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通用10篇)

小编:GZ才子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演讲稿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一

潮汕历史悠久,在当地流传着很多潮汕话俗语谚语,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潮汕话俗语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无烟无烟哙烫喉。(以芋泥慢冷喻暗热烫人)

七月七,多年乌,龙眼必。(多年即桃金娘,龙眼即桂圆,天热多水果,也喻成熟或变色)

无好家神通外鬼。(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烧骂无好话,烧拍无好槌。(生气激动时,会不顾一切)

拍别人,哭胶已。(明明打了别人,却假装被打而哭)

到许时,骑许旗。(到时候随潮流转变,也可喻随机应变)

茶薄人情厚。(受到热情招待,就不会嫌茶水清淡)

有银纸烧无银纸夫。(喻货币贬值损失大,钱不值钱了)

手心内写个火字。(以火烧赤壁的故事喻英雄所见相同)

豆酱无虫,世上无人。(喻是必然现象,但实际上是因为不卫生才长虫)

兵头将尾。(以兵先于将上场,喻贤人先当兵后当将,或能者慢登场)

目刺毛着知打浮。(指不能放松警惕,时刻清醒,也用于吵架时放狠话)

无厝骑,起厝赔。(自己没有房子住却还要建屋赔给别人,比喻无力赔偿)

哙圈猪,卖喷火,哙梭圆,卖烙粿。(比喻干活干得太累了)

苏秦不第有三叔蒙正后科无此人。(吕蒙正未中举时赊肉祭灶神,屠户竟与他拿回熟肉,只好肉汤祭神,灶神上告玉帝说不能再等一科,喻帮助要及时)

求人如吞三尺剑。(求人就像吞剑一样,喻求人很难)

你我伊,老厝边,我拍你,你拍伊。(指嫁祸于人)

好做初一好做十五(以牙还牙,不留情面)

上轿正缠脚(指没有做好准备)

刀砍姻缘免想断(真正的爱情不能破坏)

奴仔——坐掷(以婴儿吸奶的坐势喻十拿九稳)

拉扑遇着熟人(吹牛遇到知道事实真相的)

敢生敢死畏老婆(英雄难过美人关,怕老婆)

张无三日新娘样(以前新娘初嫁是要安静贤惠,指新娘过门之后没几天就打回原形了。)

走仔饲大十八变(女儿养大十八变)

花无错开,人无错对(有缘遇才能结合)

富人富千金,穷人穷寸铁(贫富悬殊)

吾死大破相(不死也得大病一场)

一人做工课,百人担浪话(光说不做的人倒是没有缺点)

乌天暗地(昏天黑地)

出门无六月天(天气无常,要多备寒衣)

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

看了生目针(过去认为眼周炎是偷看妇女导致)

三分戏品,七分做人(为学做戏,应先学做人)

吾知头尾(不知道天高地厚)

未死拉做细(对老顽童的鄙视)

后生风流过度,食老无能行路(精力全尽走不动)

嫁人勿嫁田。(指嫁人要嫁人品好的,不能只看家里的钱财)

爱亩着确苦。(要娶亲必须刻苦耐劳积累财富)

力唔着势输过懒。(卖力不讨好还不如不做)

亚官穷 亚鬼死 亚伙头食少米。(官鬼伙头都是不可以与之争辩的,或不可得罪)

十二菜桌人食,腰屎沟水人荡嘴。(指最后翻脸或做错)

而过炒面。(喻像炒过的面一样很乱)

面皮厚过街路石。(指厚脸皮)

乌乌是字 白白是纸 我唔北依 依唔北我。(指不识字)

衫破正是衣,亩死正是妻。(指失去方觉得珍贵)

龟灵圣母(以封神榜人物喻老丑且恶毒的妇女)

好晶迎白爱三层。(瘦肉肥肉五花肉都要)

独猫起大厝。(传说家猫单生是幸运之兆,有钱建房)

肚肠烧搭缀。( 肠子粘连在一起,形容很饿很饿)

