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小编:雁落霞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串教学,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调动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回忆野营的情景、帮助野营的同学解决问题等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信息窗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平均分导入新课,利用“分面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学具分组探索、交流、发现平均分后剩余现象,再通过独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注意了这个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习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平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习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运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线上教学,一句话总结:理想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残酷。本来信心满满的一节课,到最后面对学生就崩溃了。

整个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一摆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情境导入:以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剩余,进而以如何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很配合能够积极地摆图形,当展示结果的时候有同学说错,11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他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底边,我没有看到,直接略过了。这一点我没有预设到,也没有及时灵活应对。)

探索新知:让学生观察例1的两幅图,进行摆一摆,列算式,再比较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读算式;(第一次分草莓,摆一摆,很多学生不会说6÷2=3的意义,第二次分草莓,学生不会读算式“余1”总是读“剩余1”,也不会说意义,找了三个学生说,我提示着说,总结着说,学生还是说不顺畅,看回放才发现,我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说明算式的意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会总结,只侧重对余数的认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我没有强调。)

巩固练习:综合课本习题以及课外练习的训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紧接着回归课程开始时的活动,利用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多学生不开摄像头,知识装作在看,实际上没有回复,不在线,纪律问题很严重。)。

课堂总结: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还是自己进行了总结。

本来预设不到40分钟的课堂,让我上了50多分钟。更失败了。总之一节课下来,让我伤春悲秋。果然教学还是不能太自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就是失败的。没有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一个桃花源,太梦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回归现实。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苹果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八

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简便,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安排了板演这个环节。我让三位同学上来板演(先用12个圆片摆一摆,再写出算式。每堆6个,分成了()堆)。希望能从中发现错误,并通过讲评来提高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计算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学就出现了如下的错误:

每堆6个,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这下我可以对症下药,按照教案中的预设进行讲评了。

就在最后一名学生板演完毕的时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举手了:“老师,我可以上来修改吗?”

显然,她已经发现了错误。

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说道:“你能认真检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很好!但现在已经晚了,我们能把交上去的试卷拿回来中做吗?希望你下次要在离开之前就要认真检查了。”

在接下去的讲评中,为了不挫伤王雅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我就让她自己来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可是,她结结巴巴地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清楚。最后,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学来说。然后我又从条件跟问题着手,跟学生再说一次应该怎样列式。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学生对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晰了。

课后,我认真思考这个简短的教学步骤。我觉得我仍是犯了一个错误,王雅婷同学是否是掌握了,还是一个未知数,应该让另一位同学说完之后,让她再说一说,这样子她的数量才会更加的清楚,同时也应该让其他中下生也说一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内容。可能会比预定的时间长一些,但是我觉得从学生的认识程度来说还是应该这样子处理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九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

教学中,我采用了先学后研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方法,给学生一个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同时学生还初步学到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1)通过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授教学中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同学们自己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于课堂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新授练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掌握程度也间接取决于你对图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动手中去感悟、在理解基础上去操作。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景、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从学生的发言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对除法第二层含义的表达上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其中除法的含义,只知道这里是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是用除法,至于为什么,还不能说出充足的理由。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的算式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要他说出其中的含义或者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能说出其所以然。反思在“每4个为一盘,有多少盘?”的知识性讲解中不够透彻,细节上教师缺乏一定的引领,如果这个环节中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讨论交流,可能比我过多的讲解掌握得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