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欧阳修的读后感 欧阳修读后感(通用5篇)

小编:XY字客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读后感篇一

在省图书馆大海捞针般搜寻自己想读的书时,《欧阳修传》跳入眼帘。欧阳修,这个光耀千古的人物,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完美的存在,今天能触碰到他,是偶然,更是天意。越看越觉得有种相见恨晚之感。故而,总想写点东西,算是对他对我的`交代。

他的人生遭际解答了我太多的疑惑,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我觉得自己的头脑又清晰了许多。

他出生贫寒,幼时失怙,但拥有良好的家教家风。经历苦难,朴实求真,勤奋向上,少有志向,幸得前辈赏识,三次荣登榜首,惊煞朝野,羡煞众士,极为可贵的是他不据才傲人,清醒地明白自己所追寻的,这为其定好了人生的底色,生命的底色。后来,他所倡之思,所交之人,所做之事,都是他生命底色的精彩绽放。他坦诚宽容,自省内敛,才华横溢,精益求精,执着顽强,慧眼识珠,奖掖后进……是一个极具骨感美感的谦谦君子。

然而他也备尝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陷害,也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持不同政见的君子的推崇。也得到君主的垂青与信任,尊宠与拥戴,同时也品匝了衰体中艰难煎熬的仕宦磨难。无论如何,他年轻气盛时,勇往直前;洞悉世事后,又能坚持初心,以笔为舞,或抒写,或挥洒,或研究,或倡导……舞出了真实而令人喜欢不已的一代文人英姿。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是一道吸引人的风景,到什么时候都是让人玩味不尽的丰碑式人物。

与欧阳修有生命交集的韩琦、宋帝,也有让人称道敬佩之处。韩琦出身相门,学养丰厚,智谋了得,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智者,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君子。他向政敌不多来往的欧阳修举荐苏洵上,不遗余力,因为他了解欧阳修,果然欧阳修悦纳了苏洵。并且韩琦在垂暮之年向欧阳修索文,欧阳修中肯诚挚的评价,他为不能与之相交悔莫大焉。两位的雅量高洁真是让人望尘莫及呀。

其实,不管是无奈地离去,还是回调朝廷,欧阳修始终尽职尽责。富有学养的宋帝始终挂念着这位人品才品俱佳的臣子。甚至,欧阳修悬在科考评判风口浪尖时,千人非议,万人唾骂,群犬吠到圣面前,宋帝力排众议坚挺他,让他能完成扭转文风的千秋大事,既成全了欧阳修,又成全了自己。他幸逢圣君,践行使命,惠及后人,名流千古。

欧阳修能玉树临风,垂青于后人,人生遭际是历练的熔炉,炼出了执着坚韧的个性,丰盈了高品质才的气质,日渐丰满的双翼助其扶摇直上。

他阅尽了人事,洞明了世事,尝遍了甘苦,成就了自己。

欧阳修的读后感篇二

读完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后,又读其《欧阳修传》,这个过程中总免不了将二者进行比较。恰好,此书的后记中也借与苏轼的比较,总结了欧阳修的生平,我们不妨接着后记比较下去。

两人相差三十岁,又系师生关系,生平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年少时都是学霸。欧阳修自幼家贫,四岁起母亲即以荻画地,教以书字;苏轼更在父母的监督下,自幼刻苦读书,十岁起便欲以范滂为榜样,成为献身理想的时代巨人。

都曾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欧阳修于国子监试、国学解试、礼部试中三得第一,最终于殿试中以第十四人及第;苏轼先于开封府试中以第二名中举,后与其弟于礼部试中同时进士及第,更在后来的制科考试中取得第三等(最高等)的骄人成绩。

作为先后两届文坛盟主,二人都堪称球型人才。欧阳修始终处于“即开风气又为师”的崇高地位,他不仅在诗词文等方面均有建树,并有《新五代史》这样的史学著作,在“宋学”“金石学”“诗话学”等方面的开拓历史上均堪称第一人;而苏轼的诗词文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其师,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学术上有《易传》《论语说》等著作,并于书画上有极高造诣。

二人都为士林所推重,交友高雅广泛,门生多为当时文坛巨子。

两人都有治国安天下的崇高理想,也都几经宦海浮沉。

……

两人在学问和品格上都是可以烛照万世的巨人,且共同点这么多,但如果说更喜欢谁的话,我觉得的还是苏轼。因为仔细比照的话,你会发现两者在诸多共同点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更能体现出两人在品格上的不同。