有铺无蚊帐,乞蚊咬到唏厦叫。(临时住宿,条件不好)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二

潮汕端午节习俗多,而且有很多习俗与众不同,那么潮汕端午节吃什么呢?不妨来看看这潮汕端午节习俗吧!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在潮汕地区,粽子内部除了猪肉和绿豆外,还会添加咸蛋黄和甜豆沙,有些人还会加入莲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层经稀释过的糖浆,撒上一些芝麻,让整个咸香的粽子带上一丝甜意,实为特别。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这个时节,有一种“野菜”,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三

六月大菜:假有心

竹叶包沙母:假壮(粽)

和尚摸头:无发

青夜看镜:无望

阿妈生走仔——生姑

大炮拍麻雀——骗伊惊

乞食过街——行李多

乞食婆想食笋果——唔自量

无好家神——通外鬼

无事洗 茶 渣——假力

厅堂吊草席——唔是画(话)

电灯泡——唔通气

日出露水——耐唔久

水流破布——拖拖拉拉

牛鼻堵贼手——牵了就行

心肝头迭水晶——凉凉

六月大菜——假有心

六月薄壳——假大头

头壳生瘤——额外负担

师公遇着鬼——无法

火烧猪头——熟面熟面

猫鼠心肝——欲食又欲搬

竹槌炸腊-----硬过铁

公婆拜蟹——脚手多

猫鼠拖葫芦——大半在后

猫鼠见着狗——不会走

老婆跋落溪——妻(凄)凉

猫鼠锲书——咬文嚼字

猫鼠锲旧书——食老本

牛仔出世——着跪

别人草果别人糖——空壳人情

狗母蛇——假龙

秀才读弦诗——工工五六

青盲照手电——各人各人善

菜头面——括无血

肚痛食酵果——倒好

店铺木虱——食客

虱母跋落涂——无食兼勒路

尿缸照人影——臭像

沙蜢猛咬着尾——食胶己(自己)

东司头摄影——臭像

雷公扣疙疮——雳斗

阎罗王跋落殿——笑死鬼

床底下破柴——撞板

炉底炭——块块亘(透)

蛤蟆垫床脚——假硬(丑)

鬼仔升城隍——小人得志

食饱饭买包——无切要

假齿——食软唔食硬

歪嘴和尚——念无一句正经

和尚擎雨遮——无发(法)无天

啤酒樽啤酒贡来卖——假潇洒

棺材底猫鼠一一除死人

猫鼠咬猫上竹篙一一街市腊无

北人亩一一看困肚

脚仓朝南一一北浪

元宵灯笼 一一 一肚火

青夜望天一一张神张鬼

三脚椅仔一一唔知败

借人亩仔一一 唔过夜

七分钱二人分一一唔三唔四

兄独目弟缺嘴一一大无好样细无好相

半路上留客人一一嘴上热情

阎罗王请人一一鬼正敢食

青夜掠鱼一一散摸

胡来打扮一一 也是猫

胡来迈笑猫一一脚仓平平饶

老爷家伙一一柴浪

二人行棋一一想看

西公和尚一一唔同道

老婆个阿兄一一(妻)痴哥

老爷个仔一一生成(神)

亲家姆一一见年见年老

猫鼠罚落米缸一一倒好

医生开棺材铺一一死活爱死

炉底碳---块块透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四

春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过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潮汕的春节。

潮汕的春节在腊月二十三开始,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就开始放假啦。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扔下书包,跑到超市里。买春节的糖果和零食啦,牛奶糖、水果糖、巧克力……孩子们大把大把地往购物篮里抓。孩子们忙,大人们也不闲着,他们抓紧时间大扫除。女人们则在菜市场里忙碌着新年的吃喝。老人们则在忙着做糕点。忙着忙着,除夕夜就到啦。

除夕夜里,家家吃团圆饭。穿新衣。吃完团圆饭,便奔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看,一边往嘴里送着大把的零食与糖果,不知不觉,时间便在精彩的节目里溜走啦,新年的钟声敲响啦,晚辈们领到啦压岁钱,小辈也给长辈们压岁钱,这样,除夕就从我们手中溜走啦。

