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故的心得体会 感悟人生心得体会(汇总7篇)

小编:纸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一

时隔一个月,一切都变了。上次来小妹是那么的活泼快乐,仿佛她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在内心的安慰里我高兴的离开了大连。我的妹妹快乐的生活着,这多像春风吹绿了我心灵的小草。这次来,妹妹萎顿而哀伤,就像一团雨水淋湿的棉花,失去了往日蓬勃的暖和飘飞的希望。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早上五点我的电话响了。只响两声就断了,感觉奇怪,谁会这么早又会是什么事这么早就打来电话?我回拨了电话,里面是小妹妹低低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哭声。“发生什么事了,快告诉哥哥”,问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正向地狱坠落。好长的时间里妹妹没有回答,电话里只有心裂一般的哭声。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妹妹问我:“哥哥你能来吗?”“什么叫能来不能来,告诉哥哥发生什么事了”“他出车祸了,哥,脑袋都碎了”。我顿时泪流满面,我知道妹妹说的他是我的妹夫,我知道他们非常相爱,正是这样的爱让我的妹妹快乐幸福并满怀希望。

上飞机前接到杨晓明和徐杰的电话,这两夫妻都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手足一般的情感。告诉我做好心里准备,不好。疼就疼吧,必须面对。

走出机场的时候杨晓明大哥在等我,一路上杨晓明大哥说了妹夫的伤情和原因,我基本没说话。到达医院的时候看到的是雨水淋湿的棉花一般的小妹。小妹妹抱住我高声痛哭“哥哥你什么都能做到,别让他离开我”我饱着小妹,轻轻的拍着她的背“放心妹妹,哥哥会尽全力”。说这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快站不住了。

今天小妹妹平静了很多,知道她的心还在疼,但她能面对这样的事实了。我问小妹妹,上次我来为何不让我去家里,妹妹说他们两夫妻正在努力,想把家过得好一些再让我看。他们怕我看到他们现在简陋的家心酸。我长久无言,妹妹呀,有爱的家永远不贫穷。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二

世界是公平的,想得到什么东西,必须丢掉其他东西,最后往往什么都丢掉了!

路遥已经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尽管他小说中改革开放之初与今天的大环境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今天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路遥常常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人生奋斗历程,在动荡时期展现出了苦难中的人们精神上的桎梏,通过高加林、孙少平等进城乡下人形象的塑造,较早地传达出社会变迁的时代信息,使得当时的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甚至包括今天的读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生存的环境在未来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论世事如何变幻莫测,年轻人在遭遇命运不公、时运不济的时候,是在精神层面上必然能从这里找到共鸣,这就是命运的牵引力。

但同时路遥从现实角度出发,为我们勾勒出了改革之初“三农”景象,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现如今的年轻人恐怕对农村知之甚少,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活更是无从知晓,小说颂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三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同种的菊花总能开出不一样的颜色,同一轮明月总能变换出不一样的阴晴圆缺,而我们平凡的人生也总有不一样的坎坷。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至理名言还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但究竟其内涵是怎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

中考那年,父亲在外打工从架板上摔了下来,家里用钱很紧,这个节骨眼儿上爷爷也病了,一家人顿时失去了支撑,我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与迷茫,这样我上了高中,当我第一个月乘车从百里外的县城回到家时,父亲不在家,母亲说他去干活了,难以想象父亲干活时忍受的痛苦与折磨。那天晚上,父亲回来时,身上如往常一样爬满了建筑灰,脸上却显得格外疲惫,他询问了我高中的情况并且叮嘱我好好学习,这虽然是老套,但此刻却显得格外有力量。这股力量直达我脆弱的内心,给我以正能量。

刚上高中,被一群高手包围,初中的名列前茅已经落后,我开始,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脑子没有别人好,今天,我的父亲告诉我,你没有别人优秀是因为你付出的还是不够,永远不要屈服,心中要有着战胜别人的勇气与气魄,只有失败者才会找借口。于是我更加努力,成绩快速提高,在有人聊天的过程中,我偶然听到他们说我的智商比他们高,顿时我想起了不久以前的那个想法,我笑了,我想了,我得到了。

经济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认为自己的精神与智力也不如别人,这样就完了。自古成大事者,皆有不懈奋斗之志,有一座精神的宝库!我将这段话送给所有的人,饱读诗书这也可能身无长物,披金戴银这也可能玩劣成性,我们的未来我们来掌控,我们的青春我们来做主,向上吧,少年!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五

每当感到迷茫或困惑时,总是喜欢把自己置放在野外或公园的一隅,在大自然中把自己的心境放大,静静的思考。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个蚂蚁群,俯视着蚂蚁的世界,我感到了自己的强大,那种强大足以使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好奇心使我对蚂蚁的世界有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兴趣,从此,我便喜欢上观察蚂蚁的世界。曾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考验或观察着蚂蚁的行为和应变能力,人为的制造着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障碍,观察它们在遇到阻力、遇到危险的时候的反应。

