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精选5篇)

小编:雁落霞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要求:

1、借助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微,轻,新,笋,探,暖,麦,蚕”;掌握“斤字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微微、新衣、竹笋、蚕豆、探出头”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问题学习“(什么时候),什么(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

3、继续学习在词语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4、发挥想象尝试仿写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知春天的自然特征和美丽景色。

2、能根据问题学习“(什么时候),什么(从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

教学难点:

1、理解“轻轻细细、瓢飘洒洒”等词语的意思。

2、读好儿化音:柳条儿、桃花儿、草儿。

教具准备:录音带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理解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

2、学会本课有关生字:微、轻、新、笋、探

3、初步认识句式:(什么时候),什么(从什么)地方怎么样

教学过程:

更多请浏览金辉教育资源网

一、谈话,揭示课题

1、你喜欢春天吗?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三四五月是春天。再过些日子,春天就要来了。到那时,春光明媚,百花齐放,一切会变得十分美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

2、出示课题、齐读

3、“春天在哪里”是一篇“读短文学词句”的课文。它要求我们多读课文,要读得熟、读得好;还要注意学习字词,学习句子。

4、“春天在哪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后面可加什么标点符号?

5、练读,注意语调往上扬。

6、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四次,都表示提问,句末语调都要上扬。不过,在课题中,并没有标点,也不表示提问,就不必把语调往上扬。(再读课题)

二、范读,了解大意

1、那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把说春天在哪里的句子划出来。

听课文录音后,学生回答。板书: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2、看插图,理解词语“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3、学说话:春天在枝头,在草地,在竹林,在田野里。

三、自读,读准字音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不加字漏字。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有几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边评议边正音。

3、自读课文

四、读短文,理解词句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女生读。思考:春天的枝头是怎样的?哪两行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出示: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2、“柳条儿跳舞”是什么意思?动作演示柳条来回摆动,好象在跳舞。)

3、朗读指导,语气中有欢快的感觉。

4、“桃花儿脸红”是什么意思?桃花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像涨红了脸。)

5、表情朗读。

6、柳条儿为什么会跳舞?桃花儿为什么会脸红?(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7、理解“微微”(动作)

8、春天的风轻轻的,暖暖的,非常柔和,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摩着我们的脸。

9、小结:这节主要说了春天的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是用一问一答两句话写的。我们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读。

(二)学习第二、三节课文。

春天在草地上和竹林里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按“读读课文,找找句子,理解词句”意思的顺序来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几行诗告诉我们春天的草地和竹林是怎样的?

男女分别读草地和竹林的内容

2、看插图,理解“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春天来了,小草重新长出嫩叶,像刚睡过一觉刚刚醒来,换上了绿色的新衣。)

4、指导朗读,注意声音稍轻。

5、指导动作演示,理解“探出头”。探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钻露长)

6、句式训练:竹笋探出头来

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从地下)

什么时候,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春天)

小草也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用这个句式怎么说?

用小草和竹笋合起来,一起说行吗?

读句:一阵春雨过后,小草和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7、用问答的形式朗读第二三节课文。

8、小结:让我们来做春天的使者,把春天的气息带进教室,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写字,掌握字形

学习“斤字旁”分析“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继续理解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

2、学会生字:暖春蚕

3、会根据问题,用“(什么时候),什么(从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写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是怎么样的?

2、读句:一阵春雨过后,小草和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3、句式训练。(课后练习3)

二、读短文学词句

1、春天的田野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色?让我们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第四节。

2、教学暖。”理解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3、朗读体会。

4、配上动作,朗读全文。

5、春天里,柳条儿、桃花儿、小草儿,许许多多的景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自然现象同春天的自然现象有很大的关系。书上怎么写春天的自然现象?读有关的四句话。

6、读句:春天来了,威风轻轻地吹着,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

三、总结朗读全文

四、写字:指导:暖蚕

五、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2

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春天还在哪里?(小河里、树林中)那里怎么样?