正月初一,店铺大多数都关门啦,大人们也带着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正月初二,最忙的便是已出嫁的女儿啦。因为,女儿们要在初二这天拿着礼品与儿女、丈夫一起回娘家拜年。在娘家吃完午饭后,便要在晚饭前回到婆家。

正月初七,对素食者来说是最好的日子,那天要煮七样羹,七样羹是由七样菜熬成的,七样菜分别是萝卜、厚合菜、大蒜、葱、韭菜、芹菜、春菜熬成的。这是我们潮汕特有的民族风俗。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大家要去买元宵灯,买好后,就迫不及待地等待晚上的降临,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小孩们拿着元宵灯到大街上,从街头走到巷尾,到处都是流光溢彩。到处都充满喜气与欢笑。正月十五这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而又快乐的日子。

正月十五这天过后,春节也就结束啦。人们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一切又恢复啦往日的平静。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五

带着一片喜庆的`红色,春节悄悄来了。

这个时候的潮州总会分外的热闹,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预祝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兆头。

春节,大人们都会事先打扫好房子,所谓除旧迎新,并且还会买鸡鸭鹅猪肉年糕等来祭拜神明、天地公。这也是中国上下几千年一直不变的传统和风俗。

在春节里,每个人都要穿上新衣新鞋,春节一片新。来到小镇上,到处都是一片喜庆的红色,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而且东家放完鞭炮西家又开始接着放,永不间断;一到晚上,每家无论在哪里都会亮起灯来,还有人会在家门前放起烟花,天空上也不再孤独。

春节,还有另外一个主题,那便是团圆,那些离乡外出打工的潮州人非特殊情况一定都会赶回乡里,在除夕夜里一起吃一顿最丰盛最棒的团圆饭,饭后,也则是我们小孩最期待的环节,因为那时候比我们大一辈的家人总会给我们小孩子分发压岁钱。

接着,我们总会跟着大人们挨家挨户地去拜访亲戚朋友,这时我们会带上红包,带上柑橘;并且祝贺对方春节快乐,然后他们也总会给我们红包,这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也是一种抵挡不住的诱惑,也不懂的拒绝,直接伸手就拿,有时还会忘记道谢。

这就是我们潮州人的春节,简单而又有意义。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六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霄度三冬。

凤亭积翠飞层堞,虎石攻涛逐晚钟。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年间(1008-1020xx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崖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七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在我看来,潮汕的春节才是最有趣的。

潮汕的春节,在正月初一开始,和其他地方是一样的。这一天,正是我们辞旧迎新的日子。沉浸在喜气洋洋的人们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贴对联,兴致勃勃的人们把旧对联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再把事先备好的新对联贴上去,把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对联上。

这一天,最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大,人,不,许,发,脾,气!小孩子们可喜欢了,因为在这一天,不管这么淘气,大人都不会发脾气。据说不发脾气的大人前途才会更好。可是,过了这一天。小孩子们可就遭殃了,大人们就要新账旧账一起算了,哈哈哈!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一般都有鸡肉,鸭肉,鸡蛋,蘑菇,猪肉,还有鱼肉,鱼肉的蕴意是年年有余,馄饨则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吃枣的意思是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如意,吃杏仁意思是幸福来,吃豆腐表示全家福,吃三鲜菜的意思是三阳开泰,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的意思是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这一天除了吃年夜饭还要守岁。少年,青年守岁为了让时间过得慢一些,为老人守岁则表示长命百岁的意思。

我们潮汕的春节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来自远方的朋友,你们的春节是这样的呢?跟我分享一下吧!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八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历史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2.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州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州,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民国时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3.详细介绍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独特的饮茶习惯。“工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工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一般都是放半壶,冲过后茶叶会展开,刚好呈一壶满的状态。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滚烫的热水灌进壶里,马上冲出来,头道茶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三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潮州自古以来的陶瓷工艺也为茶具提供了优秀的物质基础,也可谓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现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4.茶艺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州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州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州人礼让精神。冲泡由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三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三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5.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6.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7.茶具

