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大全5篇)

小编:曼珠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一、名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二)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

名教师不但在教学风格方面自成特色,对教材的把握也是相当熟练。过去许多名教师“一支粉笔”登讲台,从来不带书和教案,令人称奇。因为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上课时不需要再看课本。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首先取决于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很难想象名教师上课时会眼不离课本。而现在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各地可以自选课本,甚至一个地区的课本也在不断变化。同一个班的课本可能《语文》是人教版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这一年级是苏教版的,下一年级又换成了沪教版。这种做法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选择教材的机会,另一方面繁荣了教材市场。过去许多名师走遍全国上公开课从来不带书和教案,甚至让学生临时点课,学生点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顾客只要报出菜名就能做出这道菜。全国统一教材,教师只要把一套书搞熟了,走遍全国都不怕。就像卡拉ok一样,大家都是“唱同样的歌”,只要点出歌名,歌词一样,旋律一样,只是嗓音的不同和演唱的水平不同。现在不行了,各地的课本不一样,名师到外地上课首先要熟悉当地使用的课本,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了,更不敢妄谈点什么上什么。有些老的名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干脆自带课本,走到哪里上公开课都是那一篇课文。据说一个小学名师一篇课文在全国讲过600多场,真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现在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用我们的教材你怎么处理”,所以面对多变的教材市场名师也为难了。

(三)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

说是新课改,其实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对于一些新课程理念人们已熟能成诵,但真正能够解释清楚并说明在具体教学中怎么用的教师却并不多见。比如:具体到一节初中数学课,怎样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不同学段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在家长和社会依然看重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情况下,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与升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课程专家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能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的并不多,能亲自上示范课的更少。一线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感悟,摸着石头过河,也拿不准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目前我们还很少看到令人信服的新课改的示范课,可以说,真正称得上是新课改名师的教师凤毛麟角。一线教师希望看到能真正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名师和名课,而目前的名师大多还停留在展示个人教学艺术的层面。

(四)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

新课程提倡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硬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甚至砸掉讲台、搬走讲桌,使教师无固定的讲坛。在一些课堂上已分不清哪是教师哪是学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早已掩盖了教师个人的风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退居二线,难以像过去的名师那样神采飞扬地讲演了。过去中小学教师“看课”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教师的口才、板书、教态都是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大规模的公开课,上千人的观众,二三十个学生坐在舞台上背对听众,听课者看到的是正面表演的教师,学生的活动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和点缀。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师的作用被大大淡化了。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公开课不再那么精彩,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名师表演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

二、怎样成为新课改下的名师

在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都在变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与新课改配套的名师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成为名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出示范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人们不再陌生,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些理念。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是个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在这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要从自己所教的学段和学科开始,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比如,三维的课程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堂堂都要确立和落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堂堂都要有?类似的问题一线教师会提出一大堆,在课改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依然感到困惑。他们希望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果谁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他就是当然的名师。新时期需要这样的明白人,大家不再希望去看那些善于作秀的表演型的名师。

(二)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

过去的名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掌握熟练,而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意图、编排体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课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线性结构排列,课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排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编排体例问题,而是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过去的名师都是在教过多年毕业班后才把握了教材,而课改后一个学段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的教师并不多(很多学校都是接力教学),何况教过一轮教材也把握不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所以要成为名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下功夫。笔者曾在若干所重点小学做过现场测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的最低阅读量是多少?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具体落实这些阅读量的?”很少有人能答对这个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大家学了多少遍,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没有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标准。现在虽然提倡“一标多本”,各地的课本不同,但课程标准在全国是统一的,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教材怎么变,考试怎么考,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真的把课程标准琢磨透了,教材再变也不怕。

中小学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要认真研究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要研究整个学段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清楚本学段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高水平的教师要能够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在教学中就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么才算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名师必须有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程改革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而目前学生负担依然很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就是当然的名师。现在看有些教师的课堂很活跃,从表面上看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师生不断地交往互动,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但课后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我们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学改革,不但要看学生在课上做什么,还要看学生在课后做什么。真正高水平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质量高,学生课后负担轻。有的学校提倡课前预习,有的提倡课后作业,这些仅仅是方法的差别,重要的是在一天24小时内学生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学习的,有多少时间是用来休息的,有多少时间是自由支配和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的。不管是预习还是作业,如果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课后的时间全部变成课业学习,就不能算是高效率,就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开始。我们不能说作业是负担,预习不是负担,要算一天24小时的总账,看学生在24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教师不能像一个包工头,变着花样把学生课后的时间全部榨干,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学成绩好、学生素质高、课后负担轻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名师。

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我于今年8月8日参加xx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其中有一项学习任务,就是做一份科学学科调研报告。8月16—17日两天我对全镇8所学校科学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2、学科师资配备与开课情况。