首先从外在形象上来看,欧阳修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体弱多病。早年白发,目疾严重,晚年又患有糖尿病。在早年参加进士考试时给主考官晏殊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其一头白发成了他诗词吟咏的常用题材。《醉翁亭记》中那个“苍然白发”的醉翁,仅有四十岁。欧阳修给人的感觉总是元气不足(欧阳修出生时其父欧阳观五十六岁,并与欧阳修三周岁时去世,先天不足)。而苏轼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元气淋漓。他清瘦颀长,皮肤偏黑,眉疏目朗;并且热爱生活,喜欢养生,无论怎样的风雨坎坷,总是驻杖负笠,铿然独行。除了晚年痔疮比较严重,并无重大疾病。有意思的是,虽然两人身体状况不同,但都活了66岁。(王安石也是66岁)

从内在思想上来看,欧阳修是纯粹的儒者,积极入世,并且终生排斥佛老。而苏轼的思想则复杂得多,既入世又超脱,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他身上自始至终水乳交融。他既有儒家的刚健,又有佛家的洞达,又兼道家的随遇而安,任性自然。

在仕途上,二者都是几番浮沉,但透过这些浮沉,两人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欧阳修的三次贬官第一次因朋党之争,而后两次竟然都是因为被告与外侄女和大儿媳有染。另外从其他章节的记载上,欧阳修平生的风流韵事也有不少。这与苏轼的因言获罪,因政治立场受排挤相比,高下立现。且欧阳修所贬的夷陵、滁州和亳州,条件并不艰苦,而其官位也不低,较苏轼的贬谪来讲只能算外放。欧阳修明显比苏轼更适合官场,更会“站队”。从应进士试就可以看出,苏轼是凭借家族的读书氛围和出众的才华,一路高歌猛进。而欧阳修是几次失利后,拜谒胥偃,在胥偃的提携下一路过关斩将的,进士及第后胥偃更是以女妻之。而步入仕途之后呢,为和当政的范仲淹站在一起,翁婿二人话不投机,矛盾日渐加深,遂至终身冷淡疏远,实在令人心寒。而苏轼的一生中亲情和友情真挚、丰富,即便对政敌,也报以善意。

两人都是文坛和政界的重要人物,交游广泛,有着共同的襟怀。欧阳修所提携的后进,网罗了了北宋中后期政界、文学界、思想界众多杰出人物。如政界吕惠卿、曾布、王韶、吕大钧等;文学界有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梅尧臣、苏舜钦等;理学之士如程颢、张载等。他善于赏识激励后进,更以能以宽广的胸襟容纳天下的贤才。比如初读苏轼文章时便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更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对走过弯路的学生,如太学生刘几,也能谆谆教诲,促其成才。苏轼在交游上更多体现的是真诚与宽容。大部分时间,他不像欧阳修那样位高权重,但是总能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感召人,苏门学子在**中体现的情意令人动容。而苏轼与政敌之间的交往,更令人感慨其胸襟之开阔,人格之高洁。被贬黄州之后,还能与定居金陵的王安石抛开芥蒂,相互激赏,成为半山园的常客;晚年更是对曾经丧心病狂迫害过自己时被贬雷州的章惇给予关怀与同情,写信开导其子章援,并将自己的养生心得和一些常用药方随信赠送。章家一直珍藏这封感人的信,几十年后,还有人从章惇的孙子张洽看到。其胸襟人格“虽与日月争辉可也”。这一点欧阳修恐怕做不到,不仅早年与提携过自己的岳父隔阂;后期因政见不合,与曾和自己并肩作战过的富弼也是分道扬镳。

最后,两者都是文学大家,都有很多诗词文名篇,但就个人来讲,还是偏爱苏轼的作品。历来评价欧阳修的散文作品,有个专有名词叫“六一风神”,其代表性作品就是《醉翁亭记》。其情感体验是复杂的,而表现形式却是回环曲折,吞吐掩抑,徐缓平和又婉转平易。个人感觉情感上还是“小资”了些,形式上比较注重雕饰,须知“苍颜白发,颓然其中”的“醉翁”只有四十岁。其诗词也是这样:“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相比如何?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怎能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相较?苏轼的文章思想上是丰盈的,形式上是自然流畅的,读之如清风明月,让人胸无纤尘。

两个人的创作态度也不一样。苏轼才气逼人,常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早年为《南行集》所写的序言中就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注重主观修养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见解极高。而欧阳修的写作上更注重形式上的锤炼与修改。比如为韩琦写的《相州昼锦堂记》一文,韩琦极为爱赏,深以为知己,没有空闲就拿出来赏玩一遍。谁知几天后,欧阳修又送来了修改稿,并嘱咐上次送来的文章有不妥之处,以这个版本为准。仔细比对后发现两个版本竟然只有一个细微之处的差异:原文开篇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多了两个“而”语调更舒缓,也更能体现富贵者的意态,其锤炼之功,令人叹服。他为父亲作的《泷冈阡表》更是精心修改,如果将初稿和定稿进行比对,便会发现多处细微处的修改都极为精彩,个别字句的调整能让全文更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情感饱满。据载他写完文章后会“贴之在墙,坐卧观之”,然后反复删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即使写张一二十字的小柬,也会预先打草稿。他夫人曾劝他“何必自讨苦吃,难道还怕先生骂不成?”他笑答“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他曾经将自己的这一写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晚辈,所以苏轼援引其论文道:“(作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东坡志林.记欧阳公论文》)这一做法和态度,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发。(耿世涛)