茶壶

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

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经泡过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平,不会使茶杯不稳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各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面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它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是为了保证不生异味。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

水瓶与水钵

用来贮水烹茶。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属上乘之品。水钵用来贮水以备烹茶之用,大小约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两条金鱼在钵底,当人们舀水时,搅动了水,这金鱼好像也随着游动似的,十分有趣。但是这东西如今已经少见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才郑重其事地揭盖舀水。

红泥小火炉

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十分好看,形式各异。特点都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除此之外,还要“砂铫”,以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为“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就会掀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

不过,如今的人对工夫茶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

8.冲泡

冲泡程式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这个时候,正好提铫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否则谓之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冲时提壶要高。谓“高冲低酾”。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这茶就没什么苦涩了。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然后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热,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响香味。

酾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酾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不可酾了一杯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才不会苦涩。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另外,潮州人把茶叶叫”茶米”,一种解释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这犹米,故曰"茶米"。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由此可见潮州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潮州地方特色浓厚。独特的韵味地方戏曲——潮剧的古朴典雅的潮汕音乐,成为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牵动着海内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驰名于世的潮州小食香飘四海,令人回味无穷;而工夫茶却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和:和爱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体现家人的和睦,培养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思维。

潮州工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州工夫茶一开始就是一种民间习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开始时茶纯粹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尝得到,后来才慢慢地世俗化,是一种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国唐朝时由遣唐使传去的,直到十六世纪才盛行,虽然晚于潮州工夫茶,但日本茶道却无独辟蹊跷,具有日本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日本茶道里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这也是这个学生可怕之处。

蒋子龙在日本时当过日本的“今日庵”的座上客,他写了《形式的魅力》一书,在此书中,他建议潮汕工夫茶能在理伦上总结一番,渗透进宗教、哲学等地些理伦,得出一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弥补潮汕茶道理伦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州喝上工夫茶绝非是一件难事。你若到潮汕为客,可要记住一定要品尝一下潮汕这一美食,才不枉你到潮汕一趟呵!这几年在潮汕还开了不少茶馆呢!未进茶馆,走到门口你就能闻到一种古朴古香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曲典雅的风味。

喝茶可以补虚扶正、益气润肺、提神益志、养颜回春。这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1660年,英国人的茶叶广告上就有“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服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但这个广告上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喝茶能够长寿。唐宣宗时,有一个僧人活到了130岁。唐宣宗曾前往拜访,问僧人服什么药得以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从来不知药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随行大臣赐给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仅是品茶,还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添一抹神韵,用茶的清香之气冲淡生活的烦恼,松弛绷紧的神经,充实自己的情感。苏辙有诗:“闽中茶品天下事,倾身事茶不知劳。”这可见茶的功效。对酒当歌,对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茶。当然,还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风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调。朋友,品一品潮州工夫茶说不定你还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对于茶道的见解,提出来,把你宝贵的意见奉献给潮汕,也好让潮汕的茶道更完美。

冲泡流程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2页,当前第112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九

春节在中国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各地庆祝春节的方式有所不同。我的家乡在潮汕,潮汕的春节可有特色了。

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就近了,年味渐浓则是从腊月廿四开始的。这一天俗称“送神”,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供品恭送各位神明上天述职。

过了廿四,大人带着小孩上街买年货、买新衣……各种买买买,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就是大扫除,全家总动员,一整天的忙活之后,就是窗明几净,锅碗瓢盆亮晶晶。

巧手的老人开始指点家中年轻人做着各种传统粿品:红桃粿、鼠曲粿、菜头粿……厨房里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粿品特有的甜香味。小孩子借着打下手,用面团捏出各种可爱的玩意。

