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7篇)

小编:影墨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明白了,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我们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要想真正搞好教学,首先就要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也明白这样的理念:只有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才最有效。但是教师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作用更为重要,它们是学生学得好、学得有信心的关键。那么怎么才能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作用呢?这是许许多多老师们心中存在的疑惑和不断思考的难题,特别是在我们学校实行了“4+1”教学模式之后,教师的这种能力显得尤为地重要。

在《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这本书中分四个篇章从四个角度阐述了教师为什么需要心理学和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第一篇章,教师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学。该篇章主要阐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师你是否能够善于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激励、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呢?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教师的心理和技艺谁重要?

第二篇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该篇章深入地探讨了教师最关心的有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再到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再到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篇章,教师教学最需要的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述。

第四篇章,教师课堂管理最需要的心理学。

结合“4+1课堂教学模式”我重点阅读了第三篇章,教师教学最需要的心理学。不可否认,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什么?书中给予了我们答案,作者认为是我们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教师教学的准备策略或技术的问题。什么是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准备策略实质上是要求我们教师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知识的目标,一个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其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重点。因此“准备”过程中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由此看来我们学校提出的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做法是符合心理学的。对于目标的确立文中给予了几点建议:

1、目标的设计要简练概况,便于理解和记忆。

2、目标的表述要有操作性。避免使用“掌握”、“通过”、“熟悉”等无法操作的抽象词语,应该使用一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实际检测的行为动词。比如认知目标多使用“说明、观察、记住、书写、辨认、区别等词语。能力目标多使用概括、会做、尝试、比较、表达、感悟等词语,情感目标多使用具有、或得、学会、坚持、树立等词语。

3、目标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4、目标定位要准确。

另外在“教学准备策略”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教师自身情感调控的准备。我们教师自身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往往会决定我们教学的成败。“真正的课堂活跃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如果老师一进课堂就板着面孔说教,表情严肃,甚至因为学生的原因言辞还相当刻薄,这怎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整堂课气氛相当压抑,学生的思维如何能活跃起来?读到此处,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明明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可学生们却都死气沉沉的。原来是我的原因,我以为板着脸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秩序,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板着的脸虽然保证了秩序却牺牲了学生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二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三

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布置了每位教师必须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的心得体会的作业。我就借阅了《教师不得不知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普通老师写的,是一个“半路出家”学心理学的老师写的。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很有可读性。读着这本书,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隐约感觉到书中讲得很多事例就在我身边,我的好多做法、好多尴尬就如同书中说得一样,可我又却无从改变我的现状,我读着这本书,一会儿忽然开朗,一会儿又一头雾水,总感觉好累,这是一种痛苦地阅读,这种痛苦又让我不忍放弃,牵着我一路读下去;这种阅读又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这种快乐更让我不愿放弃,伴我一路前进。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不仅仅是学生会产生“习得无助”现象,其实老师也会“习得无助”,有时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有时面对乱哄哄的课堂纪律……我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个学生实在是无可救药了,随他去吧;这个班级我已经费尽心思了,可就是不见效果,算了,我已经尽力,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但我是老师,作为老师我要有坚定的信念,了解了这种心理现象后,我要主动地克服,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地应对,树立信心。作为教师,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

读师范的时候学过《心理学》,可现在我却一个心理学名词都说不上来,也不知道是没有学过相关的名词,还是自己学过了早就忘了,也有可能当时学得的是纯理论的东西所以印象不深。不过,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师不得不知的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痛苦也好,快乐也好,轻松也好,艰难也罢,我们都要阅读,起码做一些必要的阅读。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四

《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当这本略显厚实的书拿在手中的时候,封面上的一段文字深深的吸引了我:“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在其经典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的,这句话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被撞击了一下,它像一缕清凉的晚风,一抹柔和的云霞,温柔而细腻,那优美的文字一下子就触到了我心底最真最柔的地方。哦!这就是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是训斥、对立,不是烦恼、忧愁,原来她是如此的美丽,直抵人的心扉,是让我们为之迷醉的一份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与欣赏!因这段话,我恋上了这本书!

我希望我就是那样一棵树,枝叶婆娑,站立在与孩子们相遇的那个路口,挺拔身姿,挥洒绿荫,涵养吞吐;我希望我就是那一朵云,宁静悠然,装点那一片蔚蓝的天空,听从召唤,融入滚滚的群体,是万千水滴中的一滴,映射着七彩颜色,滋润禾苗舒展而不悔。

我想,我应该做这样一个人,我应该有这样美的灵魂,《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它,充盈美丽了我的灵魂,丰富提升了我的内涵,仔细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有些犯过的错误其实根本可以不必犯,那些藏在心灵最深处的隐痛原来也可以消释,不必总是在暗夜里梦回萦绕。

这本书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教师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学。该篇章主要阐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师你是否能够善于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激励、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呢?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教师的心理和技艺谁重要?

