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的味道600字作文(精选3篇)

小编:笔尘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味道600字作文篇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慢步在青泥石板上,轻吟着余光中的《乡愁》,却无法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我的家乡离我很近,触手可及,抬眼能望。不必说青泥石板两旁青翠的竹林,不必说不远处那浅浅流淌的流水,更不必说漫山遍野的蕨子,单是那小小的水泥打谷场,就珍藏着我童年的几多欢笑。

抬头仰望,湛蓝祥和的天空。少年时,我都在家乡度过,感受着它四季的轮换。春天,粉红色的桃花,虽然没有朱自清笔下“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热闹劲儿,却让人有种怎么嗅也嗅不够的淡淡的芳香;盛夏也有属于它的躁热,但夏雨过后,空气中氤氲着泥土和杂草的味道,让一身的疲惫烟消云散;秋天,瓜果飘香,浓烈的,馨香的,馋涎欲滴;最令人难忘的是枝头淡黄的桂花,金秋时节,我常常伴着这袅袅的幽香入梦;冬天的雪宛如江南女子,温柔却冷清,纯洁也坚韧。

我常在庭院下与伙伴游戏,待到黄昏,飘出缕缕菜香,各家各户的催促声陆续响起,小伙伴们才依依不舍的告别。无忧无虑的日子转瞬即逝,如“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流水。

深夜,也是有味道的夜。听着故事,外婆为我轻轻扯上不知何时褪下的被子,缓缓拍打,静静地听着时缓时急的蝉声,窗前的荧火虫仿佛是夜里的长明灯,夜晚的静谧祥和是家的味道。

到了上中学的日子,常常读到思乡的诗句,对于离乡的我来说感同身受,渐渐读懂了乡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种飘零之感油然而生。摇曳的路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陌生的城市充满了令我畏惧的味道,也就愈发怀念家乡的味道了,想念我的家乡也曾经“凫雁满回塘”,想念慈爱辛勤的祖母,想念她亲手秘制的糖醋排骨……我形影相吊,惆然若失。

今年中秋,我如愿回了一趟老家,祖母老了,斑白的头发,微驼的脊背,记忆中的味道如同祖母一样变得有些迟暮了。我尝试着为祖母做了一份糖醋排骨,味道却远不如祖母做的。祖母慢慢地吃着,微微抬起头,眯着眼睛端详着我,我似乎瞅见了她湿润的眼角。我陪着她说话,她的话语也有些含糊不清了,但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对我的爱。

现在,我终于能体会余老的《乡愁》,流连于唇齿的是家乡的蕨菜味,镌刻于记忆的是那深深的故乡魂。是什么让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落叶归根,孝顺父母。”祖母如是对我说,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天边,月正圆,皎洁的,圆满的,隐隐又弥散着桂花的香味,这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600字作文篇二

父母亲居住的家乡是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农场,每到夏季来临,四面都是繁茂的树木,清风习习,浓荫铺地,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农场的周围是一望无际肥沃的庄稼地,四季的更迭总会演绎不一样的美丽风景。距离农场几里外都是小小的村落,像一双双温暖的大手轻轻的托着农场这个小小的岛屿,生活在农场的一百多户人家,除了农忙的季节,其余的时间大都会悠闲自在的享受着平常人最简单的幸福……

在离父母居住的院落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菜地,一年四季,这里都会有新鲜的蔬菜,每次回去,父亲都要带上一把铲子,一只大大的袋子去剜些时令的蔬菜让我带回来,怕父亲麻烦,可是父亲却执意说,咱自己种的菜,百分百的绿色,没有任何污染。其实家里只有父母俩人,是吃不下的,可是父亲每年都会不辞辛苦的翻地,种菜,洒水,隔段时间会给在镇上的弟弟再送去一些,看着我们大包小包的带走了,他却总会心满意足的笑了。

眼下正是蔬菜旺长的季节,看着父亲又拿着袋子准备下地,就跟着父亲一起去菜园看看。放眼望去,从东到西,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浓浓的绿色,好养眼!青翠欲滴的上海青,鲜嫩透亮的生菜,玉树临风的蒜苗,浓绿肥嫩的油麦菜,刚刚冒出嫩芽的玉米菜……春天的绿色已成为我们心中最亮丽的风景,看着都是一种舒服的感觉。

