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优质8篇)

小编:字海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一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不同于春节红红火火,读书要心自然凉,要的是专注修心,火候不可太过。

似乎曾经见过,一千年前也许与他品过茶论过学;他对世俗施教对人民的教诲不难看出;看他风情淡雅学富五车书,那和睦之下更没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夫不需钱直接渡河也许还能改变人心修教。

似乎与论语而从他相见,又于于丹更深领悟,更喜欢翩翩君子而不是庄重面孔,孔老夫子为何贤德贤能为何宽宏大量饱含其中,并不是在品书似乎更能亲人,似乎不是诵读而是直接对调,他为讲师,吾为学生,于丹为聚缘人。

妙句不说,精髓片面何处不在,置身仙境之处的人何不尝知道内也如凡尘一般。从偷窥者到胜任只一步之遥,只是否到情到义是否为洒汗好男儿亦或是郎才小书生时代随于变化,本心质不变便天变样,一千年前教书知道又岂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为解心,人又七情六欲但并不会看一字有同样体会,那些感觉岂岂不过千张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于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说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见只不过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领罢。

如何?手捧竹卷书头扎发带盘头嘴里念念有词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园世外桃花缓缓落下,此处美景何处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飞天也不觉如读书来的轻盈,听他谈国家大事何治何说何学何亲,似以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说如果能一张嘴说完所有人睡熟无人高议自己飞上一片寂静又岂不是天下太平?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称孔子为“圣人”也不为过。《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这本言行录,篇幅有二十篇,有一万一千余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说 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励年青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真实的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子,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子,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多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四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五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单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那就是——孔子。在孔子的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一生中教过弟子三千余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有一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加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在《论语》为政篇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要是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要是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那可就危险了。”每当读到了这一篇,我就会想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幼稚。经过借助教辅用书,不思考就直接写出答案。

记得一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高兴的回到家,把数学作业拿出来一看,嘻嘻,今天的家庭作业可真少啊!才四道题。于是,我不一会儿,就把三道题写完了。当抄完了第四道题的题目,一看,这么难的题,谁会做呀!可我并没有放弃,我想:只要听懂了,学懂了,肯定会做。于是,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写写画画40分钟,直到把那张纸写的再也容不下一个字,可我终究还是没有算出来。我心想:这下可完了,明天老师肯定把我当成没有写作业的一块处理。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哦!原来是好朋友来找我打羽毛球呀!我正准备出去玩,可又猛然想起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教材全解上的答案。于是,我把答案抄上。之后,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和朋友兴高采烈玩去了。第二天,老师把作业发了下来,我的了优,我高兴极了。

过了几天,老师进行单元测试,我很快地把前面的题都写完了。可是做到最后一道题时,我发现这道题和我上次不会做的题一模一样。而且这道题在试卷中竟然占了七分。我使劲地想,想上次我到底是怎么做的,可我就是想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别的同学都开始检查了,可我这一道题还没有做出来,我在那抓耳挠腮地想着,可始终还是没有想出来,看着别人都开始检查第二遍时,我心中不由地后悔起来:我当时为什么非要抄答案呢?我要是不抄答案,自己思考出来的活,即使是错的,那也没有什么。到时候,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告诉我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我后悔的低下了头,默默的把卷子交了,我难受极了,下课后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哭了。

过了几天,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才考了80多分。那天,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批评了我,并惩罚我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中的“学与思”我知道了如果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也是不行的。就像我以前只抄上答案,而不去思考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最后就不会做不上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不假思考的完成作业,要多思多学,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好知识。

古人的言论对我们后人的影响真的深远呀!我会一如既往追随圣人的脚步扎扎实实的走下去。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六

忽然发现最近读的书都是冲着作者而去的。看这本书,是因为于丹。

于丹,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毕竟我不是庄子,除了感叹和佩服他高超的觉悟之外,实在不能真的根据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计庄子也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世俗与混杂。当然啦,记得自己最后的那头羊,最短的那块板还是很重要的。扁鹊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这个利益当头的社会,你有见过争着当治感冒的医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术扬名立外。那能不能尽可能的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记得,这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七

今天我又读《论语》了,读的是《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和《乡党篇第十》,使我深有感触。

最有感受的是《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主要讲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尧舜禹等先王的评价,又对孔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挥。还有曾子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

本章讲了曾子的孝: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于足,启于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则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平生的小心,避免身体的损伤,能够对父母尽孝,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孝子应该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临死前让学生们看自己的手脚,以示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还讲了孔子对某些君王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泰伯是很高尚的人: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的品德是最高尚的,因为有三次以天下相让,让了三次王位:第一次让是泰伯离开国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让是父亲去世,泰伯故意不返回奔丧,以避免被众臣拥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让是众臣议立新国君时,泰伯在荆蛮地区,索性于当地黎民一样,断发纹身,表示永不复返。这样,他的三弟季历只好继承王位,有了泰伯的这“三让才给后来的姬昌继位统一天下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矗因此,孔子才会高度歌颂称赞泰伯。可见孔子是很尊敬他的。

还讲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说的是学习就想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这一则讲了孔子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对学习知识要求的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我认为这句讲了学习是无止境的,而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正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诠释吗?

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语句中,体会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要求,一起探索孔子的“之求之与”吧!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论语读后感3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篇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已出现,孔子将其引用并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质层面,且被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一部《论语》不过两万字左右,其中“君子”两字出现一百多次,另一个《论语》的核心范畴“仁”也出现一百多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林林总总,有理有据,详细严谨,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标准: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守护志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处事务实,“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注重承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书达礼,“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独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坚持原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善于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谦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乐于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心胸宽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引用孔子的话:“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智为聪明智慧,仁为宽厚慈爱,勇为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也说:“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顾炎武说:“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王夫之说:“国有君子,国可不亡”。儒家将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关键,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时光荏苒,春华秋实,千载沧桑。君子总是令人敬佩,传为美谈;小人依旧被人不齿,遭受唾弃。屈原是君子,郑袖是小人;岳飞是君子,秦桧是小人;高攀龙是君子,魏忠贤是小人;谭嗣同是君子,袁世凯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湮没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风烟深处,君子形象却如傲雪梅花一般愈显高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内涵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资源,当今社会也需要君子精神:诚信、正直、高尚、坚毅、勤奋、进取、自信、乐观、互助、奉献、公益、关怀。

君子之人,可谓和善;君子之家,可谓和睦;君子之国,可谓和谐;君子之世,可谓和平。

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但是传统美德不能丢弃,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则岂非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还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条君子正道继往开来。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语重心长、气象万千的由衷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