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 阿q正传读后感(通用8篇)

小编:QJ墨客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一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二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三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读《阿q正传》好象也让我回到了那个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社会淘汰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篇六:《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四

当时的统治者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礼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国礼貌“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阿q不应当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五

这种日子若是放别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们的阿q先生却能活得好好的,并且还能给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辫子撞墙,他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打老子;追吴妈未果,他窝在破庙里安慰道:脚太大,配不上自己。凭着这精神胜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坚强地活了下来。

阿q其实也不是老被欺负,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找一些可怜人欺负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时他跑过去调戏人家;见到小d时,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属于那种欺软怕硬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六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阿q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没有家也没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过夜。在未庄,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过后,阿q又心满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觉了。由此可见,阿q还是个自我安慰能力极强的人。

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就嚷嚷着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造反,从那以后,阿q就从心底憎恨他们,但又有一丝向往。因为生计问题,阿q又跑到城里“求食”。回到未庄后,的的确确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后来赵家被一群强盗抢了,由于阿q平时总爱说自己是革命党,所以被人怀疑是他抢的。游街示众后阿q被杀了,临死前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从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处。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而不经大脑思考,一味地追随别人。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七

“胜利”过头了甚至招来灾祸自己也不知这就麻烦了。阿q死了,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死。死都死得如此糊涂,他的人生怎能算不上是悲剧的一生?尤其是最后一句旁白说阿q“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使观众在欣赏完电影的同时,将彼时与此时对比,寻找现实中的.阿q,从而产生许多感慨。

这真的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影。

阿q正传读后感八百字篇八

像阿q这样乐观的人,在旧社会,是不是很多?还是一个比一个悲观?阿q这种性格,让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许多朋友,每天快乐地玩,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我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我一定不会经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会说我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话,不再唠唠叨叨地烦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