每当在蚂蚁前行的道路上制造一些障碍时,有些蚂蚁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很快就爬过障碍继续前行,有些蚂蚁则伸出触角左试试、右探探,止步不前,有的甚至觉得很危险转身就跑。看到它们面对障碍的态度我会感到可笑,其实就是一块小石头或一个小树枝竟也会吓得他们扭头就跑。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个小小的世界,顿时感到自己的强大和面对的渺小,强大的自己可以任意主宰或任意改变的这个小小的蚂蚁世界。

在我们的眼里随便杀死一只蚂蚁,是任何一个人,甚至可以说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但对蚂蚁的世界就是一种灾难。于是,当自己静下心来仔细再想一想,就不会对看到蚂蚁遇到阻力就逃跑的行为觉得可笑,觉得它们可笑是因为你能看到它前面的阻力有多大,在人类的眼中的一块小小的石子,在它们眼里却是巨大的,也足以能给它们带来丧失生命的危险,所以它们选择了逃避也无可厚非。

感悟生灵,感悟世界,很多哲理都是共通的。其实,有时候想想,在我们信奉的神灵和大自然的眼里,我们人类的世界何尝也不如此呢,渺小的无足轻重。在蚂蚁的眼里,人类是随时可以将它们毁灭的巨人,就像人类眼中的神灵和大自然一样,它们的一个小小不乐意,打个喷嚏说不定就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地震,吐口唾液也会是一场毁灭性的水灾,它们任何一个不乐意的举动对我们来说都会是灭顶之灾。无意中制造的一个小小的灾难,具体到我们人类的身上,却是天大的事情。

感悟到此,我忽然明白了人类为什么有太多的迷茫、太多的无奈。每当迷茫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当你看不清物体的时候,即便在你再也熟悉不过的家里,即便你走过千遍通道,也会一会碰到墙上,一会碰到桌子上。人之所以迷茫,就是失去了看清事物的眼睛,没了光明,就没了方向感,就会看不清,就会去猜测、去判断。

然而,判断就是对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检验,有些事情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往往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简单,每一次失误的判断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使自己再一次陷进了另一种迷茫。试想,也许在我们眼里的一块小小的石子,就会让一只判断失聪的蚂蚁用一生的精力也走不出那个怪圈,也许会耗费它们只有一次的生命。我们人类的世界亦如此,就像一个人走进茫茫的大沙漠,如果没有向导也许你会一生也走不出那片沙漠。

然而,那片沙漠也许在大自然眼中也只是一片小的几乎可怜的、不值一提的`沙漠,也许你已曾快走到沙漠的边缘,然而判断的失误会再一次折回,把你带进沙漠的深处,让你周而复始的用尽全部的生命和精力在那一片小小的天地间绕行,因为在自然的眼里,人也像我们人类的眼中蚂蚁一样,一群,一群的。看似很简单的道理,选择和判断的失误会废掉一个人的生命,多么可怕的事情。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生命都是自己最宝贵的,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世界。在我们眼里,死一只蚂蚁不足为奇,甚至连看都看不到,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让一群蚂蚁死掉,但是具体到每一只蚂蚁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和世界的消亡。

可怕,原来人类在自然中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不值一提。看过一部反映宇宙的片子,据说宇宙很大,大的你都不敢想象,地球在整个宇宙中,只可能像一袋大米中的一粒米或一个大米仓库的一粒米。那么人类又会是什么?在宇宙中人类可能连亿万分之一的纳米级还不够。

人类竟如此的渺小。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显得很大,我们总会把它想象的那么大,甚至是不可逾越的。迷茫,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大自然的高度,一个困难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蚂蚁眼中的巨石一样挡住了去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思想高度、认识高度和判断高度,准确的判断、想出通过或绕行的办法,其实再大的困难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但是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举棋不定,无所是从,很迷茫的绕在其中,就会象人们眼中的蚂蚁一样,在一块小石子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不能摆脱困境。往往在生活中我们曾经面对的每一次困难,当生命的历程慢慢走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坎,甚至都准备为之放弃生命的坎,竟然也就那样轻易地挺过来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坎”也就一个个的被抛在身后,在生命的长河之中淡淡的消亡,飞逝湮灭,被遗忘。

人生的时间就是短短的几十年,在大自然眼里是一瞬间,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却是整个生命的全部。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迷惑和无奈,面对任何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认清形势,准确的判断,制定出应对的办法,迅速的走出困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如何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确实有效的办法,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事。记得,曾经让一个遇到困难的朋友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一个人拿一片树叶放在他的眼前,然后,让他挣开眼看看,眼前会出现什么,然后,再让他退后十步,又会看到什么,其实就是一叶障目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但是应该如何去理解,我想,用这个办法去理解最形象不过了。往往人们生活中出现迷茫或者把困难和挫折看的很大的时候,说明离得太近,离得太近就会一叶障目的,后退十步你看到的就不会只是一片叶子,首先会看到一个人手中拿着叶子,而后,又会看到他身后还有很多很多的树上长着无数的叶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旁观者清的道理,因为旁观者在别人遇到事情时总是离得很远,所以他就能看到事情的全部。人到事中迷,是因为你所遇到的事情和自己有着切身利益,你越怕失去这种利益,那就说明,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了。所以,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想想这个道理,往远处走,往远处看,事情就会变得更小,这就是思想认识的高度。