第二篇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该篇章深入地探讨了教师最关心的有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再到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再到走进学生的心灵。第三篇章,教师教学最需要的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述。第四篇章,教师课堂管理最需要的心理学.

我在阅读第一篇章“教师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学”时,第六节内容“教师的心理和技艺谁重要”,第八节内容“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先贤们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人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思想教育”,先贤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代教育学者说: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老师造成的“就我自己来说,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的认同这些道理。

如果我能早早的认识这些该多好啊!心底深处藏着的一件事让我每每想起却又总是刻意遗忘:那是多年前的一个课堂,我坐在讲台桌旁边看作业,边看边训斥出错的学生,边训斥学生,边翘着二郎腿身体前倾着,椅子后腿也是悬空翘起的,我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着,微晃着身子,现在想来,这个姿势本身就是多么可笑啊,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我重点训斥着一个帅气偏瘦的男生,他被我提到讲台旁边,也许因年轻气盛,太执重于对错成绩,不懂得尊重宽容,在我的一通言语刺激下,他跑了出去,而我,因这个反抗举动彻底失去了理智,我愤怒的举起了他做的凳子,紧跟着跑到教室门口,隔着二楼的栏杆扔了出去,凳子瞬时就四分五裂了,那个孩子在楼道口扭身看我的眼神是那样的吃惊、惊愕、不敢相信,那一瞬间,我知道我犯了大错,错以铸成,后悔晚矣,那个孩子转身跑了,他瘦弱却坚决的身影永远成了我心底的刺痛!

为人师,真的首先要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啊,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啊,去掉自以为是,去掉偏执,去掉优越感,做为一名教师,要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就必须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平和自己的心态,面对眼前这一双双稚嫩的眼眸,再尊重一些,再宽容一些,呵护他们,欣赏他们,当我心中有了学生,就自然会有关怀,有感动,扔凳子的过分之举也一定不会出现!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经说过:“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要做一名好老师,就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使得自己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

遇到挫折委屈,能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豁达,而不是一点“风吹草动”就“惊涛拍岸,怒发冲冠”,摘掉自己“有色的眼镜”,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学生有不足,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长处,我们要用爱的眼睛去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长激彼端,争取迎头赶上!知识不足我可以弥补,技巧不巧可以学习,也许教育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心机与技巧,爱,永远是教育的灵魂,最平凡的一个个细节,就是我最美的幸福,也许我永远也不能成名、成家,我依然明了:把自己的心放正,放柔,放大,我会少很多的刺痛,感受更多的幸福!

幸福,多美好的词语啊,我想拥有,可是每一天,那一节又一节琐碎的课堂组成了我的人生,我的生命,她显得单调、重复、甚或乏味,幸福就在其中吗?

我细细的读着这本书,从中寻求着关于幸福的答案,在第三十九节:教师需要掌握语言艺术,第四十节: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四十一节:营造课堂积极的心理场,四十二节: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支柱等这些章节时,那些睿智的语言留在了我的心中,老师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我们渗透与教学进程中的情感往往通过表情传递给学生,我们鼓励的目光、善意的微笑可能使我们的学生信心倍增,内心激动不已,在学习中暗下决心迎头赶上。

再如: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应控制流露的情绪,形成自己的感染源,感染我们的学生,成功的 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而安全的课堂气氛。看着这无言的文字,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些什么,也许,幸福,我的幸福就在这一节一节琐碎的课堂上,就在我与一个又一个学生们的交流问答中!

当课堂上,我用亲切、明朗的语言去表扬赞美学生们时,孩子们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生机勃勃时,我是幸福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慧于心而秀于言“这句话,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说话的艺术,于人心灵交流的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我抛出一个又一个提问去引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时,我知道我面前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虽不成熟却思想活跃,当一堂堂设计的课在我与学生们共同的”雕塑“下,变成让我骄傲的”艺术“时,我是幸福的!

当学生失利一蹶不振,我也是沮丧万分的时候,彼此忧伤对忧伤;我从这本书中学会了心理激励,用我们的热情和决心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和我自己的潜能,一起在每一个日子里养成良好的品格,最终全面的提高学习的成效,我想,我是幸福的!当学生取得进步与成绩,雀跃奔向我时,我抑制不住的笑意漾上脸庞的时候,心与心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抚慰与交融,都让我觉得万分幸福,着琐碎的、平淡的日子是如此甜美、闪亮!