跟父亲一边剜菜,一边聊天,父亲很喜欢跟我聊天,总会把跟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告诉我,甚至还会小小的告母亲一状,说母亲有时候太较真,固执,爱操心。这些年来,我真的明白,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为了母亲付出了最大的精力,当母亲孩子一样的疼着,爱着,吃什么买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父亲的话说,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吃得起,穿得起,母亲的话说:只要能够得着,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你爸也会摘给我!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一脸的幸福!对于母亲,父亲是娇惯的,可是每当轮到他自己,却是一分一毫的吝啬了。

母亲虽然七十多岁了,牙口不是太好,却一直喜欢吃菜馍,两张薄薄的烙馍摊上新鲜的蔬菜,在平底锅里三翻两翻就成了。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太好,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多品类繁多的青菜,能吃上一顿菜馍也算是件很开心的事了。隔段时间,母亲就会去野地里挖一些野菜回来,洗干净了,撒上盐,再滴几滴只有过年才能闻到的芝麻油,和一盆面,看着小小的擀面杖上下飞舞着推开白白的面团,一会的功夫就成了一张薄薄的饼,然后摊一些菜在里面,再烙一张盖上去,放在锅里。不一会厨房里就飘起了诱人的清香,于是我跟弟弟就会眼巴巴的瞪着准备出锅的菜馍,母亲就会笑着说:小馋猫,有你们吃的。当那松软可口的菜馍进入口中,那滋味,现在想想还是那么的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可是现在生病在床的母亲再也无力拿起小小的擀面杖了,每次回去,我都会赶时间给母亲烙几个菜馍,看着母亲津津有味的吃着,就会想起小时候我的样子……因为不能常常在他们身边,弟弟们也离得远,所以每次母亲想吃菜馍的时候,父亲总会央求左邻右舍,时间长了也觉得不好意思。

在跟父亲剜菜的时候,聊着天,父亲突然兴高采烈的说:惠,知道吗?我学会烙菜馍了!一次比一次烙的好,圆圆的了!你妈还说很好吃的。嗯?停住了双手,看着一身朴素衣装的父亲,再看看他一脸的喜悦,我的眼睛湿润了,七十六岁的老父亲临老却学会了烙菜馍!为了母亲他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为了母亲,他是做到老学到老……

其实问问现在那些年轻人,有几个会烙馍的?一是手懒,二是不喜欢吃,玲琅满目的汉堡,披萨,蛋挞,面包已经让他们不愿意再品味这些最普通的农家饭菜了,烙馍卷菜,菜馍这样的口感却只能是我们这样年龄段以上的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家乡的味道了……

看着满满一大袋子的新鲜蔬菜,我想:今天一定给母亲多烙几张菜馍……

家乡的味道600字作文篇三

又到了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秋的脚步也近了。乡间的秋天,金潮暗涌,绿树葱茏,果香四溢。留在我们儿时记忆里的,却没有大人那些丰收的喜悦,我们所关注的,是美食。

在川北农村,属于这个季节的美食,种类繁多,不必说那神奇的雨后才现的野菌,不必说那闻香醉人的地果,不必说那烧烤即食的笋壳虫……每一种神奇的食物都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其中最诱人的,莫过于软糯香甜的糍粑和令人回味无穷的桐叶蒸馍。

糍粑不是什么很稀奇的食品,但是家乡的做法确实独具一格,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原材料是当年刚从稻田里收获的糯米,比陈年的要香糯得多。把糯米洗净之后放至在一口大铁锅上蒸,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蒸好后的新糯米油亮饱满、晶莹剔透,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诱人的米香味,小伙伴们欢呼雀跃,跃跃欲试。因为接下来就是“叉糍粑”了。这是个力气活,小伙伴们只有观看的份了。

