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交友之道读后感 管鲍之交读后感(优秀5篇)

小编:LZ文人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一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赞。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说“亏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再说“耻己”。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自杀了。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政敌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最后说说“屈己”。管仲辅佐公子纠,在与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带“中钩”,小白佯装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为桓公。桓公让鲍叔做齐国的宰相,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说服桓公后,又亲自为使,从鲁国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到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问相于病榻前,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说:“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谊的标准投桃报李,举鲍叔来接替自己。据说鲍叔闻听此信,反高兴地对人说:管仲荐人无私,能从国家利益考虑,这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二

我很喜欢《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故事,反复读了几遍,最喜欢管仲说的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和鲍叔牙都非常有才华,但我更喜欢鲍叔牙!

我喜欢鲍叔牙,钦佩他有那么宽广的胸怀。看过历史书的同学应该了解,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差点丢掉性命,最终是小白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而此时,鲍叔牙为了更好的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为了强大齐国,却极力推荐管仲当宰相,自己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丝毫不计较名利。相比于赵高、秦桧、和珅那些只为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局的朝臣来说,鲍叔牙的一心为公尤为可贵。

我喜欢鲍叔牙,他全心全意维护朋友,这深深打动了我。他是那么信任朋友,一心为对方着想。比如有时候管仲积极出谋划策,出的主意没有见效,鲍叔牙就会说: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利而已;又比如打仗进攻的时候,管仲在最后面,撤退的时候管仲又在最前面,别人就嘲笑他是胆小鬼,而鲍叔牙则说:管仲家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又只有他一个劳力,得留住他奉养母亲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鲍叔牙总会时时站在好朋友管仲的角度,一心为他考虑,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管仲是多么的幸福,拥有鲍叔牙这样真正的朋友。我也希望交到像鲍叔牙一样的朋友,当然我也会像他一样真诚地去对待朋友,拥有自己的管鲍之交。

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管鲍之交》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鲍叔牙是齐国的贵族,而管仲家境贫寒,生活很窘迫。两人尽管身份有悬殊,但鲍叔牙仍然欣赏管仲,还在经济上帮助管仲。在事业上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最后,管仲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面对全国的赞誉,管仲自己感慨万分地说:“我能有今天,全都因为我的知心朋友鲍叔牙帮助。我们合伙做生意,分利是我总是多拿一点,鲍叔牙认为是我家穷,不认为我是贪财。我曾替他出主意,,结果反而让他在生意上蒙受损失,而他觉得那是条件不成熟,并不是我愚笨。我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职,他觉得是机遇不好,而不认为是我无能。在战斗中我曾三次逃脱,他认为是我老母亲需要赡养,从不认为这是懦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人们在谈及管鲍之交时,无不把更多的钦佩倾注在鲍叔牙对朋友赤诚无私的友情上。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我要学习鲍叔牙对管仲的真诚、宽容与信任,还有他那宽阔的胸襟,来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交友之道读后感篇四

自古以来,一位位英雄好汉,都分外重视“友谊”这个词。友谊可以说是成功的花朵,生命的阳光,人与人之间只要拥有了真诚的友谊,就不怕世间的种种困难了。今天我读了《春秋故事》里的《管鲍之交》,深有感触。

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做过生意,一起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出的本钱就多,管仲穷,本钱出的少。可是他们赚了钱,管仲却分的多些。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乐意多给他一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看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好朋友多拿我一点,我就不高兴,不由的十分惭愧。

他们一起打仗时,一出兵,管仲能跑在后头就不往前跑,而一退兵,他总是跑在最前面。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辨:“管仲的母亲老了,他是为了照顾老母亲。”管仲听后,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

是啊!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能够成功呢?为什么他们能受齐桓公重用呢?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友谊”的真正意义!

读《管鲍之交》,欣赏他们真诚的'友谊,赞美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五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

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