3、教师对学科的认识及态度。

4、教材使用情况。

5、学科实际教学情况。

主要是与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座谈交流。

20xx年8月16—8月17日

1、师资配备情况:我镇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总人数是40人,但没有一个是专职任课教师,现任课教师只有5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参加过培训。另外,通过调查情况反映出,我镇部分科学学科教师缺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学情况:全镇各学校都能够按照课标开课,并能开足课时,三、四年级每周二节,五、六年级每周三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科学课程认识较强,尤其是镇校本部早在90年代初,就非常重视这门学科教育教学。而且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上好每节课,学生要认真学好每节课。并定期对本学科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各类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小发明和小制作比赛、科技小论文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校本部的带领下,本镇的其他单位学校也紧锣密鼓跟随其后。所以,我镇这块在全县做得相当的好,一直得到县局好评。由于校领导和教师重视,平时工作做得扎实,故在最近几年县里举行的有关科学知识、技能各项竞赛中,我镇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绩,而且在市里也获得过了第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3、教学设备、实验材料情况: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各校都有但配置落后、不配套,而且有的数量还有限。导致学生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演示实验都无法去做,更何况科学教材上的实验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原有的仪器也无法使用,故导致大部分只能靠教师的枯燥地解说。

4、教材使用情况:20xx年之前,每生每人一本,最近几年教材在订购时就不能达到人手一本,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要特别爱惜,以便循环使用。学校也都能及时收集保管。

5、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通过和教师交流,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了解新课程标准,都能借助课余时间去钻研科学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

1、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的科学学科教师。

2、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3、教学材料的不足与上课准备不足。

4、教师的培训学习不够,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大对这块的投人,切实改进教学设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4、我们教师要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热爱本学科的教学。

5、我们教师也要多渠道自学来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我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镇全体科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科学学科教育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篇三

一学期来,我为工作,在努力奋斗;为生活在尽心安排;为未来在不断畅想,回顾总结这学期的工作,其中还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要努力工作,提高个人的教学教育的潜力,时刻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这是我在师德师风的学习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进一步理解。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回想自己从教的教学历程,对照师德建设对教师的要求,我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依法执教,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基本路线,自觉遵守《教师法》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

三、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特别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家长。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

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团结协作,尊重老师,虚心学习,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七、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函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遵守社会公德,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在教育教学中我觉得自身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二、有时对优生关爱有加,对差生则关心不够。

三、在教学方面有时存在着急躁的情绪,导致教学行为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所偏差。

尽管在教学中注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有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难免出现急躁情绪。

正因为自己还存在着不足,所以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师德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早日成为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领导相信的一名信得过的合格教师。

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篇四

见习目的;真实感受小学教育,增强师范技能,学习经验。

见习时间:20xx年4月13日---20xx年4月17日

见习地点:文澜镇中心学校

见习是大学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见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当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各个老师和学生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见习过程中感觉所学的到东西远远要比四年里在校园里学到的丰富、精彩。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

见习学校地处文澜镇东村,在校生500多人,教职工39人,是一所校风正、城郊结合、教学质量优秀、办学历史悠久小学。见习班级及其基本情况:见习班级为三年级(2)班,共有男生25人女生25人,合计50人。这是一个学生表现优异的班级。班主任马老师和杨瑶文老师分任数学、语文,他们都是年轻女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各具特色,对见习生指导热心细致、负责到位。

在我心中“见习”是一个严肃的词,教育见习,对我们来说也一样,和真实的`三尺讲台零距离接触。怀着几分新鲜和激动的心情,整理师容师纪和小组前往见习学校——文澜镇中心学校。

第一天的见习就在这唧唧喳喳的吵杂中结束了,当学生们放学后,我被吵的弄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在小学见习什么都没有做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累,躺在床上一动不想动,只觉得头晕目眩。也许是因为我们要从红河学院骑车走差不多两公里的路才能到达东村小学的原因吧。

第二天,我们对学校环境熟悉了,可没有了新鲜感觉,掌握了小学的作息时间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更好地把握了。我个人认为小学教育特别讲究艺术性,就象一个演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特别是语文教学,表演性更强,而小学老师那语言表达不是等闲之辈所能承受的,对我这个男生来说是相当痛苦的。可那是教语文必备的。这个艺术性我们男生怎么样去换一个新的方式去表达,那样和女老师的纤柔结合起来,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就会更健康。

第三天和以后的几天一样就是听,经验的吸收。可我总觉得后排的几个学生不怎么发言很沉闷,可下课了又特别活跃。总之就是这样,上课不发言,讨论中调皮捣乱。我开始认真的注意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可他们种种行为又反映着什么信号呢---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又是什么原因所致,这种不自信又会导致学生的性格发展倾向,看看这些孩子,我的心一阵酸楚,因为心理学理论上来讲,小时候的某种心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学习,生活,以及自己概念的发展状况等等,小孩子这么早就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哪能不让人辛酸?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很多思考,并想从中找到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把他们从苦难的泥潭拉出来。