欧阳修的读后感篇三

他最著名的文章就是他的《醉翁亭记》,人们把他和苏轼并称为“欧苏”,人们都说“欧文如潮,苏文如海。”以此来赞誉他们的文采,欧阳修不仅仅是文章写的好,词也写的不错,今天我给大家浅析的就是欧词中的典范——《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一起一结颇受推赏。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落。

上阙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在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欧阳修的读后感篇四

读完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后,又读其《欧阳修传》,这个过程中总免不了将二者进行比较。恰好,此书的后记中也借与苏轼的比较,总结了欧阳修的生平,我们不妨接着后记比较下去。
两人相差三十岁,又系师生关系,生平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年少时都是学霸。欧阳修自幼家贫,四岁起母亲即以荻画地,教以书字;苏轼更在父母的监督下,自幼刻苦读书,十岁起便欲以范滂为榜样,成为献身理想的时代巨人。
都曾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欧阳修于国子监试、国学解试、礼部试中三得第一,最终于殿试中以第十四人及第;苏轼先于开封府试中以第二名中举,后与其弟于礼部试中同时进士及第,更在后来的制科考试中取得第三等(最高等)的骄人成绩。
作为先后两届文坛盟主,二人都堪称球型人才。欧阳修始终处于“即开风气又为师”的崇高地位,他不仅在诗词文等方面均有建树,并有《新五代史》这样的史学著作,在“宋学”“金石学”“诗话学”等方面的开拓历史上均堪称第一人;而苏轼的诗词文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其师,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学术上有《易传》《论语说》等著作,并于书画上有极高造诣。
二人都为士林所推重,交友高雅广泛,门生多为当时文坛巨子。
两人都有治国安天下的崇高理想,也都几经宦海浮沉。
……
两人在学问和品格上都是可以烛照万世的巨人,且共同点这么多,但如果说更喜欢谁的话,我觉得的还是苏轼。因为仔细比照的话,你会发现两者在诸多共同点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更能体现出两人在品格上的不同。
首先从外在形象上来看,欧阳修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体弱多病。早年白发,目疾严重,晚年又患有糖尿病。在早年参加进士考试时给主考官晏殊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其一头白发成了他诗词吟咏的常用题材。《醉翁亭记》中那个“苍然白发”的醉翁,仅有四十岁。欧阳修给人的感觉总是元气不足(欧阳修出生时其父欧阳观五十六岁,并与欧阳修三周岁时去世,先天不足)。而苏轼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元气淋漓。他清瘦颀长,皮肤偏黑,眉疏目朗;并且热爱生活,喜欢养生,无论怎样的风雨坎坷,总是驻杖负笠,铿然独行。除了晚年痔疮比较严重,并无重大疾病。有意思的是,虽然两人身体状况不同,但都活了66岁。(王安石也是66岁)
从内在思想上来看,欧阳修是纯粹的儒者,积极入世,并且终生排斥佛老。而苏轼的思想则复杂得多,既入世又超脱,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他身上自始至终水乳交融。他既有儒家的刚健,又有佛家的洞达,又兼道家的随遇而安,任性自然。
在仕途上,二者都是几番浮沉,但透过这些浮沉,两人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欧阳修的三次贬官第一次因朋党之争,而后两次竟然都是因为被告与外侄女和大儿媳有染。另外从其他章节的记载上,欧阳修平生的风流韵事也有不少。这与苏轼的因言获罪,因政治立场受排挤相比,高下立现。且欧阳修所贬的夷陵、滁州和亳州,条件并不艰苦,而其官位也不低,较苏轼的贬谪来讲只能算外放。欧阳修明显比苏轼更适合官场,更会“站队”。从应进士试就可以看出,苏轼是凭借家族的读书氛围和出众的才华,一路高歌猛进。而欧阳修是几次失利后,拜谒胥偃,在胥偃的提携下一路过关斩将的,进士及第后胥偃更是以女妻之。而步入仕途之后呢,为和当政的范仲淹站在一起,翁婿二人话不投机,矛盾日渐加深,遂至终身冷淡疏远,实在令人心寒。而苏轼的一生中亲情和友情真挚、丰富,即便对政敌,也报以善意。
两人都是文坛和政界的重要人物,交游广泛,有着共同的襟怀。欧阳修所提携的后进,网罗了了北宋中后期政界、文学界、思想界众多杰出人物。如政界吕惠卿、曾布、王韶、吕大钧等;文学界有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梅尧臣、苏舜钦等;理学之士如程颢、张载等。他善于赏识激励后进,更以能以宽广的胸襟容纳天下的贤才。比如初读苏轼文章时便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更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对走过弯路的学生,如太学生刘几,也能谆谆教诲,促其成才。苏轼在交游上更多体现的是真诚与宽容。大部分时间,他不像欧阳修那样位高权重,但是总能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感召人,苏门学子在政治风波中体现的情意令人动容。而苏轼与政敌之间的交往,更令人感慨其胸襟之开阔,人格之高洁。被贬黄州之后,还能与定居金陵的王安石抛开芥蒂,相互激赏,成为半山园的常客;晚年更是对曾经丧心病狂迫害过自己时被贬雷州的章惇给予关怀与同情,写信开导其子章援,并将自己的养生心得和一些常用药方随信赠送。章家一直珍藏这封感人的信,几十年后,还有人从章惇的孙子张洽看到。其胸襟人格“虽与日月争辉可也”。这一点欧阳修恐怕做不到,不仅早年与提携过自己的岳父隔阂;后期因政见不合,与曾和自己并肩作战过的富弼也是分道扬镳。
最后,两者都是文学大家,都有很多诗词文名篇,但就个人来讲,还是偏爱苏轼的作品。历来评价欧阳修的散文作品,有个专有名词叫“六一风神”,其代表性作品就是《醉翁亭记》。其情感体验是复杂的,而表现形式却是回环曲折,吞吐掩抑,徐缓平和又婉转平易。个人感觉情感上还是“小资”了些,形式上比较注重雕饰,须知“苍颜白发,颓然其中”的“醉翁”只有四十岁。其诗词也是这样:“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相比如何?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怎能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相较?苏轼的文章思想上是丰盈的,形式上是自然流畅的,读之如清风明月,让人胸无纤尘。
两个人的创作态度也不一样。苏轼才气逼人,常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早年为《南行集》所写的序言中就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注重主观修养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见解极高。而欧阳修的写作上更注重形式上的锤炼与修改。比如为韩琦写的《相州昼锦堂记》一文,韩琦极为爱赏,深以为知己,没有空闲就拿出来赏玩一遍。谁知几天后,欧阳修又送来了修改稿,并嘱咐上次送来的文章有不妥之处,以这个版本为准。仔细比对后发现两个版本竟然只有一个细微之处的差异:原文开篇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多了两个“而”语调更舒缓,也更能体现富贵者的意态,其锤炼之功,令人叹服。他为父亲作的《泷冈阡表》更是精心修改,如果将初稿和定稿进行比对,便会发现多处细微处的修改都极为精彩,个别字句的调整能让全文更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情感饱满。据载他写完文章后会“贴之在墙,坐卧观之”,然后反复删改“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即使写张一二十字的小柬,也会预先打草稿。他夫人曾劝他“何必自讨苦吃,难道还怕先生骂不成?”他笑答“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他曾经将自己的这一写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晚辈,所以苏轼援引其论文道:“(作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东坡志林.记欧阳公论文》)这一做法和态度,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发。(耿世涛)


