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课程标准解读(4篇)

小编:纸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篇一

(一)核心素养内涵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 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1. 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 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 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科学本 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 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 识;还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

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模 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 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 系及变化过程。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 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 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 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 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 般过程和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 设;制订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 评估;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体 现在: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 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实施 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 用自制的简单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和设想。自 主学习能力体现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 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4. 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 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体 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 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 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社会责任体现

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对与科学 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学技术应用中 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 卫国家利益。

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见附录1。

(二)总目标

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

1.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 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 与想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 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 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能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事实 和证据,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 初步的推理与论证能力;能对不同观点、结论和方案进行质疑、批 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 能力。

3.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 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 决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 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 素,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技术与工程涉及明确问题、设计 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 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监控 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 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热爱自 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 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 值判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遵守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公共规范、法 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

(三)学段目标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 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 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 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 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篇二

1. 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充分发挥科学课程育人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与 发展机会,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生核心 素养的发展,以了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 工程等领域的一些常见基础知识,并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为基 础,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 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清晰和精准的科 学课程目标。

2. 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

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 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系列学习活动,做到适合年龄特征、突 出重点、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在学 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跨学科概念,并应用于真实情境。根 据“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各自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 内容。

3. 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一是学习 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二是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 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 序递进的课程结构。

4. 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 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 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 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 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 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5.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 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一学一 评” 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 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 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 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 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篇三

(一)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 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 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 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 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 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 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 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 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 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 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 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 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 “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 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 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课程性质 1

二、 课程理念 2

三、 课程目标 4

(一)核心素养内涵 4

(二) 总目标 6

(三) 学段目标 7

四、 课程内容 16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9

(二)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8

(三)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4

(四) 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43

(五)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48

(六)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56

(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61

(八)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67

(九) 宇宙中的地球 72

(十)地球系统 78

(十一)人类活动与环境 84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90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102

五、 学业质量 112

(一) 学业质量内涵 112

(二) 学业质量描述 112

六、 课程实施 118

(一)教学建议 118

(二) 评价建议 120

(三) 教材编写建议 128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30

(五)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133

附录 137

附录1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 137

附录2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141

附录3教学案例 142

附录4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182

一、课程性质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篇四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 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 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 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 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 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 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 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 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 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 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 课程时代性。