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双减报告心得体会(优秀5篇)

小编:书香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一

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在推进素质教育、减负的道路上一直在进行尝试和探索。而张齐华双减报告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倡导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轻课重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张齐华双减报告,我不仅对于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思考。本文将就张齐华双减报告心得体会进行论述,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张齐华双减报告对于我国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的教育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发挥。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当前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家庭教育的重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通过对现有教育现状的分析,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次,张齐华双减报告对于教育改革的启示。报告中提出,应当将课程负担和学业压力适度减轻,让学生能够享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报告还提到,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启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其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孩子们的潜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张齐华双减报告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报告中提到,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肩负的责任,家长应当理性对待教育,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的成长。通过学习报告,我懂得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与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和成长,形成教育共同体。

第四,张齐华双减报告对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中提到,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要从“教”为主转向“育”为主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承担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通过学习报告,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张齐华双减报告对于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大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进。社会应当加大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当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报告,我明白了,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学校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张齐华双减报告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习报告让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当积极践行报告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积极参与其中,为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二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下面就根据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根据统计表提出“谁投篮比较准”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认识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进行比较,并将分数改写成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接下去的一个环节,主要解决百分数的读写问题。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致会读写百分数,所以随后由学生来把转化为百分数的形式,并介绍百分数中各部分与原来分数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较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交流88%(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6%)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会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来表述,也进一步理解和88%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三

“平均数”教学设计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虞益锋老师和无锡市滨湖区育红小学杨文君老师分别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并都荣获一等奖。两位老师上的内容相同,但教学设计和设计中的思考却有着细微的不同,有关市区的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特别是执教老师花了不少心血,大家一起思考研讨了许多问题,现简述如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一、自然导出“平均数”是难点

苏教版三下“平均数”一课从知识教学角度讲,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提供的实例是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男生分别套中6,9,7,6个,女生分别套中10,4,7,5,4个,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按课本例题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的不同,要分别求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是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是:(1)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2)把套中个数最多或最少的男、女生比较;(3)去掉最后一名女生后比或再增加一名男生套一套再比总数。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导出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作一些准备和铺垫。宜兴一课设计是增加这样两个准备题:三年级一班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小组男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5、8、6、5;女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10、4、6、8。问男生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比较方法,人数相同,可以把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分别求出来比总数,谁总数多谁就套得准。接着老师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条形统计图:男生队4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队5人,每人套中5个,问: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学生受前一题影响自然出现比总数的方法,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数不同比总数公平吗?(不公平)但由于男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相同,每人都套中5个,各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65,所以男生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自然导出平均数,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就容易得多。

滨湖一课同样设计了两个准备题: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用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组男生有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中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方法一,从统计图上看,女生都比男生高,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1218,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三,因为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所以可以比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套中的个数,46,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接着教师出示第二组套圈情况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5个。谁套得准一些?在比较中使学生知道,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数,但是虽然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个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65,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两课设计的准备题虽不相同,但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导出平均数,在例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人数相同可以比总数;人数不同,如果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拿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孕伏:当小组人数不同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这样比较是公平的。在此基础上引入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想到: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要想办法分一分、移一移或均一均,使每组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然后再进行比较。实践证明,有了前两题作准备,导出平均数,用平均数进行比较自然、合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

苏教版“平均数”一课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以前的教材把平均数的求法作为重点,课标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作为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设计者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6个后都追问学生:这里的“7”是指男生真正每个人都套中7个吗?这里的“6”是指女生真的每个人都套中6个吗?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它们表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实际情况有人套中的比它多,也有人套中的比它少,也有人正好套中一样多。它是移多补少得到的,它反映的是这一组学生套圈的总体情况,它是一个抽象的“统计数据”,而不是真实的“原始数据”。设计者在练习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如通过教材第94页第3题,让学生联系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学校篮球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有学生身高155厘米,是可能的,篮球队中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又如通过教材第95页练习九第1题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学生虽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仍有危险。

教师在课堂中还联系实际补充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的实际意义。如宜兴一课补充了两组题,一组让学生辨一辨,说一说:(1)据统计,我们学校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平均每人捐款28元,那么,每位同学一定都捐了28元。(2)我们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林想:学校的某个篮球队员身高有可能是155厘米吗?(3)池塘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林想:我身高15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另一组让学生想一想,选一选:小林和小华进行了三场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套15个圈,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怎样呢?(1)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多;(2)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少;(3)小林第三次套中了10个。

滨湖一课取材上课班级,补充的一组题是:(1)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一个小组同学身高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问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2厘米吗?(2)一个小组6位同学平均体重是32千克,其中一位同学的体重只有26千克,可能吗?(3)我们班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女生都比男生高,这样理解对吗?显然通过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真正理解。

三、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需要

“平均数”一课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条件和结果都是整数)的平均数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求平均数一般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利用准备题的孕伏和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需求,同时结合统计图的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既直观又管用,但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毕竟有局限性,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通法,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设计者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求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中初步感知: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可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外,因为人数没变,套中的总数没变,所以还能用求和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在练习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时,在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枝铅笔后,出示第二组笔筒,分别有9,1,3,5,2枝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使学生感到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麻烦,用求和平分方法求平均数简便,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用“求和平分”求平均数是一种需要,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比较方便。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

平均数一课虽然上了多次,但每次上下来认真反思、总结一下总感到启示和收获多多,其实,其他课也一样。

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四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行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双减”政策对于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近日,我参加了一场由教育专家张齐华主讲的双减报告会,他详细解读了这一政策,并给予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建议。在听完张齐华的报告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张齐华在报告中强调了学生减负的重要性。他指出,长期以来,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困扰学生们的一大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表明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变成了应试的机器,毫无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学生减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个观点让我深思,我意识到过去自己过于追求分数的同时,却忽略了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现在起,我决定适度地减轻自己的课业负担,并更多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

其次,张齐华还提到了家庭减负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而家庭减负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家庭环境去学习和成长。他强调了家长的角色,提醒他们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而不是马拉车。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于父母角色的认识,我意识到父母应该给予我们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让我们去探索和学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将主动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需求,并尽力配合他们的期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家庭减负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第三,张齐华在报告中谈到了教育机构减负的重要性。他对于目前的校内补课问题提出了关键的观点,他认为课后补课只是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他建议学校要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这个观点引发了我对于学校教育的思考,我意识到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升学率。作为一名学生,我将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争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张齐华还特别提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他提出了“发现兴趣,才能坚持”的观点,鼓励学生们要多多尝试,勇于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决定在兴趣方面多做尝试,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我将学会主动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并持之以恒,相信这将是我的人生动力。

通过这场关于“张齐华双减报告”的报道,我对于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减负、家庭减负、教育机构减负以及培养学生兴趣,这些都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平衡,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我相信,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将会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张齐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篇五

张老师上的课追求太完美了。众人评张齐华老师的课:亦歌、亦诗,亦画。昨天,我非常有幸听到了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好样的”“我来采访一下”“真不错!”“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从他的第一句话讲出来,我就深深地被吸引,我想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所有的学生和观众。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张老师的课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话语中有很强思维逻辑性。

第二环节中有字母表示运算结果有a+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张老师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出示了a+5=a+5。学生很惊讶的,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在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运用了儿童心理学讲解这个为问题。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在他课上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观众深深地吸引着。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张老师的课,不仅让人感觉他的数学素养很高,而且他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也很高,我想这也许是他语言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佩服、太多的赞不绝口,作为新老师我们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比如:理解把握教材,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看教参,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