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草原上的教案 草原教学反思(汇总6篇)

小编:雨中梧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上的教案篇一

《草原小姐妹》是一堂综合性的音乐课。我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

学唱小姐妹心中的赞歌,采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

这堂课在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2、节奏时间过多,乃至于演唱歌曲时间不够,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就已经下课,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表中的“能用朴素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歌曲自豪的情感”;因为时间关系歌曲中衬词部分还有同学旋律上还有错误,没有全部纠正。

草原上的教案篇二

《草原的早晨》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出草原一片繁荣新旺的新气象。

班上的孩子,只有李易骋去过大草原,其他的孩子都没有见过美丽的草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

因此我首先播放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看图想象,然后把美丽的草原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直观鲜明的印象,这样,通过“画中感,读中悟”,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和欢乐!

第二自然段草原醒来欢快的情景。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然后去品读文字。学生很快感受到了那欢快的气氛,而且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来理解。理解“涌出”“蹦跳”“奔向”时,有一个小朋友说:“下雪了,我们涌出了教室,蹦跳着奔向操场……”他们从生活找到相应的场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阅读,读得更有滋有味。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尽管有很多孩子学得津津有味,但是还有少数孩子在后半堂课跑神了,我没有及时关注。

草原上的教案篇三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是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这首歌曲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使学生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但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我把时间给看错了,所以下课提前了,本来我还准备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没有来得及教学,导致讲课效果不是很好。二、这节课,我对乐理知识讲解的过于详细,讲得有点深,导致一些学生不理解,并且觉得沉闷。三、我还应该在音乐课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融入草原的气氛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草原上的教案篇四

展示课《草原》在慎重的选课、团结的备课、说课中宣告结束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过程之中,备课过程的和谐之美让我收获了几许成长。教学过程的不和谐之音,暴露了许多教育、教学的问题。

何校长和语文组的老师针对我的课堂提出了衷肯、宝贵的意见。他们如同庖丁解牛,精妙的指出了失误的关节点,这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但是,从教一载以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克服?始终如一块磐石沉沉地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又如一团乱麻,让我在午夜梦回之际也不能沉沉入眠。

直到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她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难得想到它。日子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懒洋洋的态度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象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的态度可以尖锐的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

是的,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友善、朝气和渴望的态度。在我的潜意识中,我只是一个新老师,有许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慢慢成长,我对自己很宽容,总是对自己说:这堂课上不好,没关系,有许多的下一节课可供我去弥补,殊不知一句话说得好:学生是经不起实验的!我可以慢慢的成长,而学生却不能,我应竭尽所能给他们以最好的护航。

假如我每天都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假如我能带着这样的态度来工作:这是我上的最后一堂课。我想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我会用微笑、用友善、用朝气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愉快上扬的调子与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他们的回答给以发自内心的赞美;对他们的羞涩给以最为宽容的鼓励;我会露出大大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我的阳光;我会用上好公开课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用最为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像科学家那样严谨的比较每一种教学方法间的优劣之处;像艺术家那样精心的书写每一块小黑板,准备每一个教具。那时每一堂课将不再是一个遗憾。师生间的关系也将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

我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对文本的关节点把握不准。如在描写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草原美景的教学。要学生首先体会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意思,再说说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群、骏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进行说和读的训练。虽然线索理清了,但是问题却显得十分杂乱,也过碎,某些问题也不够科学。这是没有找准文章的关节点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境界?(引导学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引导学生对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画面进行感知和想象)这种境界给人以什么样的体验?(引导学生找到并读出体验)在此之上引导学生读透、读懂文本。

同时我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准确。语言训练点的选择既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也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丽、清鲜这样的语言准确、优美,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为什么叫清鲜不用新鲜?渲染是什么样的?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演示给我们看一看?因此,我还需要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

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不够慎重,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课往往是那种平实,波澜不惊的课,因此在教学中能不使用课件的地方尽量不用。追求教学的平实与真实。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出,恳请各位老师不啬指正!

草原上的教案篇五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教学这一课使我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阅读课文教学的每一课目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时,就应抓住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情感培育。同时,借助有效的电教手段,展现文章表现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想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自觉加以抵制。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有所提高,在段的教学和训练学生表达方面还有欠缺,教学细节上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学语言,如: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第一次试讲后组内老师就提出了我在语言上的问题,不精、不准、不美,辞不达意,我也深感由于在备课中没有好好设计使自己的话多、乱,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把自己的课堂语言都写了下来,效果果然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两句话却反应出了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基本功,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锻炼。

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我认为对各种可以用于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利用,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渗透进课堂,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草原上的教案篇六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 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