我爱这静默无言的讲台,我爱这流动欢乐的群体,我爱这如航母般的教学楼,我爱这步步提高的一级级台阶,我爱这秋来灿烂如金的银杏树,我爱这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我的生命,这就是我的人生,她们组成了我所有的快乐与幸福,为了这份幸福,我愿做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愿做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我愿做那教育路上最幸福的跋涉者,去唤醒更多!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五

跛足策略,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说,人们一般人不太能够接受“失败”的事实,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故意设下一些障碍,如果还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万一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所设下的障碍,避免直接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考试前几天,注意听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他们会相互问:“你这场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一位同学说:“不怎么样,看运气吧,都没怎么看书。”考完试后再到处找人诉苦:“这一次考得好难,自己都不会写。”

这种心理现象,其实跟心理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为了获取成就,通过活动提高自尊心和满足感,往往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取成功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自尊心。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乐。却忽略了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危害: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催眠效应。

我遇到一个很喜欢使用这种策略的同学,考试前同学们问她:“你复习得怎么样?”她总是说没睡好,身体不好、不想复习之类的,但实际上,她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反复多次以后,大都数同学都觉得她能力很强,但为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学听了她的话之后,也会为自己提前设置一些障碍,如我这段时间没精神,没吃好,没睡好等,结果是把自己给催眠了,有借口可找了,就真不学了。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只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但是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与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有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的成长。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六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为英国教育家marion williams和robertl、burden所著。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作为外语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接触过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或知识。可除了那些已熟知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技巧外,我们还需要对学习过程更本质的理解,从而使外语教与学更具有教育性,更能促进学习的成效和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本书要呈现的不是关于语言习得过程的心理语言学解释,不是针对诸如听力、阅读、词汇等具体教学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建议,也不是关于感知、记忆、个性品质等一般心理学给概念的重复演绎,或是对心理学各派理论的全面介绍,而是向读者提供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和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或观点,这既是书中提到的建构主义。

在当前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意义至少有以下五点:

1、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过程与经验(就外语学习而言,即丰富的语料和语境),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

2、除了提供过程和经验,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和这种过程与经验之间的中介体:引导学习者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帮助他们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促进他们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等。而这一切是通过语言互动实现的。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不能仅满足于那些常规的课堂用语,而是要学会用外语实现上述各种中介功能。

3、外语教学要富有教育性,必须是学习过程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交际法是大家懂得了“信息沟”,学会了做“意义性练习”,然而什么样的“信息”和“意义”对学习者具有价值?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与学习者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现实处境有联系!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学会理解学习者个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

4、外语教学的教育性还体现在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出语言本身的学习外,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后者同样是我们外语教师面对的重要任务。

5、外语教师自身的学习。建构主义同样适用于对教师认知过程的解释: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形成关于学与教的认识和信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本书倡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动的反思,将那些隐含在行动中的个人理念外显出来,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并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本书所建立的理解教与学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对上述理论的整合与诠释。“社会”一词在这里取其微观意义,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群体的”等含义,而不是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要义是:知识是优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认了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该理论还汲取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初认知发展外,还有以元认知为特征的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人性品质的发展。此书在阐明社会建构注意的一般思想的同时,将其与语言教学的特殊问题相联系,试图帮助读者将教育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思想应用于对语言教与学过程的认知理解、乃至实际行动中。

教师实用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心理书籍读后感篇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班主任来说,读懂人心工作才会游刃有余。要读懂学生的内心,学习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后迟毓凯老师的著作《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本书紧紧围绕“学生管理”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教师的自身定位、心理学上相关影响策略和管理的情境等方面详尽叙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真正把专家的理念和教师的实践联系起来了。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方法。第三个是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景问题,即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管。

本书第一章——《学生管理的关键》,就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

“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如果把爱心定义为教育的关键,就太小瞧教育的复杂性,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简化甚至侮辱,而且还给许多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显而易见,“爱心”还有“耐心”、“细心”、“恒心”、“虚心”、“责任心”等等的“五心说”、“六心说”并不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提到的许多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让我们折服;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成为“受宠新贵”,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家我们也都一一追随他们的脚步,可实践起来还是问题百出。看来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名师方法的作用。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的吗?领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质与领导的有效性确实密切相关。自信而不自大的领导会坚定队员成员的信心;外倾的人更愿意让人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果断、情绪稳定、热情、幽默等有这些特质的人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班级管理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

所以,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管理有效,至少考虑三个因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景因素。

书中干货满满,如第九章提到的《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以案例和管理心理学角度向我们讲述了培养班干部方面的技巧,分析了磨合阶段的矛盾来源,着重指导教师如何手把手培养学生干部,最后总结出班干部培养的“四步走”战略,即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而每个阶段具体的方法,以及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班主任工作是门艺术,更是门科学,需要专业的学习和不断地科学实验、实践、反思得真知。这本书恰到好处地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并处理了一些常见的学生管理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症下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希望更多青年教师能亲身感受这本书的魅力,让自己的工作更愉悦,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