板书:

1、春天在哪里

枝头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草地 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

竹林 竹笋探出头来

田野 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听音乐进教室:(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1、导言:

2、初听:

(鼓励学生欣赏乐曲后,根据感受发表自己见解: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好,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用如此炙热的音乐语言来倾吐心声的民族,有着怎样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同学们通过彝族人网查找关于彝族节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资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师播放《快乐的啰嗦》)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a.、节日:插花节、植树节、祭龙节、赏花节、火把节……(多媒体播放火把节盛况) b、民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学生复习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c、舞蹈:阿细跳月、打拽舞、烟盒舞。(舞蹈队学生演示基本舞步) d.乐器:巴乌、唢呐、月琴等30余种。(一学生用琵琶演奏《快乐的啰嗦》)

4、复听:

我们在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在来欣赏这首《快乐的啰嗦》,同时分辨一下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听的过程中用身体表现音乐。)

5、分段听:

a、教师出示主旋律,并请学生分辨其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 b、感受下一乐段,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变化。 c、感受三乐段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 d、用a.b的形式表现音乐。

6、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喜欢的乐段:

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以及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后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师生再见:(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师拟写教案时应该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班教案设计意图及反思吧!

小班教案设计意图及反思:好吃的水果牛奶

1.知道水果和牛奶都是有营养的,激发幼儿愿意吃、喜欢吃水果和牛奶。

2.尝试制作水果牛奶和多种水果牛奶混搭的吃法,体验自己制作的快乐。

1、《爱吃水果的牛》动画短片;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2、各种水果丁(菠萝、橙子、草莓)、牛奶每组2盒,4组、一次性小碗若干、一次性桌布、勺子若干。

1.音乐律动导入活动《水果歌》

师:宝贝们我们一起出发水果乐园去喽!---老师带着孩子进场配班老师播放水果歌视频一起跳个开场舞。

(2)师:我最喜欢吃红红的,甜甜的苹果。你们呢?---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4)师:小奶牛怎么没感冒生病啊?

小奶牛都吃了哪些水果呀?(原来各种水果都有营养,让奶牛变得更健康)

出示杨桃(像星星一样的杨桃)、木瓜(黑黑的籽…)

(5)师:主人生病了,小奶牛给他喝了什么?(草莓牛奶、香蕉牛奶……)

最后,生病的人都好起来,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了?(爱吃水果的人)

总结:水果里有维生素,牛奶里有蛋白质,吃了身体棒棒的!

3.初步尝试自己制作水果牛奶,播放音乐《果汁分你一半》

(1)师:既然水果和牛奶都这么有营养,我们一起来试着做水果牛奶吧。

(2)幼儿探索,制作水果牛奶,教师巡回指导。

(3)闻一闻,尝一尝,引导幼儿说出:我真喜欢吃。(吃完了坐回来)

4.榨汁机榨出水果牛奶

师:今天奶牛阿姨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哦,她还给我们带来了神奇的榨汁机,榨汁机能帮助我们把水果牛奶变得更好吃。

奶牛阿姨取水果,分别放进榨汁机。

5.结束:

师:宝宝们客人老师和园长妈妈也希望自己的身体棒棒的,我们把水果牛奶送给她们一起分享吧!

记得提醒客人老师要像我们一样爱吃水果和牛奶,身体才会更棒哦!

小学音乐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食具交响曲(走廊):

分三部分

1.动物餐碟交响(让幼儿既可以感受各种餐具碟子发出的声响,又可以用眼睛看到墙上各种动物,认识动物,并说说动物的名称。)

2.厨房小瓶交响(让幼儿既可以用手去摇一摇,感受各种不同的豆类装在小瓶子里响声,并感受它们的多与少在小瓶里的区别,认识豆类食物,并说说它们的各自的名称。)3.长短不同搅拌条和做竹筒饭用的竹子交响(让幼生感受用三种不同材质不绣钢、塑胶、木质在长短不同的塑胶管,竹筒上敲一敲。感受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色。并认识音乐中的1234567这些数字意思)班标设计:

班标:(图:大海、太阳、大拇指)

数学区:一目了然,让幼儿认识图上的数字,并说出与图相对应的图片名称。绘本天地

阅读区:如图一样,让幼儿看图说话。(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建筑天地

建构区: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忙碌着分不同形状的物品进行着搭建着。娃娃家小天地

我爱幼儿园——认识幼儿园——我的伙伴——我们一起玩游戏 光碟主题做的龙的传人,我们在自己的幼儿园里生活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