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精选6篇)

小编:琴心月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在青云区体育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一堂四年级体育课《跨越式跳高》,课堂中我设计了三个游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跨越式跳高的教学。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学校体育器材数量不足和班级人数较多,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因而使跳高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中,我采用变换器材教学法,将跳绳取代横杆引入跳高练习中,采用跳绳进行跳高教学,使本次课的内容安排更优化,练习密度增加,解决了人多,器材少不便组织练习的难题,并用跳绳这一器材贯穿三个游戏,实现了一材多用。另外更显著的是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横竿的恐惧心理,大多数学生增强了跳高兴趣,自觉地增加了练习的次数。充分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练习中,由于学生好胜心理的驱使,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练习或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在课的开始就设计了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这样学生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使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情绪得到健康的宣泄,逐渐体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这种寓教于乐的教法即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技能动作的学习中,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主教材的教学做好铺垫。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追求新鲜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变化多样,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技能动作。如:课中的第二个游戏“闯三关”,由单脚触绳——双脚依次触绳——原地跨过横绳——快速跨过一定高度的横绳等练习组成,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1.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在诱导学生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两腿摆动先后的练习中课前预计不足,导致队伍布局不合理,这一阶段的练习未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有个别学生右脚起跳,应该从横绳的右侧起跳,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强调,导致这节课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协调的完成过杆动作。

3.纠错还不够及时明确,例如在学生助跑起跳时的角度过大,有的甚至正对横绳,助跑的步数不明确。如果在学生练习前强调下助跑的角度合明确助跑的步数,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任务更明确,完成情况会好一些。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二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我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健康出发,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练,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力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田径教材的跳跃项目之一,学习跨越式跳高不但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果断和自信的意志品质。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朝气蓬勃,富有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完全可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初步学习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动作,学会两腿依次过竿并越过一定的高度,使85﹪的学生能够达标。

(二)激发学生跳跃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弹跳、协调、反应能力和灵敏素质。

(三)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及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助跑角度和起跳点的合理选择

难点:两腿依次过竿

六、教学程序

我将本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主体部分、结束部分四个阶段。

(一)开始部分

我首先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师生达成共识,然后激励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带着目标尽快进入课堂状态。

(二)准备部分

1、队列练习:进行原地转法和齐步走立定,纠正学生动作,让学生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找朋友”游戏、热身操

为让准备活动新颖、有趣味性,我用“找朋友”游戏取代单调的慢跑练习,课堂活泼,活动效果好。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跟音乐做了一套比较有活力的热身操,达到了运动准备的目的,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3、辅助练习

首先,我安排的是原地摆臂练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从而解决了学生的摆臂动作;第二,起跳脚滚动摆臂练习,主要解决学生落脚动作;第三,上一步起跳、上三步起跳,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练习,逐步掌握起跳动作;第四,两腿依次摆腿练习(要求两个腿都练习),主要解决两腿依次过竿动作,然后用手绢做摆腿练习,进一步解决学生摆腿过低的问题;最后,模仿跨越式跳高的练习,给学生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主体部分

1、做过低皮筋练习。我先将学生分成四组,站在教师画好的助跑区域,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模仿练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动作要领,然后教师再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模仿能力,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增加高度助跑3——5步过皮筋练习。先让学生斜摆放皮筋慢慢过渡到横放皮筋,解决摆动腿过低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助跑、起跳、摆腿和摆臂动作的协调。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踏跳区练习起跳动作(注重强化最后一步要大,脚后跟先着地过渡到前脚掌),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与学生交流。在此同时发现普遍问题全体纠正,针对一些个别的问题,小范围内点拨、纠正和指导。这样不但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密度。另外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完成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3、自由组合,挑战新高度。四个组分别设置不同的高度,同时教师在皮筋上拴上小铃铛,并提示学生谁跳过去铃铛没有声音,说明你跳过了这个高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跳的高度,挑战新高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练习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捕捉学生的优点,例如有的同学助跑角度、踏跳点选择的特别合理,有的同学整体动作特别协调,教师应及时给以表扬。然后每组推荐两名优秀生展示,让学生给予评价打分,分别说说他那做得好那做得不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正确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的观察、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

4、游戏:过障碍接力

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最先越过起跑线,该组就获胜。安排这个游戏主要是因为跨越式跳高的运动量比较小,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量、运动强度我安排了过障碍接力这个游戏,既提高了运动量,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结束部分

