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教案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编:影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秋教案反思篇一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来源】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中秋教案反思篇二

今天是中秋节。夜,静悄悄的,我和爸爸妈妈坐在窗前,等待着月亮的升起。看,那一带一圈金环儿的月亮,终于升起来了!月亮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地穿过一缕一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着。突然,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它高高地升了起来。

它圆圆的脸上,挂着快乐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美丽的纱裙。远处房子好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银纱,一排排苍翠的树木在皎洁柔和的月光下,几只夜游的小鸟轻轻地跳动着,偶尔发出几声啾啾的叫声。

月光洒在开满了各式各样花儿的花坛里,微风吹来,飘舞飞香,恰似一幅奇丽的图画。啊,我爱这迷人的月色。

中秋教案反思篇三

今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欢欢喜喜地吃月饼、赏明月,我也不例外。

早上,妈妈买了两大盒月饼,月饼各式各样,有五仁的,豆沙的,蛋黄的,巧克力的,牛肉的……而我采了一些香气扑鼻的桂花,洗干净,小心翼翼地放在阳台上晒干,想泡美味的桂花茶。好不容易盼到了晚上,我看着这么多又甜又圆的月饼,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们一家人都坐在阳台上,吃着美味的月饼,观赏着那明亮洁白的月亮,还不时喝一口香喷喷的桂花茶,真是惬意极了。那月亮照亮了周围的云,把银光洒向大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姐姐在月亮上哭泣,是啊,她远在天边,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怎能不难过呢?突然,我又想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到自己真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节呀!

《中秋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中秋教案反思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中秋教案反思篇五

反思:从中,我发现了每次闽南童谣的开展时都要事先分清楚童谣的类型和性质,根据其特点和性质分出重点让孩子学会什么,感受到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或陶冶孩子哪方面的情操。如生活知识童谣重在认识和启蒙,让孩子在游戏、在说唱中学会童谣,感受到闽南童谣的趣味性;而生活歌谣旨在了解生活中的地方特色、名小吃等。不同的童谣或歌谣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何让这些快灸人口的童谣在孩子们中发生正能量的化学反应,让他们感受到闽南特有的文化,是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