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周年改革先锋步鑫生人物事迹介绍(优秀5篇)

小编:字海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王有德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王有德与沙漠的抗争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的语气和眼神同样坚定。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他出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开始带领职工与沙漠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搏斗。

“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才能实现治沙事业可持续发展。”王有德说。

通过多年改革创新,他带领职工成功推广了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精准造林技术,探索建立了“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带领职工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

,退休后的王有德发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在新的“主战场”继续拼搏。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价值!”王有德说。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这是王选一生奋斗的信条。“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为改变落后状况,1974年,我国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正在北大任助教的王选看到了巨大可能,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历经艰难,1979年,我国首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夫人陈堃銶介绍,原理性样机做出后,有人劝王选,不要做下去了。“但王选说,应用性研究如不做成商品,对社会就没有价值,所以他一直极力将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业相结合。”

在艰苦研制条件下,王选团队不仅攻克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输出的世界性难题,还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紧跟市场需求,先后研制出八代汉字激光照排产品,使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使用了王选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我国书刊平均出版周期从300多天缩短到100天左右。

王选院士逝世的后,他曾带领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在跨媒体智能识别技术等多方面取得系列新成果,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正集团也成为中国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之一。

“王选精神在传承。”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郭宗明说,“他提出的‘顶天立地’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发展之路。”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李雪健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从事戏剧影视表演工作40多年,崇德尚艺,执着追求,形成“含蓄、真诚、淳厚、朴实”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主演或参演的《焦裕禄》《李大钊》《赵树理》《杨善洲》《横空出世》《渴望》等数十部影视和话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塑造的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成为弘扬主旋律、讴歌英雄模范、彰显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典型,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

既有演技更有演德

千万别小瞧了“改革先锋”这个荣誉,它可是国家级的,是国家认定的。既然这么重要,对获得者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人品要好,要德艺双馨。光有演技还不行,在演德方面也要经得住考验。李雪健是公认的德艺双馨的演员。小编还记得在的金鹰电视晚会上,大家的爱豆胡歌在发言中就表达了对李雪健老师的敬佩之情。胡歌说,他来参加金鹰节,还是比较低调的,只带了三个工作人员。恰好在飞机上碰到李雪健,才得知李雪健只带了一个工作人员,而李雪健的年纪比他大很多。胡歌的演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连他都佩服李雪健,可见李雪健的演德不是一般的好。

既演商业片更演主旋律片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演艺圈赚钱的是商业片,一部片子甚至可以拿到上亿的片酬,而主旋律片呢,基本没啥钱可赚,可能仅仅只有几千块的劳务费,所以很多小鲜肉都一窝蜂去演商业片,对主旋律片不闻不问。而李雪健却不是这样,翻翻他演过的电视剧,既有《希望》《嗨!老头》这样的商业片,更多的是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电视剧,如《杨善洲》《焦裕禄》《李大钊》等。所以,说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一点都不过分。

本身担任社会要职

对“改革先锋”这样的荣誉,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参评的,一定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李雪健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届联合会副主席,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这些都是举足轻重的职位。而且,李雪健还是中国演艺界十分有影响力的演员,他在1990年出演的《渴望》,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渴望》在那个时候受欢迎的程度,比现在的《琅琊榜》《人民的名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每个人都看过这部剧。李雪健在《渴望》中饰演宋大成,让人既爱又恨,把整个人物演活了,拿奖拿到手软。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王瑛奋战在纪检监察一线,探索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为民服务零距离、干群关系零隔阂、监督监察零空档、案件查处零搁置、再塑形象零起点的“五个零”工作法,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权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她对党忠诚,鞠躬尽瘁,身患肺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她的事迹改编的电视剧《远山的红叶》及大型话剧《红叶旅途》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奋战在纪检监察工作一线20余年的王瑛,个子不高,却在纪委书记这个岗位上,让人们见识了纪检干部的铮铮铁骨。

3月24日,四川省南江县发生一件震动全县的大事,一名在“扫黄”行动中被拘留询查的年轻女子在县公安局某派出所留置室上吊自杀,案子经有关部门迅速了结。一个月后,一封举报信转到县纪委,举报派出所某民警在办案中玩忽职守致人死亡。

时任县纪委书记王瑛决定对此事立即开展调查。事情很快现出端倪,这竟是一起涉及多个部门、背景复杂且连带县公安局个别领导有制造伪证、隐瞒真相嫌疑的重大案件。

那些日子,王瑛和战友们一道日夜奋战,曾连续5天5夜没有睡觉,吃住在办公室,与主要涉案人员反复谈话,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一次向县委常委汇报案情的会议上,一位领导黑着脸当面指责她不该查这件案子。她却说:“纪委是干什么的?纪委就是为纯洁党的队伍、永葆党的战斗力而冲锋在前的尖刀兵。作为纪委书记,不办案就是失职;作为纪检干部,不办案就不配在岗!”最终,10多名涉案人员全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制裁。

7月,南江遭遇特大旱灾,王瑛冒着酷暑在抗旱一线连续奋战10多天,几次昏倒,随行的同志强行把她送进医院。检查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肺癌晚期。

结束3个疗程的治疗,王瑛坚持回到了岗位。巴中市委准备给她安排个轻松点的工作,王瑛谢绝了。她说:“我知道我没有多长时间了,干一天算一天。我热爱纪检工作,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

11月,王瑛去世。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吴仁宝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称号。

从1961年到,吴仁宝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做了43年村党组织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把一个只有500多亩农田的苏南小村庄,建成为一个20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华西集团,农民人均收入年达7.2万多元。

吴仁宝生前常说,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实事求是。他做过两个与众不同的重大选择:

各地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他则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坚持集体所有制,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亩农田,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吴仁宝说:“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人多地少,宜统!”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吴仁宝凌晨两点召集全村干部开会,迅速采购大批生产材料,加快村里企业生产步伐,“凌晨一次会,赚了一个亿”。自此,华西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吴仁宝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在村办企业基础上,组建华西集团,这是江苏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同时,实行村民参股,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混合型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华西股份”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坚持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吴仁宝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说,富裕起来的华西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出资金、带技术、办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出资上千万元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了万余名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将周边20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是吴仁宝对村党组织书记职责的理解。当华西村村民已经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别墅,吴仁宝却一直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老房子里。“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这“三不”,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一诺千金,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