本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抓手指”的小游戏,游戏简单、活泼,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运动后的紧张疲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进行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

七、场地和器材

大垫子4块、皮筋4条、实心球4个

注意事项:

1、进入说课室的礼节:鞠躬问好、说明说课的教材及课次,并请示是否可以开始说课。

2、指导思想要体现说课的整体思路及课改的理念。

3、注意看中学的教材,尤其是田径和体操。

4、要根据不同的学段进行学情分析,因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

5、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一定要细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分述。

6、说课时,前五大项内容要明确、简捷,用时不能超过5分钟。说课的重点内容是教学过程,要从开始部分一直到结束部分细致地说,包括内容、组织、教法、学法,同时一定要说明设计意图。

7、要板书说课题目,简单画出教学组织的场地(说到某环节的组织时即在黑板上画出)。

8、说课完毕后要鞠躬再见,然后擦净黑板。

9、问清楚是否有答辩题和技能测试,如有技能测试应穿运动装去说课。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三

本学期我校推行“高效课堂”,在实施摸索过程中,老师们都在进行尝试,这无疑又是一次推动教师素质提升的大好时机。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针对理解、领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立了这样的预习思考题: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过引导,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我想:“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四

在网上学习了一些课堂评价方式,才发现许多经常被我使用的评价方式原来是存在问题的,小学教学评估反思。

在英语课堂上,对于中低年级的小朋友我经常会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各组组员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我会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颗星,得到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很丧气,提不起精神来,学习积极性也下降了。

在竞赛过程中,我有时会轮番向各组提问,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得分,当我提问到第一组的时候,有许多学生举手了,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勇敢的举起了手,我就让他来回答,可是他却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按小组竞赛规则,他们组就不能得分了。这时,同组的其他同学就可能会去指责他,教学反思《小学教学评估反思》。“都怪你,本来我们组可以得分的。”这样,就很严重的打击了该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网上找到了可行性的方法,就是在竞赛规则里加入一条,竞赛时小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可相互指责或埋怨,否则该组就会被减去一定的分值。

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说对了,我就带领全班学生拍手齐说:“one,two,good!”.一节课下来,就会有很多次这样的形式。其实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评价强制性的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拍手说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语也是教师规定的,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种形式主义色彩极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干扰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显得机械、呆板,还忽略了评价的内容。

近些年来,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不断改进。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五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从中找出最佳的答案。

1、如在欣赏课《小狗圆舞曲》中,初听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再听时,让学生按节奏的变化区为乐曲分段,并辨别哪两个部分基本相似。

2、分段听时,分析比较两个主题在旋律进行及节奏上的特点,联想这两个主题各描写了小狗怎样的形态,并随着音乐模仿小狗的不同神态,动作;接着分小组讨论,可用哪些形式来表现乐曲。

3、于是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创编故事,有的创编小品,有的用绘画等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现乐队员后出示一条旋律,学生仔细观察后找出提示中的旋律进行及变奏规律,进行创编乐曲。

4、然后分别视唱改编前后的乐曲,再次体验旋律,节奏等因索与乐曲情绪的关系。这样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

5、最后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前敏捷;自修心增强;研讨气氛形成。

小学跳高教学反思篇六

我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十课《他们需要关爱》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手势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

活动二,比赛单手做事。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体验做残疾人的感觉。

活动三:爱心加油站。开展献爱心活动,给需要关爱的人于帮助。

活动四:夺旗子。在激励的竞争比赛中知道相关知识。

活动五:听故事。学生倾听故事后展开讨论。

活动六:学儿歌,插旗子。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体现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主题的板块化,而且每个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是这样一份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落到具体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实效与我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

课堂上,学生看似演得“热热闹闹”,却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辛苦、困难,而几位调皮的男孩却认为用一只手做事看成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学生看似说得头头是道,却没能真正说出残疾人的烦恼与痛苦;学生看似夺的旗子多多,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生活中的实事出发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精心设计却无法去课堂上顺利实施呢?结合以往的教学,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道德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学目标的拟订不是建立在全面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则是不准确的。我课前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哑语,如此好的设计,利用价值在哪里。因此,课堂教学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要紧扣课程目标,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够只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为活动而活动,而应注重活动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教师心中无“生”,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己教学步骤的落实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需要。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只有建立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生活需要、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真情实感才能被唤起,才会真正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