从蚂蚁世界看人生,你会感觉到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抓住事情的核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人类也如此,每当你看到蚂蚁迷茫的在一块石子上绕来绕去的时候,你会觉得可笑,因为你能看到再走几步它就会跳出那个怪圈,而它又绕了回去,一圈又一圈的在那块小石子上爬来爬去。你看到了,那是你有了高度能看得清它面对的阻力的整个面貌,有了高度就会看到蚂蚁根本就看不到的东西,所以你不仅看到了整个蚂蚁的世界,而且还看到了这个蚂蚁群哪个方向有危险,哪个方向是一马平川,哪个方向可以找到足以让这群蚂蚁吃一生的食物,可以不再让他们为寻觅食物而奔波、而发愁,如果是那样,这个世界就没有了神秘。可惜,你的话蚂蚁也听不懂,也不会去听。如果是那样,这群蚂蚁不会为生计而奔波、而烦恼,它们又会去做什么?睡觉?娱乐?杀戮?不得而知,如果是那样可能它们也许就不再叫蚂蚁了。此时,你会感悟到世界是多么的神奇,会感悟到天机不可泄的神秘力量,如果泄露了天机,世界就不是原来的世界,又会变成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大自然的密码就会从新洗牌的。

从蚂蚁的世界看人生,人是巨大的,但是从神灵和自然的眼中看世界,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人也会遇到像蚂蚁一样的迷茫,因为在神灵和大自然的眼中他们也会把人类的世界看得如此通透,可惜人类同样也读不懂神灵和大自然的密语,如果读懂了,让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都有吃不尽的食物,用不完的物资,人类又会去干什么?同样,不得而知,也不敢想象。

也许世界就是如此,周而复始让人们为了生计四处觅食,忙忙碌碌,有生、有死,有快乐、有悲哀,有笑声、有哭泣,有成功、有失败,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世界,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才会神秘无穷。人们才会忙碌起来,才会追求、奋斗、抗争。才会去改善生活,改造世界。

从蚂蚁的世界看人生,世界竟如此的奇妙,人类在奇妙的世界中周而复始的迷茫着,追求着,破坏着,创造着,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有些人遇到困难就能准确地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很快就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成功者,胜利者。其实,人和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在关键的时候他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很多人眼里,那些成功人士很普通,但他强于普通人的一点就是能够准确判断方向,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然而,很多看似很聪明的人却还依然在那块小石子上,那片沙漠上周而复始的转着圈。也许,在神灵的眼里,就像我们看到的那只蚂蚁一样可笑,但他依然还在那里认真的、甚至固执的转着一圈又一圈。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有多么复杂,是因为人们复杂的思想,把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化了。所以,就会有人用一生的精力去在一块小石子上去转圈。就像我们去看一部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有时候会觉得剧中的人物很可笑,愚昧。那是因为导演告诉了你整个剧情和每个人的心态,故事发展过程,使你提前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你才能看得如此明白、清楚。

从蚂蚁的世界看人生,你会体会出一种别样的高度。用另一种知识去感悟人生,俯瞰蚂蚁世界,蚂蚁世界的一切都没有挡住你的视线,是因你看到了蚂蚁的未知,因为你站在另一个高度,用另一种距离去看蚂蚁的世界。如果你能借用神灵的和自然的眼睛去看人生,就会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就不会再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惑。

世间万物都有共通的一个道理,用蚂蚁的世界看人生,小世界,大道理,很多东西都是如此,只要你去细心观察大自然,有很多道理会让你有醍醐灌顶,如梦初醒般的感觉,这就是天机,也许就是神灵和大自然的语言。如果你能读懂,就会明白大自然中的玄机和奥妙,就不会茫然、迷惑。如果能站在如此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就会觉得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竟是如此的通透和简单。站得高了,看的就远了,眼中的东西多了,心就放大了,就不会被一些小事情所迷惑、所困扰。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六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黃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后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后来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顺老汉70了还在摸索,这大概就是路遥先生在探索人生路中的真实写照吧。用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告诉人们他还在思考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我觉得路遥先生通过小说《人生》在探寻人生的同时也启发读者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哪些地方做好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做出选择,何去何从?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人生的机会,当代很多名人都说《人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贾樟柯曾说30年阅读史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人生》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他的人生。马云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他高考失利时是《人生》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他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马云的话我深有感想,当初我中考没考好,父亲让我去读个技校做维修工,但我坚持将来要读大学所以必须念高中然后参加高考。虽然当时我并没看过《人生》这本小说,但现在想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人怎么能轻易的放弃自己呢!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不放弃信念我们总有机会终究会取得成功的。

读典故的心得体会篇七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平。”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暑假在家,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然不是大彻大悟,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它是一本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当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代表了迂腐和固执。可是现在,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为人之道。

《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我们经常是这样说,也这样想。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于是,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当然是心态的和谐。“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乐于迎接挑战,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心态和谐,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至情享受奉献社会、奉献教育的快乐,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所以,于丹《论语》心得也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交怎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理想之道。

人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是最后的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