紧张、忙碌、有条不紊中,除夕到了,又是一个忙碌而喜庆的日子。一大早,人们去市场进行最后一轮抢购,然后回家忙着准备祭拜祖先的祭品。小孩子好不容易等到午饭后终于可以洗澡,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新鞋,喜滋滋地等待长辈的红包。

下午是一定要祭拜祖先的。各式各样的祭品,香烛燃烧的味道,空中飞舞着纸钱燃烧后的灰烬,家家逝去的祖先在这一传统习俗中再一次得到敬仰和纪念。

祭拜完祖先,年夜饭也开始了。丰盛而美味的佳肴端上桌,打边炉里汤水沸腾,一双双筷子夹着鲜美的鱼、肉送入其中,肉菜的香味诱惑着每一个人的味蕾。一家大大小小围坐一桌,一边谈笑,一边举杯,其乐融融。

吃完饭,大人冲起功夫茶,小孩子玩起游戏。春晚是不能少的。屏幕里喜气洋洋,屏幕外茶香袅袅,里外都一样的热闹。不知不觉,零点的钟声敲响,各种形式的新年祝福让网络都塞车了。小孩子在大人的催促声中不情愿地上床睡觉。

正月初一早上,城市还在睡梦中,十分冷清。临近中午,街道才热闹起来。人们穿戴一新,走亲访友去拜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小朋友了,在这一天,他们可以拿到不少红包,当了一回“富翁”。

正月初四迎接神明下天庇佑人间,很快就到了正月初七,潮汕地区的人们还要吃“七样羹”呢。“七样羹”是由七种不同的蔬菜熬煮而成,每种菜都会有一种吉祥的寓意。人们吃着“七样羹”,祈盼新的一年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一转眼,元宵节到了,这在潮汕的农村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各个乡村都有“迎老爷”等民俗活动,相比之下,游灯逛街就显得一般了。然而,城里的孩子还是不甘落后。夜幕才降临,各式各样的花灯、电子灯、手工灯就从千家万户中汇聚到公园、广场、街头巷尾。幽暗中,点点烛光摇曳,盏盏灯笼温馨,电子音乐夹杂着孩子的欢笑声、呼喊声此起彼伏,多么美好啊!不到蜡尽灯灭谁都不肯回家的。

春节就这样在人们的欢笑中渐行渐远。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怀抱憧憬和愿望开始新一年的努力。

潮汕话演讲稿课文朗读篇十

冬至,潮汕人称为“冬节”。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潮汕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岁)。”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潮汕冬至丸怎么做?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

吃汤圆是中国人过冬至的老传统,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圆圆满满,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吃下了这碗汤丸离真正的过年也不远了。冬至有不少家庭会选择在家自己“挲丸”,一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挱丸”更有节日气氛,常见的是白色的丸子,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不少人也会在糯米粉里加入食用色素做成红色的丸子(和红桃粿一样的颜色)这样更显得喜庆,而且也让汤圆红白相间更有观赏性,这种粉嫩的红色,绝对是让潮汕孩子一看就会莫名亲切的颜色!

而在潮阳,当地人比较喜欢在汤圆里加入姜薯或者紫色的苏木薯,这也是比较独特的吃法,一些没见过的或许第一次看到以为很重口味,但是吃起来绝对会让你回味无穷,过节在外回不了的潮阳孩子,冬至那一碗苏木薯汤圆绝对是人生一大幸福回忆!

潮汕的奴仔小时候一过冬至,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冬至吃汤圆吃了就会大一岁;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全家人一起在家里搓丸子,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芝麻馅,但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汤圆,因为里面是满满的团圆温馨欢乐的气息。

 

主料
糯米粉 250g
辅料
白砂糖 适量 适量
食用红色素 少量

步骤一:

准备糯米粉一包

步骤二:

准备食用红色素,按需添加,少量混入糯米粉中

步骤三:

将糯米粉平分为两份。一份糯米粉加色素染为红色,另一份没有染色,两份加水反复揉搓成面团,再搓为红丸和白丸。

步骤四:

步骤五:

沸腾后,丸子变得晶莹即可起锅食用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