见习,可以说有得有失,有喜有悲,有苦有甜,让我明白,有些东西可以选择,有些东西无法改变,今天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机会,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踏实、坚持,或许会让自己的昨天少一点遗憾,明天少几分后悔。

一个旅程已经结束,揣着昨日的收获,开始我今日的旅程,出发!。

教师职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篇五

分工理论中似乎也对私有权的问题不够重视。事实上,在不同私有权者之间的分工并不一定能造成效率的提高,比如农民和工人。如果都是私有权者,农民将占有绝对的控制交易权力,可以将交易价格推至价格区间的对方低限上,因为农民可以不使用机器,但是工人不可能不吃粮。这种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分工,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大脑之间的分工。当事情在两个所有者之间进行的时候,就有一个所有权问题存在,也就是说有交易存在,那么就会产生交易费用。

而企业内部的分工问题就不涉及到私有权问题,它是在一个所有者领地之内进行的分工。员工的劳动服务在企业内部的安排,实际上是厂商对自己以及购买的劳动的使用,是在使用他自己的东西。这种分工就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手和脚之间的分工一样,都隶属于大脑指挥。是一个大脑对自己所属工具的分类使用。由于不涉及到私有权问题,因此也就没有交易和交易费用。

事实证明,两个“脑袋”之间的分工由于强调了私有权的不可侵犯性从而导致的是制约作用的扩大;而两个手的分工才会导致效率的提高。其中原因就是信息传递问题和权力制衡的存在。一个脑袋没有信息传递的障碍和信息衰减问题,而两个脑袋就存在这个问题。脑袋越多,信息传递层次越多,失真和衰减就越严重。

以此看来,平行的扁平管理结构并不见得像现代管理学中所认为的那样,比垂直领导的效率高。在垂直结构当中,上级对下级的指挥是权威的、绝对的,信息的接收和执行是绝对的,下级不具有是否接收和执行的考虑选择权力;而在扁平的结构当中,相互之间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形成权力制衡从而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虽然生产规模扩大不一定导致分工进行,而市场规模的确限制了分工。但是,人们往往注意市场规模的总体无限扩展性,而忽略了市场规模的微观结构方面。事实上,这种忽略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而时时刻刻紧盯着需求变化的制造业厂商早已注意到了这种趋势。我的一个同学国内在某大汽车厂的总装线上当生产部经理,他最近忙活的事情就是建立一条柔性装配线,这条装配线上同时组装的不是单一型号的汽车,而是许多种不同型号、颜色的汽车同时在装配,这样一来,如何组织生产解决物流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汽车业为何要进行这种工艺改造?当然是市场需求使然。人们的非必要需求是五花八门的,而且在强调人性自由和个性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在避免雷同消费而要彰显自己的特点。在衣食无忧的时候人们更是如此。这种追求个性的消费趋势当然是在衣食无忧的时候的表现,既然衣食无忧了,为了张扬个性,自然就对价格的容忍力更好,不再一味追求价廉了。比如名人到时装店里定制服装。这就和以降低价格来扩展有效需求规模的思路完全不同了。

当自行车还是“三大件”之一的时候,全中国的自行车几乎是一个款式和统一的黑色外观,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不同造型尤其是不同颜色的自行车开始上市了。我在八十年代自行车行业的一次涂装专业会议上提出自行车整车厂要搞“柔性涂装线”,指出自行车行业的未来是“得涂装者得天下”,还因此获得了这次会议的论文一等奖。而今,遍布全国的自行车总装厂都自设涂装线,而且涂装线几乎都是柔性化的工艺配置了。说穿了,所谓“柔性涂装”就是将传统但灵活的手工喷涂作为主要的工序纳入涂装流水线中。

这个消费社会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个性需求逐渐取代单一雷同消费。这种消费微观状态变化的结果即大的订单日益减少而变成一个订单包含的品种迅速增加,就是工厂开始改造单一高速生产线而改建柔性的生产线了。工厂为接收小订单而进行的努力导致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变成单机生产甚至手工生产。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商店里讲糖卖一块儿布卖一尺针卖一根,但是那都是相同的东西的分割,而今竞争使得厂商对独一无二的消费需求也开始注意了。深圳一家外资厂做一种印有nfl(美国橄榄球协会)标志的便携旅游产品,有时一个一万多件产品的订单上面就有几百个不同的品种,最多的一千多件,少的仅仅1件。其使用的原料颜色、配印的logo都各不相同,当然内外包装也不相同。而下游的合作厂家如印刷厂、纸箱厂、布料厂等等也都不得不跟随这个极其零杂的订单一块行动。

