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9篇)

小编:BW笔侠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一

我班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6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3、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教学检测与评价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二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凑向我们共同成的

和弦》、第二单元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为《不屈不饶的的中国人》、第四单元为《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三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四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五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平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六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凑向我们共同成的和弦》、第二单元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为《不屈不饶的的中国人》、第四单元为《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2、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第一、二周:第一课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七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平、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2、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平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维护和平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习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习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八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篇九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本册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在”“走进世界”板块内容要求编写的。本册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的基础上,将视野进一步推到对祖国和社会世界的认识,并让学生走近世界——人类共同的地球村中去发现、去了解。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知道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优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4、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了解三峡工程的慨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知道西部地区所包含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网络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每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6、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全国交通的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节哀内设,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7、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知道对外开放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

8、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