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生论语读后感 论语学生读后感(精选8篇)

小编:LZ文人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一

有句话说的好:‘读史使人明智’论语就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学习它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等为人处世之道,我学到最多的是学习。

论语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书本学,不如向世人学,学习是一种悟性,处处皆学问。人的行为,价值观,礼俗,知识的传承,体现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内心有智慧,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论语可以让每个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就会更充实。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二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做人”乃“治学”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三

子曰:“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的弟子原宪很会理财,有一年春节,原宪准备于家人团聚见,孔子原宪十分辛苦决定给他一些小米,原宪却推辞不要,孔子说:“你家吃不完就送给穷人吧!”原宪就接受了,那一次师生间的闲谈,原宪问孔子什么事可耻,孔子告诉他:“你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能当国家政治黑暗,就躲开,这就是可耻。”原宪铭记在心,孔子去世时,他才三十多岁,可是他看到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形势,过着自食其力,清贫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子贡做了卫国国相,打听到同学原宪,便来见他,子贡以为原宪病了,而原宪的回答却让子贡告辞而别。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们可以看出原宪的守信,即使再贫穷也要坚信仁义道德。听了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从不违背,同时卖商品的女商贩的坚信,在外即使弄虚作假老板发现不到,但仍然要坚信自己并说出了非常惊人的回答。

一个人是否守信只有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非常守信,而对自己放松的人则是满口谎言,无人相信。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四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里面讲了很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和一幅插图,图文并茂,让人更容易理解。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它。《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佛畔之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学习一切知识,用礼物约束自己,以免偏离君子之道。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放纵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认为他没有前途。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对他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依靠自己的钱不读书,不要向他学习。听了之后,他收到了深深的警惕,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努力学习,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的.,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这个暑假,我管理不好自己的学习,每次都在妈妈的反复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读其书。也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公式:努力工作方法讲究=。勤奋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勤奋是精神,也是方法,勤奋学习,勤奋记忆,勤奋思考。儿子说:学而不思则危,思而不学则无所谓。人要增长知识和才能,就要努力学习。多好啊,我也想用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以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中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学者。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自觉,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取得好成绩。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五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读过《论语》,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寒假里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能说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灵。

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个别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自己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些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心得,使我心旷神怡,让我感受到了《论语》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六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论语》有感作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七

近一星期,谢老师用了宝贵的语文课时间来让我们细读《论语》这本书,今天下午又用了整整四节课的时间读《论语》,虽然已经读了这么长时间,且自己又积累了很多语句,但读这本书的感受竟不知如何写起。

初读《论语》,你会有些懊恼,因为里面全古文,跟现在话语完全不同,读起来比较吃力,即便下面有注释,但有些句子我们仍然不知道深层意思,比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能《论语》没有科幻小说那样吸引人注目;也没有作家写的书那样令人陶醉在其中,但它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深远的改变。这本书里全部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些有益的话,虽然每个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离不开儒家思想,给读者也灌输了一些儒家思想,而且我发现里面大多数都围绕“君子”来说的,能给我们的所作所为做出很大的改变。

《论语》这本书值得大家去细读品味,渐渐地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的思想会使你一生受益的!

学生论语读后感篇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信大家对这句古文非常熟悉。没错,它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击缶的诵读台词。作为第一首出场的诵读台词,可见《论语》在我国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不一般。

《论语》——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虽说乍一看《论语》,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日常琐事和言语对话罢了。但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孔子对“忠、孝、仁、礼”的定义与其理解也囊括在了这本书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提醒我身边各式各样的人,总有人能够当我的老师,有值得我学习和尊敬的地方,要懂得取长补短。后一句话提醒我要做一个聪明敏捷的人,这样才能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我深深地记在心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身为一名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