够答应你的所有要求,但是生活不会。尹希娅在努力让生活对她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她不想对生活妥协,录制视频在网上传播期望大家听到她的歌声,成名之后找到音乐制作人录歌只为帮母亲和父亲离婚,脱离这种生活的宿命。当她把离婚问价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告诉她“你没有问过我愿不愿意和你爸爸离婚,你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意见,她不想和丈夫离婚”。她对母亲说“你从来没有为你的女儿想过。”但当她明白母亲当年为了生下她所做的斗争,她明白她的母亲以前为她战斗过,她不是一个胆小鬼。当年明白她母亲怀的是个女孩之后,她的父亲让她妈妈去医院流产,但是她妈妈趁机逃跑,等到把她生下之后才回到这个家,还说孩子已经生下了,如果下次怀的还是女孩的话就打掉,这个孩子就留下吧,她就这样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她一向能够读书,拥有相对自由的生活,她的妈妈总是尽自己所能给她带给想要的东西,她六岁的时候妈妈送给她一把吉他,由此她能够开始她的音乐梦想,她想要电脑,妈妈把自己唯一的项链卖了给她买电脑。所有的一切都是母亲为她做的,她明白母亲的不易,为母亲而做出了妥协。

我始终无法理解的父亲:

他连问都不问,就要将女儿嫁给上司的儿子。从父亲的角度,这样既能够不用准备超多的嫁妆,还能够和上司搞好关系,他只想到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女儿。在影片的好几个细节都在说女儿似乎在父亲心里都没有一点位置,出去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带她,去参加朋友婚礼的时候不会带她,只有一次带回了好吃的也让她品尝,下一句就是让她准备好嫁给一个大胡子男人。

印度嫁女儿是需要给嫁妆的,有些人甚至为了女儿的嫁妆倾家荡产,也有人因为没攒够嫁妆被烧或者其他,我想这大概就是很多人不想要女儿的原因之一吧。

母亲思想的转变契机:

也挺好的。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她,但是我似乎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母亲也是一个这样的人,除了我爸不会家暴之外,其他方面我妈和电影中的母亲有点类似,在家里需要到外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总说等你爸回来再去,我不明白怎样做,即使是到银行取个钱,因为自己不认字、不会写字,我在的时候让我陪着一齐去,她总说自己没什么用,离开我爸估计活都活不了,这是因为以往的束缚让她只局限于某一场景,当把很多事告诉她的时候,并且慢慢教给她各种知识,她也会改变思想,自从她能够自己打工的时候,她就不这么想了。所以当电影中登机排队的时候,母亲手足无措,而女儿淡定把这件小事处理;登机后有个男人坐了女儿的位置,女儿直接和他说这是她的位置,从而维护自己权益。母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我是觉得这是她反抗的极大动力。

尹希娅,是“女人”的意思,这一名字代表着背后数以万计的印度女人。那些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就被强行流产的女婴;那个逆来顺受,被父亲随便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十几岁女孩;还有被丈夫家暴却不敢有任何怨言的女人。超级巨星所做的努力正是让女性自由。

电影《神秘巨星》观后感800字

印度史心得体会篇三

在我还不具体了解印度的历史时,我就觉得也许10年,也许20年,也许100年,他会震惊世界。

无论你从哪里了解印度,都会看到印度的一堆问题,好像这就是印度的主题。

但是我又能真切感受到印度的存在,我要看印度电影。我享受的许多国际大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它们的ceo是印度人。

众所周知,印度软件业发达。还有印度的金融机制远远超过中国,而中国的金融改革可以说连口号都还没有喊。

我一直觉得中国如果想要快速学到什么的话,英国和印度是最好的老师。

印度史心得体会篇四

看了一些书评,有的书友对作者甚是不满,一是因为作者较为口语化的文字,二来时她的一些“奇遇”令大家很无语。其实仔细想来,大家挞伐作者mm的一些理由也是有根有据,比如逃票、骗走乞丐的钱以及时不时就来一下的艳遇和求婚,诸如此类夸张的事情...

但就我个人来看,我是觉得,作者如果认真起来写,其中的一些文字还是蛮有趣而且教人感同身受。她的一些观念或许我不能苟同但其实还蛮佩服作者孤身游印度的勇气以及那超强的身体(虽然她中途也病倒几次,但也已经很能扛了!)。

书中常提到印度的求婚、性骚扰等等状况,作者用幽默的文字叙述了她的经历,但恕我直言,我觉得作者真的是有在期待在印度遇到超帅的那种王子或有钱公子对其一见倾心。

说到逃票,其实也是可以理解,就好像在国内或者更为发达的国家,人就会变得更自律,我相信作者肯定不会逃票,但是在那种几乎无政府状态的地方,好像人人都可以把心裡的小恶魔放出来一下下。

这本书总体是比较有趣,作者的口水化文字也还算幽默,毕竟这是游记合成的书,内容让人有看下去的动力。

印度史心得体会篇五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但是读起来仿佛是最近写的一样。读完以后感想深刻,当然这些感想接受得并不轻松,这本书也是反反复复读了一个月才读完。书本首先分析了人群的界限是文明,而不是国家,当一个国家有两种文明时,这样的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佛教文明不存在,因为佛教的教义都被接收佛教之地的文明所改变与有所选择的保留,已经内化;另外佛教发源地印度已经抛弃了佛教。日本文明一直被认为是儒教文明其实并不是,日本文明其实是神道教文明。划分文明基本上是以宗教为界限的。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在下个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

为什么文明会发生冲突呢?在亨廷顿看来,文明的差异才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性的,这种差异基本上是不可更改、不可消除的:俄罗斯人不能成为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成不了亚美尼亚人。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

亨廷顿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行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未来的冲突很可能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冲突。他特别强调“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的威胁,特别是儒教文明与伊斯兰联手的可能性。实际上,《文明的冲突》一书的封面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亨廷顿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封面右上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十字架,左下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伊斯兰新月,右下方则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中国太极图;新月与太极图紧紧挨着。

文明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以至于很难调和,当代国际冲突一半以上是文明间的冲突,并且文明间的冲突更持久,延绵不绝,看不到解决之日。其中伊斯兰又承担了所有冲突的一半,包括伊斯兰与其他文明,以及伊斯兰内部。伊斯兰是唯一一种要明确区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宗教。也就是教义上总是在各个方面要求,使得一个穆斯林,总是要明确地区分对方是不是穆斯林。另外,穆斯林国家历史上对外征战的同时,穆斯林人口在外扩展,然而,这种扩展是不完全的,使得穆斯林与其他文明的人混居,这样加大了冲突的空间,加上穆斯林各民族本身好斗的性格,冲突不可避免。而穆斯林人口增速非常大,人口又要向外迁移。最后一个原因是,穆斯林文明各国没有一个领导者。

夜晚读完这本书,轻轻的合上以后对着夜空长长叹了一口气,总算是读完了,如果没有读完,我可能还在这场冲突中无法出来,我可能还在各种文明的冲突中的厮杀中提心吊胆,文明才是分割你我的界限。(詹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