分工的目的当然是提高效率。所谓效率可以简单理解为生产效率,但是,要不要这个生产效率取决于市场容量,厂商当然不希望产品高效生产出来而高效地积压在自己的仓库里。这就是说,分工即便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效率,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一定的市场规模。现在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工厂工艺分工的思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不再具有任凭分工发展的市场存在,市场细分可能变得越来越小,尽管宏观的市场规模在扩大。

必要需求多属于本能性的,大家自然差异不大,谈不上多少个性。但是非必要的需求却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手段,突出自己避免雷同,是现代人追求个性自由的表现。人性向着日益自由的方向发展,必然要表现在非必要需求的多样性方面。

因此,分工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方向和无限度的,而是反复和有限度的。如果认为以往的分工和信息不对称有关的话,那么,就日常产品的制造技术来说,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是在日益增强,彼此之间的水平差异是在日益缩小,也就是说个人可以跨越不同工种的能力在日益增强,这样就表现出不同工种在同一个劳动者身上的集成,出现“反分工”现象,一个人就是一个多工艺的加工中心,从设计产品到自己动手进行全程制造。

需求多样化对制造业的这种深刻影响和对中小企业生产空间的拓展,就使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垄断趋势得到遏制,因为垄断是大资本行为,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制造不需要庞大的规模。因此,考虑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总的市场规模和具体的市场结构,不能将市场的总体扩大(需求序列增长、总交易金额增加)看作是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而,既有一天录制几十万张的光盘生产线,也有只烧制一个碟片的烧碟店存在。

当然,大规模生产依然具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应领域,毕竟小规模生产的费用较高,而厂商总是力图减少费用的。比如制造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尽管考虑到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但是尽量将产品设计成积木式结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部件标准化,而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方式形成款式不同的产品,既满足了消费的多样性,又照顾了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再比如各种连接件如螺钉螺帽铆钉轴承弹簧电子元件集成芯片等等都可以保持其大规模生产形式。

如果大家对工业产品制造不熟悉,可以留意一下街头的小面馆,有时候你可能发现,店家会有意识拖延你的一碗馄饨,他只不过是希望还有一位要吃馄饨的客人好两碗一块煮。

就这种情况来说,某一个工艺技术可以作为一个行业从传统的以商品为中心的企业当中分离出来,的'确是依赖于市场规模的。也正因为如此,大规模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由于自身产量规模庞大,任何一个工序的生产量都足以支持建立一个“加工中心”,因此,就会自己建立归属自己所有的加工中心――“车间”。只有达到一定产量规模的制造企业,才会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车间”。一个大的制造企业就是由一系列所有权归属老板一人的“加工中心”组成的。而单独私有权的加工中心,面对的是产量不足以、或者无能力建立自己的加工中心的中小“散客”。

服务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这已是共识。劳动就是一种服务,而劳动需要技能,或者说,劳动服务提供的就是一种技术。由企业内部的“车间”到独立产权的“加工中心”,其实就是将工艺技术当作一种服务商品进行开发的思路。“加工中心”式企业之所以可以办起来,当然是作为商品的技术要有市场才行,而不足以或无能力建立自己“车间”的生产者就是这个市场。

有时,技术形态本身也被商品化了。比如是机械化生产还是手工生产,已经不是人们单独从效率上考量的问题了,而是从文化蕴涵上考虑的对象了。一项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泯灭的是传统手艺的文化蕴涵,可能就不会得到普及。

我在粮票还流通的年代路过北京,那时北京的餐馆还是寥若星辰,一日只卖三餐过时不候。在北京站西北角对面有一个餐馆,门口放着牌子上书“机制水饺”,包饺子的机器就架在大锅的边上,现包现煮现卖,食客排着长队,座位都要排队等候。当时,这种机器包制的饺子还是少见,看着自己前面的长队就想,以后的人们可能再也不需要麻烦一个个手工包饺子了,用机器就可以了,如果是人手包饺子,该等到何时才能吃上啊。但是,现在卖饺子的餐馆,几乎全都声明自己的水饺是“手工制作”。有些饺子店,包饺子的师傅沿着大案板站了十几个,店家也不去考虑买一台包饺子机――卖的就是手艺。

此类例子大家还熟悉的如手表,瑞士的手工制造的机械表不仅没有消失和为计时更精准的石英表替代,而且还越卖越好。许多商品,标榜传统工艺、祖传工艺、民间手艺等等已经成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时代里商家一个推销策略了,庞大的工艺品市场尤其如此。

无论生产方式及分工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知道,引领其方向的是人们的需求,必要需求保障的日益增强和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色彩缤纷的非必要需求,就决定了生产方式和分工的发展。

在这个帖子结束的时候赠送一个从一位小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或许可以给经济学人思考分工、效率、规模这个系列问题带来一点思考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