欧阳修的读后感篇五

《欧阳修》一书很简略的写了欧阳修的一生,是历史学家那种简略的手笔,不是很细腻的文学手法。大抵古代的文人文学声誉高的,政治地位都不会是多么的卓越。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小的推官,但是廉洁清明,却英年早逝,留下年幼的欧阳修和她年轻的寡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母亲郑氏在江边上用芦苇在沙滩上教会小小的欧阳修识字、读诗。但是他的母亲毕竟是一个弱女子,不能像男儿一样抛头露面,不得已投靠了当时他的叔父,叔父待他们母子非常的好。小小的欧阳修在叔父和母亲的询询教诲下,在他最敬仰的韩愈前辈的诗集陪伴中,慢慢长大了。当然这些没有过于多的描述,只有简略的几笔,一笔带过。

虽然生活环境不如意,但是老天却给了他别人所无法企及的才华,当然这些才华也是他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作为母亲,寄人篱下,免不了有一番连累人家的感觉,自是希望自己的儿有一天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但是那个年代不是你有才华就可以的,虽然他三试第一,可是最后也是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对于欧阳修来说虽然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但是他有一颗任你野火遍地烧,却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的心,虽然有些抱负未展,但是身居他那个位置上,他做了很多。

我喜欢欧阳修,同他的几个妻子一样,一为他的才华,二是他几度被贬荒凉之地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尽其所能为百姓做的实事,三是他虽三度娶妻,但是每一度都对自己的妻子忠贞不已,没有别的才子所谓的风流多情,最后他有一个好母亲,一个虽没有抚养他却给他做好榜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