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实用10篇)

小编:XY字客

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一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全寺共130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

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图8).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图9、10)。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图11),游人会从中充分领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二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三

寺庙是我省著名的佛教圣地,每天到寺里朝拜的人特别多。

从抚顺坐车约3小时就能到达寺庙。进了寺庙的大门,顺着山路一直走,首先看到了一尊高达的观音菩萨雕像,这就是观音菩萨殿,继续向山上走,来到一片阔地,北面有一尊如来佛石像,南面墙上刻着经文,我根本看不懂,这就是“道场,”是在每逢寺里举行重要法会的场地。道场南面坡上修建的是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是如来佛和四大天王,这些都是在神话电影里常见的人物。站在大雄宝殿向西山坡上看去,那里有五百罗汉的法身,在他们旁边有一个巨型大象,大象象征着吉祥如意。绕过大雄宝殿向山上继续前进,我们又看到了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救灾免难的。

登上大殿我们就来到了像前拜了几拜,我来告诉你们它是怎样出现的吧!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涨大水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尊高大的佛像,人们把这个高大的佛像抬到山上,人们想把这尊佛像抬进山洞里,可怎么也抬不进去,正在人们已经没有力气的时候有一位渔夫说:“佛像的头要是能稍微歪一下就正在好好能抬进去,现在我们都没有力气了明天再想办法吧。”第二天,佛像的头真的那么稍微歪了一下。

我们下山又看到了文殊菩萨殿,它为什么叫文殊菩萨殿呢?我告诉你们吧!因为它里面有两个菩萨,一个是文殊菩萨,另一个是xxx,他们俩都是好学的菩萨,每当有人考大学的时候都来拜他们俩人。所以叫文殊菩萨殿。我们下山了,我们有来到了一个纪念品市场,那里有大板斧、长剑是用桃木做成的,还有碧玉。

我让爸爸给我买一个大板斧,爸爸问我:你为什么要买大板斧啊?我说:“斧子代表福气,会给我们全家人带来福气,所以我要买大板斧,于是爸爸就给我买了大板斧,我们高高兴兴下了山,我们一起合影做留念。

寺庙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佛教圣地啊!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哦!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四

坐落在浙*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五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浙江大佛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

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卧佛,处于卧佛寺中,为亚洲第一大卧佛。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于千朵莲花之中,千朵莲花护拥着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您来到大佛寺,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将会把您深深的吸引,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您会被这分身千百亿的末来佛所护佑,深深的感觉到您并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难以忘怀。

群山翠影 ,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弥勒千佛殿,叠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正是依照佛经中所记载“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却不识。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现给世人,在庄严中体会出弥勒的慈容之心。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弥勒慈氏文化的宝库。

龙华法堂,坐落在大佛广场之中,是弥勒传在华林园龙华树悟道成佛向仙人讲道传法,三次渡化近三百亿的弘法宝地。

弥勒是楚文译音,又可译作“弥帝隶”、“梅低梨”等,弥勒是姓,亦可意译为“慈氏”世称“慈 氏菩萨”。藏语称“强巴佛”蒙语称为“麦达勒”。

弥勒的名字,梵文读“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属于古印度天竺国人,当年释迦佛亲自为弥勒授记:“我从右肋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弥勒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后,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众生。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次说法九十二亿人得罗汉果。龙华树又是龙宫的宝树、叶放千华。故而弥勒道场弘法之所,非龙华而难命其名。

广场南端,一座宝塔直指云天,这就是释迦如来舍利法堂及舍利宝塔所在地。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六

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3a级景区。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载西夏国师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别吉太后的灵柩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甘肃张掖大佛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七

在乌镇石佛寺内,新近发现有一寺碑。该碑长1.8米,宽为1.22米,厚度约0.35米,碑文上方雕有龙的图案。据寺内主持释惟光介绍,当时此碑搬移时不慎掉地破损一角,今后拟筑碑亭予以陈列保护起来。

从碑文看,这块《重修寿圣禅寺序》碑是由寿圣寺主持卓汇(《乌镇镇志》载为“超汇”)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所立,距今已有290余年的历史。

据方志考,撰写碑序的里人徐汝峄,字泗瞻、号桐同,乌镇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初任夏泽县令,二十一年进士,任户部主事、三十九年晋户部员外郎,后任河南学政,年八十卒。着有《一枝萋诗集》、《拥膝斋笔谈》、《梦游草》等书行世。

楷书碑文的另一位“里人”,乌镇镇志“人物传”也有载:孔传忠,字贯原,号恕甫。康熙四十四年举人,授知盂县,四十八年中进士,署平定州事,至雍正三年,巡抚力荐擢任解州知州。前后历官十年,情操为人所称。

尽管《重修寿圣禅寺序》全文尚未译出,但此碑不仅仅是近三百年来乌镇历史上的石刻文物,而是传承着自南朝梁代以来相关寿圣塔院的人文历史。笔者建议应及时加以保护,笔者在细译碑文时曾有寺僧、信众反映,今春已有6个盗偷文物之徒光顾该寺,奈因石碑体大而重又被及时发现才未得手,特此呼吁有关主管部门立即予以收存,以防遭窃。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八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

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陆续出现。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九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诗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4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 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 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

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 萨,力士。(图8).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图9、10)。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图11),游人会从中充分领 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

5正定县大佛寺

隆兴寺竖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壁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笔法精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已经脱落,真是令人深感遗憾。

从北面抱厦走出,穿过牌楼门,便可看见戒坛。 走出戒坛,便可看到东侧的转轮藏阁和西侧的慈氏阁。 在慈氏阁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弥勒佛。

在慈氏阁北面, 是“龙藏寺碑”。据说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但是要以这块记录了隆兴寺 据说刻有约1500字,在书法史上还认为是隶书向楷书渡的典范。 龙藏寺碑旁,有两座御碑亭,黄色的琉璃瓦显示了其尊贵的地位。两座御碑亭分别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穿过弥陀殿,便可看到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卢殿。 现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顺时针游览.大佛寺也不例外.

寺院工作计划 大佛寺导游词篇十

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3a级景区。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载西夏国师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张掖大佛寺据传曾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别吉太后的灵柩寄放于寺内。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甘肃张掖大佛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4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 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 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

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 萨,力士。(图8).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图9、10)。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图11),游人会从中充分领 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

5正定县大佛寺

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摩尼殿的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画、彩塑同样十分珍贵。摩尼殿殿堂中央为一正方形内槽,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为宋塑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绘有明代壁画。壁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笔法精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已经脱落,真是令人深感遗憾。

从北面抱厦走出,穿过牌楼门,便可看见戒坛。 走出戒坛,便可看到东侧的转轮藏阁和西侧的慈氏阁。 在慈氏阁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弥勒佛。

在慈氏阁北面, 是“龙藏寺碑”。据说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国只有3块,但是要以这块记录了隆兴寺 据说刻有约1500字,在书法史上还认为是隶书向楷书渡的典范。 龙藏寺碑旁,有两座御碑亭,黄色的琉璃瓦显示了其尊贵的地位。两座御碑亭分别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穿过弥陀殿,便可看到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卢殿。 现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佛像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共三层,铸有一千个莲瓣,1072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