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娘读后感(实用9篇)

小编:雁落霞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疯娘读后感篇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疯娘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一本从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书,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四维虫子》这一章的“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还是在《真正的世界》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撒旦》中那位病人声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光明……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部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类似这些的所有都让我感到震撼。尽管从整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们的说过的话,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作者从头到尾描述的观点大概是“永远不要用你的思维评判别人的对错”。我感谢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让我没有资格做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谢自己的懒惰让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疯娘读后感篇三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疯子,本就是最无法为常人理解的人,所以他便将那些一旦拥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想法的接受采访的“病人”认作疯子。本质上来说,我只觉得那应该算是“孤独”的人,人人都有潜在的孤独之处,并不能说有了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就都是疯子,没有这种说法。

可作者最巧妙地就是他不断将思考方向往,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这个逻辑怪圈引导,使我们容易被牵引,模糊重点。

作者只是在借精神病之口,说出自己这些年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理论,整本书,通共讲的还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拥有想法独特的病人们是否存在,我强烈怀疑其真实可信性。甚至我个人妄加揣测一下,通通都是假的。

天才不是说有这些奇思妙想就是了,疯子是疯子,天才是天才,智商摆在这儿,不是一线只差。当然有些伟大的天才本就是科学疯子这点毋庸置疑,读后感对他们来讲才能适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而不是随便一个有逻辑能正常思考,辩论能力强,能把你护得一愣一愣地都叫做天才的邻居,那也不是疯子,那叫神棍。

讲回书里科普的基础知识这一点。这大概也是它能被广泛推荐,广泛宣传的一点。书中涉及大量量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的知识,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感觉十分新奇有趣,不自觉肃然起敬,十分佩服。还是那句话,模糊了重点,精神病应该探究的是精神领域的,而不是卖弄似的展露知识。

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怎么了解量子物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之前也算是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些也略微搜过,所以认为书里所讲的也并不都是高深的东西,有些确实是入门级的只是用一种鬼吹灯式悬疑写法,轻易让人带入,觉得新奇刺激,欲罢不能,这是作者最妙的一点,也是此书的魅力点。用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感到枯燥,反而能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勾起好奇心,甚至自发去搜索,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在科普这方面的作用,诱发人思考,我认为是此书最大的优点,可以一赞。

疯娘读后感篇四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书,讲述了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并且试图了解关于他们世界的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疯子的基础,天才的极致便是疯子。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一道看似鲜明的界限,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体,界限左右,疯狂与正常。界限之上,困惑与彷徨。有人说过:不疯魔不成活。在这本书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论都让我们无比认同,因为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言辞合理、无懈可击。他们好像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一般,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一个真的去做了。

疯娘读后感篇五

我本来想看完这本书在写读后感的,可是我发现里面好多感触深刻的章节,那些让我着急读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我一个人。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的出现也是值得一提得温暖故事。其实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个综艺节目上推荐的。后来总是有意无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这学期开学,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书店,所以这本书是爸爸买给我的。我查了一下本书作者高铭,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精神病医疗从事者。可是越读越发现,虽然他的表达方式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每个故事的尾巴,都会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写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尾。

对于书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触,有的做法令人自闭,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太令人惊讶,有的自身的经历就很不可思议。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对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这篇《永生》里的主人公,可以重生,并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忆。还有《在墙的另一边》里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诉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实的,未知的一切都在墙的另一边。

书中很多地方确实有艺术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维写得完整而又逻辑性极强。网上有个评论说“不要尽信,权当读个乐子”,可是年轻人嘛,我们的特点就是想太多,看进去了就顺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么的......

疯娘读后感篇六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不过,是看似。也许这个世界最精彩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了。看来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也许问问旁人可能不会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升职加薪或是学习知识,很少人愿意面对这个问题,除非,疯了。疯了,疯了,疯?想到这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另一群人,精神病患者。

走进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玄幻的世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世界。我惊奇的发现有些精神病人的逻辑居然是很清晰的即便是一种看似异乎常人的逻辑。而他们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滔滔不绝的,沉默不语的,拐弯抹角的,没事找事的。他们以我们不懂得的方式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我们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了吧。

作者说,他希望读者可以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地接近着奇妙的'世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世界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二维的,三维的,甚至是四维的?真的希望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有一天我可以骄傲的对别人说,在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疯娘读后感篇七

书中的“天才”们,大多有着令人羡慕的超能力。但是有几个天才,却因为他们的能力,变成了疯子,而他们的能力,就是预见未来,还有无限重生。

先来说说预见未来,他能预见的事情很多,如:他买了一个杯子,过了几天后,他毫无理由买下的这个杯子,派上了用场。还有,他会突然想起某个人,然后那个人很快就就会和他联系,他想象一座建筑物被火烧,没过几天,真的就发生了火灾,等等。最可怕的是,有时会有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流过他的眼睛,他知道,他非常清楚,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可他却抓不住,看不清。所以他抓狂,焦虑,疲惫,饱受这令人羡慕的能力的折磨,可他却又无能为力,与他人倾诉,别人还不相信他,以为他在说胡话,所以,他变的狂躁,他从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疯子。

另一个,无限重生,他拥有着令无数人想要拥有的能力,当然,他可能只是个有着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可能真的有这个能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因为我有钱,没人认为我疯了,而那些没钱的,就是疯子。”真是讽刺,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想长生不老,无限重生,他们焚香放生,茹素念经,出家炼丹,寻仙求神,但无限重生真的好吗?对他而言,无限重生就说折磨,他甚至自杀过,想要真正的死去,但没有用,还是一世又一世的`重生。他只能看着他所爱的,在意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死去,所以他不敢爱,不敢恨,他只能活着,永远的活着!他只能绝望的大喊着:“不要死!也不要孤单的活着。”

疯娘读后感篇八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疯娘读后感篇九

于是我决定读这本书了。初看几页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他们的一些观点是常人所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但是他们想到了。这些人里面,他们大多数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不是物理学家就是生物学家,要么就是历史学家或者哲学家,他们有着常人难及的智慧,但是可能因为他们研究这一领域太专注了,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于是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

其实,天才和疯子的定义,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甚至没有什么界限,只是对于常人而言,是否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和习惯,但大多都是在大众所接受的范围内。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当作百科全书来看,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太多领域了。有物理学,有生物学,有心理学,有哲学,有医学,有历史,甚至有神学......然后我发现,这些领域其实都是相通的。我是个求知欲比较强烈的人,看到这些自己从所未闻的知识时,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议。但同时我又觉得很满足,很充实。尤其是量子物理。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中学时学的那些快要忘却的知识,突然间又回到了我的脑子里。

不过,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鬼话连篇来看,因为这里面讲的事太玄幻了,那些是从未接触过的观点和想法,听起来像神话或者变魔术。哈哈,不过,真的很有意思。

精神病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要去向何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最终又会变得怎样?空气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我想,可能也只有他们才会思考这些在正常人眼里不足挂齿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