只有趁大人歇气的时候上去鼓捣一下,却连对窝棒都提不起来,逗得大人们在一旁直乐。蒸熟的糯米倒在石头对窝中后,用对窝棒不停地盅,糍粑上下翻滚,直至把糯米打成很粘的泥状直至用对窝棒能提起整个糍粑。然后用一张干净的毛巾把糍粑从对窝棒上慢慢取下来,放在早已撒好南瓜仔粉的簸箕中,用手慢慢摊成直径大约15公分的圆,然后再在上面撒上薄薄的一层炒南瓜仔粉,成品糍粑就做好了。最后再根据个人的喜好,切成块状或片状,用油锅炸或直接蘸白糖食用。油炸的表皮酥脆,蘸糖的甜糯而不腻,满口都是大米和炒南瓜仔粉的清香。趁着大人们到厨房去弄第二锅糯米的机会,小伙伴们合力抬出对窝棒,直接用手抠上面剩下的糯米,那种偷食的感觉至今难忘。

记得上一次吃到桐叶蒸馍,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我始终记得是皎洁的月夜,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在院子里,年轻人或高谈阔论,七嘴八舌讨论今年的月儿更圆之类的话题,或仰望星空,静静地聆听老人们聊起当年的往事,小伙伴们有的是精力,中午的糍粑还没有消化完,相互打闹嘻戏着,为即将登场的下一道美食腾空肚皮,院子里好一幅热闹的场景。妇女们刚从厨房蒸笼里端出热气腾腾的桐叶蒸馍,小伙伴们便争先恐后,早已将蒸笼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于是挨着分发。一个就足以吃饱的蒸馍是如此的美味。食罢,美食的余味依然在心间缭绕,挥之不去,那是岁月给予我最真实的馈赠。

桐叶蒸馍,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皮有馅的大饺子。这种状如饺子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比较特别,里面的馅料为玉米浆、嫩南瓜、少许农家腊肉,佐料当然少不了姜蒜盐等,最神奇的是它的皮,用的是乡下特有的新鲜桐叶——油桐树的叶子。

老家乡下的山坡上、地脚边,通常都会和油桐树不期而遇。这种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山里田埂上一丁点儿瘦土,都会被它有力地紧紧攥住。它恣意伸展的枝桠,粗实笨拙,带着野性,或倒挂金钩,或弱依峭壁。像满山淘气的野孩子,身姿不一而足。不必念记春日灿若云霞的油桐花,那是转瞬即逝的灿烂。那碧绿的油桐叶才是我们的最爱。油桐叶宽过巴掌,颜色透绿,叶脉清晰,本身就带着香味。查不到是谁发明的这种食材,我们只有沿袭古老的习俗,带着叶柄采摘下来,大约十多张足矣,这是桐叶蒸馍的最基本的标准配置。

新鲜桐叶两面细细洗净,整理好备用。但单有油桐叶子显然不行。要选择上好的使用农家肥种出的玉米,石磨磨碎成浆;同时选择鲜嫩的南瓜,细细切丝,外加青红辣椒丝拌匀;当然,少不了点睛之笔,那就是农家腊肉。春节的腊肉放到这个时节,别有一番滋味,切成肉丝显然是不能的了,只能切成肉丁;再将南瓜丝、肉丁加入佐料拌匀。万事俱备后,将桐叶铺平,把鲜玉米浆摊成一个圆,再填入馅,然后从中间对折,合成饺子的造型,最后放上笼屉,二十分钟后就可出锅了。香味早就透过窗户飘出来。剥开外面青焦干黄的桐叶,里面就是黄黄的玉米馅,咬一口馍松软、香甜,再咬一口馅鲜、脆、香,唇齿留香。尤其是桐叶的清香渗透在馍中,有种独特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回想起来,糍粑和桐叶馍都要摊成一个圆,就是代表团团圆圆的.意思。正是这些当年常见的滋味混在一起,才有了岁月的痕迹。如今过中秋都是吃月饼,我想可能再也吃不到儿时的美味了。时光飞转,岁月蹉跎,那用“对窝”叉成的糍粑还有农家小菜做馅的桐叶蒸馍,那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只有出现在梦中,余香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