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

小编:BW笔侠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一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二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三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快读抑郁了,真难啃,拿的纸质书还读了五六小时,特别是【自卑情结与优越目标】那块,不好理解,死啃了2-3小时。

谈谈看完书后对「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感」、「优越目标」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不同。

「自卑感」: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所处环境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你感到无法摆脱无力感、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与自卑感共处,如果你能保持勇气,直面问题,通过唯一的对应方法和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就能改善现状,最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感觉。

而如果你不堪压力,鲁莽采取某些行动,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虚构的优越感),然而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你接下来就会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理解做出上一举动的你呢?当你感到软弱,你选择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不是锻炼自己自己变得更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你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然而,这样无法真正消除你的自卑感。这样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目标」:指对优越性的追求,它是属于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描绘。我们早在人生的前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于自身的意义,但是,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只能靠摸索和猜测。

通向优越目标的道路有千万条,如何选择看个人。个体可能会改变他们定义和表现目标的形式,正如他们可以有可能会换工作一样。

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当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大概意思是:为他人共享,服务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合作),那么这个目标和本人很可能会被社会和大众给予正面评价。

作者说优越感来源于自卑,那么他表达的这个“优越感”,是有贬义吗?是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

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人的优越目标/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然而某些人难免在途中迷失,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从未采取行动便觉得无力解决问题,转而消极应对,自我欺骗,这就是自卑情结。

哎,不知道我理解错了没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五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六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七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在有些事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落差感。

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自己对一些事情的无能为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既然一个人无法脱离其他人而独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所以你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将生命的意义从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调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当你把注意力从自己的优越感转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时,自卑就会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你会选择合作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无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恶循环。

如何在社会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献自己和满足自己之间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转向如何在社会中协作,如何主动的去生活和热爱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谐相处,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书中的有些观点和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有些冲突,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性的探讨却仍然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八

文:阿愚;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我曾不止一次从他人口中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在友人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总感觉逻辑上不太顺,似乎是作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题。在书中我的确看到了阿德勒对于【自卑】成因的各种解读,但【超越】我并没有get到。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强,只能说这本书与我的预期相差太多。

整本书下来,阿德勒一直在强调合作他人和奉献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解决自卑带来的问题。可我却觉得他对于自卑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他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健康也曾内心自卑过,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算是他前进的动力。

对此,我只能说,他,并不曾经历过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会因为他人过分的言语和行为而奋发图强的,相反,他们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但自卑的人会无底线的全盘接受并且还深以为然。

自卑的人是无法和人合作的吗?是不愿意对他人奉献的吗?并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尽办法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所处的团体,他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结果往往不太尽如人意。

为什么?因为周围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宽容。很多时候,自卑的人并不是能力有所欠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为10,读后感.因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发挥出来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里这就是无能的体现,他无法得到认可和信任,再加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别人对于他的不客观的评价,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成了死循环。

不能否认的是,凡是与神经官能症扯上关系的人都与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有关。心理学发展至今,还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对结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会去做预防工作。而对于急于摆脱过去伤痛的人来说,渴望的并不是我为什么得病,而是我应该如何自我治疗。毕竟神经官能症与身体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种医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真正的关节在于患者自身的觉醒。

如果想解决自卑问题的朋友,我建议暂时不要读这本书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至少可以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